盧紹凌
【摘 要】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直接輸送到各行業的第一線,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備受各界關注,為此,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各高職院校也在不斷地探索。教育部近年提出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并在全國選取試點院校先行,開拓教育改革,探索科學的質量提升之路。本文分析了診改的平臺數據采集所面臨的問題與難點,對診斷與改進平臺的建設做出了相應的思考。
【關鍵詞】質量;診改;實時;數據中心
一、 診斷與改進平臺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高職院校診斷與改進平臺建設秉承信息源頭采集、即時采集、開放共享的原則,形成快數據,以數據說話,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平臺的建設需建立在采用先進信息技術構建的智能校園的基礎之上,以此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學科研、提升服務水平、促進教育現代化。目前眾多高職院校均已提高信息化建設的意識,將院校信息化建設作為學校工作重點。但是由于意識錯位、推廣不利、欠缺整體規劃等因素,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建設并未達到理想效果,信息資源并未在學校的教學管理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1.信息采集滯后。高職院校各項教學、管理信息采集都集中在學期末或年底,所發現的問題均為過期問題,不能達到及時發現,及時糾正的效果。采集的信息很多都成為僵尸數據,很少應用,且各系統之間信息不能共享,數據無歸屬,源頭不明確,同一信息多種版本的狀況屢見不鮮。雖然各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建設,但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信息手動收集,并未實現自動化。采集到的信息僅僅為靜態數據,并未加以分析,未能對教學工作起到診斷預測、敦促改進的作用。
2.數據不統一,無標準。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都有一定基礎,也已積累了一定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因沒有統一的設計標準,因此不同的系統中相同數據的結構和實值不一致,致使報送數據不一致,系統間數據無法互通共享,且數據混亂無法管理,數據質量低,為下一步的數據分析帶來困難。
3.缺乏實效數據。高職院校缺乏對教學、管理等方面實時、有效的數據,未對教學、管理過程進行在線跟蹤,數據信息尚未達到平臺自動生成,人工填寫量占很大比重,數據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數據采集的難度也很高;數據的覆蓋面有限,未能真實、客觀的反應學校的全面狀況,無法客觀準確的判斷教學、管理的質量。
二、診斷與改進平臺的建設思路
診斷與改進平臺是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骨架,是實現質量保證的基礎,關注的數據的“實時”“真實”“有效”等問題,針對問題要有原則的解決,由此實現平臺對數據的實時采集、全面分析、客觀診斷等功能
1.構建院級數據中心。
院級數據中心是診斷與改進平臺實現數據實時采集的核心部分,數據中心的建設可以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數據源頭唯一,達到數據共享,實現狀態數據的實時采集,為數據分析采集所需內容,實現診改的目標。
2.構建元數據倉庫。
實現企業級的全面元數據管理,納入學院的各類元數據,全面共享元數據,為學院提供統一的數據字典,實現數據統一標準。擁有元數據倉庫,才能確保數據結構的一致性,是實現數據共享的基礎環節,便于數據的管理、抽取,為數據中心的高效使用奠定基礎。
3.拓展數據覆蓋面。
高職院校的數據要全面覆蓋學院各項工作,擁有的數據量應該大于狀態數據平臺的需求量,鑒于現有業務系統不足以支撐狀態數據平臺要求的現狀,必須補充缺失的系統,拓展數據采集源頭,對現有數據應按照數據狀態平臺的結構進行清洗及轉化,同時對市場無法提供的系統,學校應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補充缺失點,保證數據采集無死角,為診斷提供基礎保障。
4.使用移動技術實現在線跟蹤。
課堂教學環節是教學的關鍵部分,是確保教學實施達到應有效果的重要環節,如何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怎樣監控教學實施的過程,是診改平臺的難點之一。通過移動技術實施,與教學計劃互動,實現在線實時點名、課堂問答、頭腦風暴、課堂作業布置等方法,輔助課堂教學,同時進行課堂跟蹤,幫助采集課堂教學數據,最終進行分析診斷。
移動技術不僅可以抓取教學實時數據,同時還可以輔助學校管理,諸如飯堂監控、報修維護、學生言論及動態監控、學生定位等等,幫助學院更好的實施教學管理工作。
5.構建分析診斷平臺。
診改平臺抓取的數據雜亂無章,數據量龐大,但缺乏管理的數據利用率極低,將這些數據傳于分析平臺,挖掘數據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分析出相應的結果,通過結果可以達到直觀的展示并掌握教學管理的質量,對質量不達標的項目給出分析意見及整該要求,通過學院的行政手段促進改進,達到質量提升的效果。分析診斷是診改的關鍵環節,是確保質量的基石之舉。
三、診斷與改進平臺建設的原則
診斷與改進平臺是學校診改實施的基礎手段,是學校教學管理質量監督的技術手段,客觀真實的反應學校各方面的質量是平臺的意義所在,因此,平臺的建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則:
1.明確建設目標,保證質量提升。
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方方面面,提升教育質量,才得以建設質量強國,同時過硬的教育質量才能造就優質的學生,才能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提高用戶滿意度,提升學校知名度。因此,診斷與改進平臺建設要遵循質量第一的原則,滿足辦學需求,客觀分析教育質量,反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2.明確學校需求,貼合學校建設。
診斷與改進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監督,因此,診斷與改進平臺建設應涵蓋校內所有學生、教師及工作人員,符合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根據院校自身的特點,定制、開發適合于學校運作的平臺,讓人人都是數據采集的源頭與使用者。加強數據處理的有效性,保證數據采集的實時性,保證數據分析結果的價值性,同時設計中應重視加強預警功能的有效性,確保內容準確,時效與標準可靠、可行。
3.確保技術的科學性與先進性。
高職院校的治理模式應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相結合,因此,診斷與改進平臺建設要保證設計的科學合理,實行頂層設計,自上而下保證數據暢通,技術先進,融入時下前沿的技術,利用大數據分析,實現快數據效果,讓實時和分析相互依存,達到科學的診改。
四、結束語
診斷與改進平臺的建設,反映了學校的教學、管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同時接軌了大數據時代,建設時以校級數據中心的建設為抓手,輻射學院各項工作的系統為支點,實現科學有效的質量把控。本文對診斷與改進平臺建設的一點探討,希望能為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建設帶來一些幫助,與大家共同學習進步。
參考文獻:
[1]周文清.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2]蔣買勇,唐姍. 基于內部質量保證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診斷與改進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6,(39):11-12.
[3]周文清.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4]賀茜. 基于教育統計學的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研究及成效策略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