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經濟運行數據
5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運行相關數據,一周后的18日,國家發改委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并回應熱點問題。專家表示,4月份國民經濟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經濟中的積極因素在持續增加。


5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4月物價保持平穩,CPI環比微漲0.1%,PPI環比由升轉降,是去年7月份以來的首次下降。
專家認為,數據反映出當前通脹壓力不大,物價走勢平穩。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4月份CPI同比上漲1.2%,連續兩個月回升,但漲幅仍然溫和,同時PPI同比漲幅連續兩個月回落,PPI和CPI剪刀差進一步收窄,物價形勢總體平穩。
4月,CPI環比上漲主要是受非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非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2%,影響CPI上漲0.18個百分點。受鮮菜和豬肉等價格繼續下降的影響,食品價格環比下降0.6%,影響CPI下降約0.1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分析,受清明節和勞動節假期影響,4月份飛機票、賓館住宿和旅行社價格環比分別上漲6.4%、3.3%和1.7%,上述三項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05個百分點;部分地區啟動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醫療保健價格環比上漲0.7%,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房租和裝修費用價格繼續上漲,帶動居住價格上漲0.1%,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03個百分點。
從同比看,4月份CPI上漲1.2%,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但比一季度平均漲幅低0.2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4%,影響CPI上漲約1.90個百分點。食品價格同比下降3.5%,影響CPI下降約0.73個百分點。
繩國慶表示,據測算,在4月份1.2%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均為0.6個百分點。4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漲2.1%,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保持基本平穩態勢。
“5、6月份翹尾因素會有所反彈,CPI同比仍有走高可能。”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說,但在總需求并未大幅回暖、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的背景下,預計隨著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的回調,下半年CPI同比漲幅又會重新回落。全年CPI同比漲幅或將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走勢,年內沒有明顯的通脹壓力。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方面,4月份,PPI環比由升轉降,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0.6%,生活資料價格下降0.1%。從主要行業看,價格有升有降。價格上升的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業等,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則由降轉升,上漲0.3%;價格由升轉降的有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分別下降3.1%、2.6%和1.3%;價格降幅擴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分別下降4.2%和0.9%,降幅比上月分別擴大4.1和0.3個百分點。
從同比看,4月份PPI上漲6.4%,漲幅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而上月漲幅為回落0.2個百分點。繩國慶分析,在調查的4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4個行業產品價格同比上漲,比上月增加1個。
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上漲43.0%,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上漲40.4%,石油加工業價格上漲27.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上漲22.3%,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上漲15.8%,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上漲9.2%。上述六大行業合計影響PPI同比上漲約4.9個百分點,占總漲幅的76.6%。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趙茂宏分析,隨著供需關系逐步改善,從去年3月份開始,工業品價格逐漸上漲,加之去年一季度工業品價格處于近年來歷史低位,受此影響,今年一季度PPI同比上漲較多,但仍屬恢復性上漲。總體上看,工業領域供大于求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部分行業轉型升級任務仍然艱巨。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PPI同比漲幅回落,環比出現負增長,表明PPI年內高點已過,隨著企業補庫存過程的結束,二季度PPI可能出現逐月回落的走勢。
據測算,在4月份PPI6.4%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約為5.1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1.3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9%,增速比一季度低0.3個百分點,但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9.3%,增速比1至3月份提高0.2個百分點。
專家分析,增速加快主要是前期房地產市場的延續效應。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分析,去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2.5%,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比較強的景氣局面,很多房地產企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很多在建項目仍在進行。
“投資項目有周期性,一旦開工需要延續一段時間。所以,目前房地產投資的增長可以說是這種周期性的延續。”邢志宏說。
今年3月以來,全國超過50個城市出臺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等措施,加碼樓市調控。其中,北京、廣州、廈門、杭州、深圳等熱點城市房地產調控政策強力升級、嚴堵政策漏洞;政策調控地域范圍從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擴展到一些三四線城市。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說,從廣度和深度來看,此輪房地產調控政策堪稱“史上最嚴”,標志著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態勢已然形成。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副司長毛盛勇介紹,新一輪調控措施對房價和其他房地產相關指標的影響,可能在4月份以后陸續顯現。下一階段,房地產成交面積增速可能有所放緩,一定程度上將影響企業投資的積極性。而一些熱點城市有計劃地加大了土地供應,有利于推動房地產投資的增加。房地產投資增速下一步還有待繼續觀察。
事實上,房地產投資中的一些指標增速已經出現了回落。比如,房地產投資中占比超過60%的住宅投資,1至4月增速比1至3月回落0.6個百分點。同時,房屋新開工面積、商品房銷售面積、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等指標增速也有回落。


相比于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制造業在總體投資中占比更大。從4月份數據來看,投資總體增速雖然略有回落,但也保持了相對平穩,且內部結構正在持續優化。
今年前4個月,房地產投資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20.1%,拉動投資增長1.8個百分點。同期,基礎設施投資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48%,拉動投資增長4.3個百分點。
5月18日,國家發改委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并回應熱點問題,重點介紹了電力、價格運行、去產能、清理涉企收費等方面的情況。
用電量是觀察經濟走勢的重要指標。據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孟瑋介紹,1—4月,全社會用電量約1.9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增速較去年同期回升3.8個百分點。4月當月,全社會用電量約48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增速同比回升4.1個百分點。
從用電結構看,1—4月份,二產用電量同比增長6.9%,增速較去年同期回升6.7個百分點,二產用電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貢獻率為72%。三產用電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用電同比增長14.5%,增速較去年同期回升0.1個百分點,高于全社會用電增速7.8個百分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劉向東表示,一般情況下,用電量增長和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是行業生產活力的體現。工業用電占全社會用電量的大頭,用電量增加說明工業走穩向好的趨勢。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日前也表示,從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繼續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進的力度在加大,好的因素持續增加。
除了重要經濟指標,去產能任務的完成情況也可圈可點。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共退出鋼鐵產能3170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63.4%;共退出煤炭產能6897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46%。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鋼鐵去產能數據不包括違法的“地條鋼”產能,有關部門還將確保于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
鋼鐵煤炭去產能的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如企業效益明顯改善,2017年一季度,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利潤由上年同期虧損87.5億元轉為盈利232.8億元。此外,工資社保拖欠減少,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升級。
在去產能背景下,一些地方煤炭產量的增長曾引發爭議。對此,孟瑋表示,去產能,就是要著力去除低端、無效的供給能力,著力提高產能利用率,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對于過剩的、落后的產能,要堅決地去;對于安全、清潔、高效、成本低的優質產能,要有序增加。產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供需關系和價格變化,由市場說了算。不能將去產能和去產量混為一談。
近日,相關部委還出臺了兩個與涉企收費有關的文件:《關于清理規范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的通知》和《關于開展涉企收費檢查的通知》。
孟瑋介紹,針對目前涉企收費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了不少“含金量高”的舉措。例如,聚焦違規設立收費項目等5類突出問題,明確6個重點檢查領域,包括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行業協會商會收費、進出口環節收費、金融機構收費、電子政務平臺收費和建設領域收費。檢查針對2016年1月1日以來的收費行為,將于8月底前完成。
孟瑋表示,“這兩個文件是我們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打出的‘組合拳’,目的就是要通過清理規范和檢查涉企收費行為,努力為企業‘減負’,提高企業競爭力。”
“一季度經濟發展超預期,今年6.5%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很有希望實現的。目前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長期的改革工作做扎實,穩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工作。”劉向東說。
在中觀和微觀層面,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細胞”,3000余家上市公司以其財報折射出中國經濟的新氣象、新動能和新機遇。
“未來,‘云軌’會讓中國的城市化可持續、更健康。”談及被業界稱為“治堵神器”的“云軌”,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顯得異常興奮。他透露,比亞迪為“云軌”項目5年累計投入50億元,目前已有汕頭、深圳等5座城市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將增至20座。
在助力解決交通擁堵等“城市病”的同時,發力公共交通供給側改革也為比亞迪帶來了良好的效益。公司年報顯示,2016年凈利潤增幅達到78.94%。
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令越來越多產業和企業激發內生動力,成為中國經濟值得關注的新氣象。
截至4月底,滬深兩市322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6年年報和2017年一季報。數據顯示,2016年滬市公司扭轉上年營收、利潤“雙降”的格局,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達到24.46萬億元、2.18萬億元,較上年上升4.55%、1.29%。
同期,深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8.21萬億元、凈利潤0.58萬億元,同比增長15.10%、26.39%,增速較上年顯著提升。
一連串的數據背后,實體經濟出現明顯的回暖態勢。剔除金融類企業,2016年滬市實體類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達到18.91萬億元、0.72萬億元,較上年上升5.72%、12.98%,一改2015年負增長8.57%和21.93%的頹勢。
與此同時,新舊動能正轉換加快。以深市為例,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量占比超40%,2016年實現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達2.5萬億元和1971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9.57%和近27%。


今年1月,復星醫藥宣布投資8000萬美元與免疫巨頭Kite Pharma共同設立公司,開拓癌癥T細胞免疫療法市場。而根據公司披露的信息,今年一季度其研發費用達到1.98億元,同比增長37.64%。
復星醫藥并非孤例。對于上市公司群體而言,加大研發投入、夯實創新基礎已成“共識”。
統計顯示,2016年深市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投入超億元,較上年增長14.74%;整體平均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2.57%,較上年提高0.12個百分點。
2016年末,寶鋼成功“牽手”武鋼,產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的寶武集團橫空出世。以此為標志,并購重組成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信息顯示,聚焦主業做強做精做細產業鏈,成為滬市并購重組的主基調。2016年150單重大重組中,近130家公司涉及橫向或縱向產業整合,交易金額接近4000億元。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標的資產與上市公司業務關聯情況看,產業整合型并購重組占主導地位。以產業整合、產業升級、產業調整為主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對深市公司業績提升產生了積極作用。
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領域也開始呈現令人欣喜的積極變化。
上交所的信息顯示,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健康養生等新興服務性消費成為消費熱點,滬市相關公司2016年營收和利潤分別較上年增長36.82%、15.73%。包括貴州茅臺、伊利股份等在內,一批消費類龍頭公司以其良好業績和穩定回報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的“價值白馬”。夯實創新基礎、推進產業整合、著力新興消費。亮眼成績單折射著中國經濟迸發出的“新能量”。
備受關注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5月在北京成功舉辦,逾270項的成果清單為這一倡議描繪出新的藍圖,也為中國經濟提供著新的機遇。
上市公司財報顯示,在建筑建材、工程機械、高端裝備、能源資源、交通運輸等多個行業和領域,眾多中國企業正在融入“一帶一路”。
建筑類龍頭企業率先實現“一帶一路”項目優勢對接。其中,僅中國電建就簽署了52個“一帶一路”項目,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建筑、中國交建簽署項目也都超過了10個,涉及金額約4300億元。
作為“一帶一路”資金融通的主力,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推出了一系列產品和舉措助力客戶“走出去”。繼境外成功發行40億美元“一帶一路”債券后,中國銀行截至2016年末完成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類授信支持近600億美元。工商銀行截至上年末向沿線國家貸款投放達23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5.8%。
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施東輝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深入,上市公司作為重要參與力量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