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營養學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很多聽上去相當“合理”的說法,如果找不到可靠的科學證據,都應該存疑。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這是一句流傳甚廣的順口溜,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報紙的健康版都諄諄告誡大家,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不吃早餐更容易發胖,一頓高質量的早餐會提高上午的工作效率。
如果用“早餐的重要性”作為關鍵詞去檢索科學期刊,你會找到一大堆論文證明不吃早餐不但不利于減肥,還可能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提高心血管和糖尿病的發病率。幾年前,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營養學系教授詹姆斯·貝茨(James Betts)決定研究一下這些論文的實驗細節,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幾乎所有的實驗都是觀察性的,既缺乏對照組,又缺乏機理研究,得出的結論并不那么可靠。具體來說,如果一個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得了心臟病,這一事實只能說明兩者有可能存在某種關聯,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比如,一個人選擇不吃早餐,最可能的理由是早上要上班,時間太緊來不及吃早餐。這樣的人很可能因為家離單位太遠而經常睡眠不足,或者工作壓力過大,這些因素同樣是導致心臟病的原因,和吃不吃早餐沒有直接關系。
于是,貝茨決定采用更加科學的方法研究一下早餐和各種健康指標之間的關系,結果出乎意料,早餐的重要性似乎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比如,為了研究早餐和減肥之間的關系,貝茨找來兩組體重超標的志愿者,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跟蹤了一段時間,發現兩組志愿者的體重變化和吃不吃早餐沒有關系。后來他又用同樣的辦法研究了體重正常的志愿者,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那些認為不吃早餐反而會增肥的人相信,如果一個人餓了一上午,午飯肯定會大快朵頤,從而攝入更多的熱量。貝茨的研究結果發現事實正相反,不吃早餐組的志愿者午飯確實會多吃一點,但并不能彌補早餐的熱量,一天算下來總的熱量攝入值要比吃早餐組的更低。


貝茨又研究了志愿者體內饑餓素(Ghrelin)的變化情況,發現吃過早餐后血液中饑餓素的含量確實會下降,但過了一段時間后便會快速增加,到了該吃午飯的時候兩組志愿者體內的饑餓素水平便趨于一致了,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不吃早餐組志愿者在吃午餐的時候并不會吃得太多。但是,吃早餐組在上午時段的運動量確實要比不吃早餐組更多一些,只不過兩者的差別相當微妙。為了準確地統計出運動量的差別,貝茨給每位志愿者安裝了心率測量儀和運動傳感器,這樣就可以精確地測出志愿者的很多小動作,比如抖腿、胳膊的隨意擺動,以及身體不自覺地搖晃等等。這些小動作都不能算作“運動”,但累計起來還是會對一個人的卡路里消耗量帶來影響。
貝茨教授認為這個現象很容易解釋。古人最經常的狀態是餓肚子,因此我們的祖先進化出一套精確的調節系統以保存能量。如果肚里沒食,就讓主人“變懶”,盡量減少肢體的小動作,以此來節約能量。
貝茨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發現,不吃早餐除了不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容易誘發糖尿病)之外,并沒有其他那些被宣傳了很久的好處。那么,我們對于早餐的迷信究竟是怎么來的呢?《新科學家》雜志經過調查后發現,最早提出早餐有益健康這個概念的是美式早餐麥片的發明者約翰·哈維·凱洛格(John Harvey Kellogg)。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隸屬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 Day Adventist)相信吃天然的、未經深加工的食物有助于減少手淫,于是他發明了玉米麥片,并在美國大肆宣傳吃早餐有益健康。這個概念聽上去很有道理,于是很快便流行開來,成為很多營養學家們的金科玉律。
這個例子說明,營養學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很多聽上去相當“合理”的說法,如果找不到可靠的科學證據,都應該存疑。
(文/袁越 原載于《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