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幫, 操家順
(1.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08;2.河海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8)
厭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簡稱ANAMMOX)過程是自養型ANAMMOX菌在無外加有機碳源的條件下,同時去除氨和亞硝酸鹽,突破了傳統生物脫氮工藝中的基本概念[1-2],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但ANAMMOX菌生長速度極慢(倍增時間長達11 d)[3],產率系數較低,ANAMMOX菌培養和富集困難。
人類已發現的古細菌在極端生境條件下生存能力都很強,ANAMMOX菌即屬于最古老的古生物菌(Archaea)或分支很深的細菌棲熱孢菌屬(Thermotoga)和產液菌屬(Aquifex)[2]。雖然發現ANAMMOX在自然界的封閉海體(水體)、土壤以及水底淤泥中廣泛存在[4-6],然而在試驗室條件下ANAMMOX菌培養富集仍很困難,這與ANAMMOX菌在自然界中有如此強的生存能力的實際不符;因此,有理由相信ANAMMOX菌的生存信息尚未被完全揭示。
ANAMMOX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封閉海體(水體)、土壤以及水底淤泥有共同的特征是負荷較低,本文在ANAMMOX菌培養過程中進行了階段性負荷轉變,研究不同負荷對ANAMMOX菌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探求ANAMMOX菌的有效培養方法。
1.1.1 試驗裝置
EGSB(Extended granular sludge bed)反應器總容積7.8 L,有效容積6.5 L。反應器外包裹黑布避光,通過溫控系統控制反應器溫度,試驗時通過緩沖氣囊不定時充入CO2或Ar來維持反應器內絕對的厭氧環境。通過內循環泵進行升流式內循環達到良好的泥水混合。試驗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EGSB反應器裝置示意
1.1.2 接種污泥
取某啤酒廠厭氧顆粒污泥及城市污水處理廠好氧硝化污泥各1.75 L接種于反應器中進行ANAMMOX培養。
1.1.3 進水水質
試驗采用人工合成廢水,廢水水質見表1。1 L合成廢水中加入微量元素溶液Ⅰ和微量元素溶液Ⅱ各1 mL。微量元素溶液Ⅰ主要組分:FeSO4·7H2O,5 g/L;EDTA,5g/L; 微量元素溶液Ⅱ主要組分:CuSO4·5H2O,4 g/L;ZnSO4·7H2O,0.43 g/L;CoCl2·6H2O,0.24 g/L;MnCl2·4H2O,0.99 g/L;(NH4)6Mo7O24·4H2O,0.16 g/L;NiCl2·6H2O,0.19 g/L;H3BO4,0.014 g/L;EDTA,15 g/L。

表1 人工合成廢水水質
反應器的運行條件為:反應器采用間歇進水、間歇出水的方式運行。人工合成廢水采用純氬氣曝氣30 min以消除溶解氧,通過蠕動泵進水和排水。反應器的回流流量為15.7 L/h(水流上升流速為2 m/h),溫度控制在32℃,pH值控制在8.30左右。
運行周期見圖2,其中第1階段反應時間10 h 50 min,第2階段反應時間70 h 50 min,第3階段反應時間22 h 50 min。

圖2 運行周期示意
污泥培養的總時間為265d,進水的NH4+-N的平均質量濃度控制在48 mg/L左右,進水的NO2--N的平均質量濃度控制在62 mg/L左右。按照對反應器負荷及運行周期的調節,分為3個階段,各個階段運行條件見表2。

表2 各階段運行條件
NO2-N,NH4+-N,NO3--N的監測均采用標準方法 (APHA,1998);pH值的監測由HACH便攜式pH測量儀完成。
2.1.1 培養過程
培養過程見表3和圖3。

表3 培養中各階段主要特征

圖3 ANAMMOX污泥培養過程
由圖3可知,在第 1階段,ANAMMOX在負荷(以 N計,下同)為 40 mg/(L·d)的條件下經 200 d培養,活性沒有顯著增加;經過第2階段在負荷為18 mg/(L·d)的條件下55d的培養,ANAMMOX菌活性已經非常明顯。
第3階段提高運行負荷到為55 mg/(L·d),在此負荷下ANAMMOX活性進一步提高。
在第3階段末期進一步提高負荷到110mg/(L·d),NO2--N的去除率下降到76%,NH4+-N去除率下降到28%,出現ANAMMOX菌活性受到抑制的現象,停止進一步提高負荷,轉為與第2階段同等負荷的為18mg/(L·d)條件進行復活試驗,經過18 d的培養,NO2--N的去除率上升為100%,NH4+-N去除率提高到89%,復活成功。
2.1.2 污泥變化特征
由于ANAMMOX菌含有豐富的細胞色素C,成熟的ANAMMOX污泥呈淺紅色[5],在本試驗的第2階段已經出現了紅褐色污泥,在穩定運行期取ANAMMOX污泥進行檢測,發現ANAMMOX菌泥水混合物的顏色呈土紅色,經過600℃高溫灼燒后ANAMMOX菌污泥顏色為紅褐色。與接種的厭氧顆粒污泥黑色相比,具有明顯差異。污泥顏色的變化較好地印證了啟動過程中ANAMMOX菌的發展歷程。
2.1.3 化學計量學變化特征
ANAMMOX反應的化學計量關系[6]:

NH4+-N和NO2--N以一定比例被同時轉化是ANAMMOX的本質特征,NO3--N的產量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ANAMMOX菌的增殖情況。因此,在ANAMMOX反應器啟動過程中,NH4+-N,NO2--N去除量與NO3--N生成量的比值變化可作為ANAMMOX反應狀況的重要判據。第1階段、第2階段及第3階段的比例變化趨勢見圖4。

圖4 第1階段、第2階段及第3階段比例變化曲線
由圖4可以看出,在第 1階段,ρ(NH4+-N)∶ρ(NO2--N)平均為 1 ∶5.10,且沒有檢測到NO3--N的產生;在第 2 階段中,ρ(NO2--N)消耗∶ρ(NH4+-N)消耗的均值為1.51,在本階段末檢測到了NO3--N的生成,ρ(NH4+-N)去除∶ρ(NO2--N)去除∶ρ(NO3--N)生成為1∶1.51∶0.07;在第 3階段中,ρ(NH4+-N)去除∶ρ(NO2--N)去除∶ρ(NO3--N)生成為 1∶1.28∶0.16,與理論值 1∶1.32∶0.26 非常接近。
2.2.1 培養過程分析
在第1階段,ANAMMOX對NO2--N去除效果良好,而對NH4+-N去除能力較弱的可能原因:①NO2--N通過反硝化作用去除;②發酵性細菌進行了異化性硝酸鹽還原作用(dissimilatorynitratereduction),該類細菌利用硝酸鹽作為電子受體將硝酸鹽還原成氨,在自然界,該作用常發生于電子受體貧乏的缺氧環境中[7];③ANAMMOX菌將NO3--N異化還原成NH4+-N[8]。此階段經歷時間較長,但ANAMMOX菌的活性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說明高負荷(短周期)條件下并不利于ANAMMOX菌的富集。
在第2階段較長周期條件下,相比于第1階段的200 d,該階段僅用55d使ANAMMOX即成長為優勢菌種。成因分析如下,文獻報道[9-10],ANAMMOX菌在缺氧水體、沉積物、海冰等各種各樣的海洋水體中是廣泛存在的,據估計,全球海洋氮循環(50%以上)的主要方式是ANAMMOX[11];ANAMMOX菌在自然界的封閉海體(水體)、土壤以及水底淤泥中廣泛存在[12],這種環境流動性差,生存環境穩定、停留時間較長且負荷較低,這是ANAMMOX菌在自然生境中的重要生存特征之一,本試驗的結果證明在較低負荷N為18 mg/(L·d)條件下ANAMMOXA菌迅速獲得了優勢地位,與ANAMMOX菌的自然的生存環境相互印證,較低負荷對ANAMMOX菌的生長是有益的。
2.2.2 周期試驗與動力學分析
在第3階段,對ANAMMOX過程進行周期分析,見圖5。

圖5 厭氧NH4+-N化典型周期變化曲線
由圖5可知,在第3階段的一個典型周期中,NO2--N和NH4+-N成比例地同步去除,同時有NO3--N生成,pH值基本穩定在8.0左右。在整個周期中基質降解趨勢明顯,周期末底物降解完成充分,周期試驗表明,在運行周期為24 h,HRT為2.0 d時處理負荷為55 mg/(L·d)是適宜的,ANAMMOX系統能夠對底物進行充分的降解。
ANAMMOX的生物降解遵循一級反應,動力學可借由Monod方程表示[13]:

式中:V為基質比去除速度,;Vmax為基質最大比去除速度,h-1;X為微生物平均質量濃度,mg/L;S0為進水基質質量濃度,mg/L;Se為t時間后的基質質量濃度,mg/L;t為水力停留時間,h;Ks為飽和常數,其值為時的基質質量濃度,mg/L。
對式(1)取倒數,得:


跟據周期試驗進行動力學計算Xt/(So-Se)與1/Se的關系,計算結果見圖6。

圖6 Xt/(So-Se)與 1/Se 關系
線性相關系數R2=0.804,線性關系顯著。說明數學模型估算值與觀測值之間相關關系高度顯著,模型具有參考價值。
(1)與 40 mg/(L·d)的運行負荷相比,在 18 mg/(L·d)的較低負荷條件有利于ANAMMOX菌的培養成功。
(2)培養成功的ANAMMOX系統中,當HRT為2.0 d,運行周期為 24 h 時,處理負荷 N 為 55 mg/(L·d)條件下ANAMMOX反應器對NH4+-N的去除率為91.9%,對 NO2--N 的去除率為 98.7%。
(3)根據Monod方程,ANAMMOX反應動力學模型為:
因條件限制,暫無平行試驗,本文在低負荷下觀察到的ANAMMOX活性有可能是在前200 d長期富集的基礎上實現的。
為進一步明確各因子對ANAMMOX富集的影響,后期應做如下平行試驗:①在高負荷為40 mg/(L·d)下運行,采用CO2作為緩沖氣體;②在低負荷為18 mg/(L·d)下運行,采用CO2作為緩沖氣體;③在高負荷為40 mg/L·d)下運行,采用Ar氣作為緩沖氣體;④在低負荷為18 mg/(L·d)下運行,采用Ar氣作為緩沖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