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亦純
O2O、創業、融資、阿里、燒錢大戰,這些詞語如果能取其中之三,就足以引起市場關注了,而餓了么身上完全可以套用這五個關鍵詞
今年8月,餓了么收購了百度外賣,作價僅5億美元,完成后,餓了么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不過這一行為也引發了市場對于外賣行業后續動作的關注。
張旭豪作為餓了么的創始人之一,近年來在不同場合發表了自己對于餓了么及行業發展的看法,而對于這一次合并,張旭豪表示,此次合作達成后,將實施雙品牌發展戰略,百度外賣的團隊和人員不會發生改變。
近日,《投資者報》記者針對餓了么與百度外賣合并、燒錢能否持續、餓了么未來發展規劃等問題,向餓了么方面致電致函,并得到了公司方面的相關回復。
《硅谷海盜》引發的創業夢
自2009年成立以來,餓了么已走過8年,對于張旭豪來說,這8年最大的體驗應該是無處不見的“變化”,從大學生變成大老板、從初創者變成專業管理者,這些經歷都伴隨著餓了么的成長而愈發強烈。而這一切的起初,僅是從一個想法開始。
張旭豪出生于1985年,西安人,在同濟大學讀完本科后,又在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溫研究所就讀研究生。據報道,張旭豪并不是個安分的人,他與幾個室友在讀研究生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叫做《硅谷海盜》,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從0到1的創業故事,“感覺我們也要做一件事情,通過互聯網能夠改變一些傳統行業。”
張旭豪曾對媒體說,“我們的專業是做建筑節能的,因為這個領域不是通過技術去驅動的,更多通過關系去驅動。我們想做通過技術去解決問題的這種創業,所以這個就pass掉了。聊了很多傳統的行業,感覺也不太行。后來聊著聊著肚子餓了,就說要么做一個外賣的品牌。”餓了么的雛形“飯急送”由此開始。
餓了么最初的形態是電話接單+訂單配送:他們搜集餐館菜單,用戶打電話來訂餐,他們去跟餐館下單,然后取餐送到用戶手里,在這個過程中從餐館那里拿抽成。一開始,是張旭豪團隊自己送餐,后來打電話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就雇了十幾個人來送,但隨著訂單增加,這個模式崩潰了。因此張旭豪帶領團隊轉換了創業方向,即更專注做好下單、接單環節,并且要用網站來接單,這已經非常接近現在餓了么的形態。也從這時候,餓了么才真正開始上路。
2011年,餓了么才拿到A輪融資。而創業的第一桶金,是初創團隊通過各種方式攢來的,甚至還包括信用卡套現、參加大學生創業項目拿獎金等方式籌集資金,如果這樣來看的話,這個項目能從2009年熬到2011年,確實不容易。
脫穎而出皆因商業模式
2009年,互聯網O2O遍地開花,外賣領域由于需求大、門檻低,市場入局者頗多,餓了么并不算最早的入局者,也沒有在一開始就拿到融資,無法與其他平臺一樣燒錢砸拼補貼,那么餓了么是如何打敗對手并在外賣O2O市場中得以存活的呢?
張旭豪將餓了么脫穎而出歸因于“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張旭豪稱,最開始平臺對商戶收取8%的傭金,但漸漸發現在行業發展的早期,用戶習慣沒有養成、商戶習慣沒有養成的時候,這種超前的形式,其實是跟商戶對立。很多商戶開始有跳單(越過中介直接交易)這樣的問題,于是團隊開始在模式上進行創新。當時,國外有一種叫做SaaS(軟件運營)模式中的按年付費。“我們想,這個模式是否能夠用到我們平臺上來?我們后來推出了一個SaaS的賬號,一年付4820元;半年付2750元,三個月付1630元。當我們把商戶付費變成一套SaaS的服務,商戶覺得我們是固定收費,這樣非常好,多出來的訂單都是自己的。”
此外,餓了么還開發了新接單系統。當時的外賣都是下單以后,通過平臺、電話和短信傳遞給商家。而餓了么在餐廳里安裝一個電腦就可以方便接單了,“雖然是一個小問題,但是解決了餐廳里面記單難等一系列小的問題。按一下鼠標單子就能自動打印出來,于是很多商家把所有的訂單都自動往我們平臺上轉。”張旭豪對媒體回憶稱,到3個月以后、6個月以后,餓了么就從市場份額落后的狀態,發展到把競爭對手打出這個市場的狀態。
截至2017年6月,8年過去了,餓了么在線外賣平臺已經覆蓋全國2000多個城市,加盟餐廳達130萬家,用戶超過2.6億人,員工超過1.5萬人。此外,餓了么團隊還獲得來自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紅杉資本等共9輪融資,融資總額達23.4億美元,由于阿里資本介入頗多,餓了么也被視為阿里系搶占O2O外賣領域的棋子。
成長伴隨食品安全等問題
與其他公司類似,餓了么的成長也是伴隨著一系列問題與質疑。尤其是食品安全、騎手不遵守交通規則,以及給社會帶來的安全隱患等都給公司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在2016年的3·15晚會上,餓了么被點名批評,稱該平臺上的商家涉嫌虛假宣傳、無營業執照、衛生差。張旭豪隨之發布內部信,承認餓了么確實存在失職之處,并表示將尋求更完善的方式和方法解決問題。
實際上,張旭豪曾在多個場合提及食品安全問題,“作為一個互聯網+食品平臺,其中重點不是在互聯網上,更多的是要在食品上面。” 在張旭豪看來,食品安全問題可以用技術創新解決。
據了解,目前餓了么設有首席食品安全官,主要對食品安全問題負責,包括每個月對10%~15%的商家進行店面現場核查。此外,餓了么在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推廣“明廚亮灶”,對商家食品制作過程進行實時直播,用戶可隨時查看。而對于愿意直播的商家,平臺會給它更靠前的推位。
此外,“外賣小哥”闖紅燈等違規行為造成交通安全隱患也廣被公眾詬病。據深圳交警統計,今年以來的非機動車違法查處工作中,涉及送餐企業送餐員交通違法33459宗,占12.15%。餓了么目前有上萬個騎手,闖紅燈等交通違規行為也確實存在,那么作為管理者,餓了么在騎手管理上有哪些相關措施?
餓了么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實際上,公司已經推出了多項舉措對騎手進行綜合管理,例如聯合各地交警對騎手進行交通安全培訓;推出一人一車一證一碼制度,實現對應管理,方便公眾監督,如果公眾發現騎手出現了違規行為,可以記住其編碼進行舉報,此外,還推出對騎手實行“交通文明記分卡”的管理制度,累計滿12分的騎手將被要求進行離崗培訓等舉措。
燒錢大戰遠未結束
目前,餓了么還處于燒錢階段,據了解,平均每單要燒掉1-2元錢,如此計算,一天就要燒上千萬元。張旭豪一直對媒體強調,燒錢是對未來的投入,目前餓了么的目標不是賺錢,而是繼續滲透市場,那么所謂的市場滲透要到什么程度,才達到餓了么的目標呢?公司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從交易規模來看,目前我國外賣占比不到5%。而在美國,外賣滲透率大約在10%~15%,由此,中國外賣市場還有非常大的滲透空間。這么來看,餓了么燒錢大戰還遠未結束。
此外,公司盈利問題也備受關注,據了解,目前還沒有一家O2O外賣平臺宣稱自己已經實現了盈利,餓了么也不例外,還是處于虧損狀態。張旭豪曾在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上回應了盈利問題:“在賺錢的路上,目前在很多城市已經盈利了,我們相信只要市場再往上增長一段時間的話,我們的盈利可以把之前所有投進去的錢在一年內賺回來。”不過市場到底要增長到什么階段,才能實現張旭豪的諾言呢?目前看來,誰也未能給出答案。
整合收購百度外賣
2017年,對于張旭豪及餓了么來說也是變化的一年,8月份,餓了么宣布收購百度外賣,作價5億美元,合并之后,百度外賣將獨立運營一年。
餓了么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在發展品質外賣和深耕即時配送的理念上,餓了么和百度外賣高度一致,這是雙方合并的首要原因;其次,百度外賣在高端外賣市場積累了豐富、優質的用戶和商戶資源,餓了么團隊包括中高層都非常認可百度外賣的戰略和過去所取得的成績,這是雙方合并的現實基礎。百度外賣擁有豐富高端的外賣資源和強大的技術能力,餓了么則在交易規模和豐富度、配送運力、融資能力等方面具備優勢,兩大平臺優勢互補,將產生顯著協同效應。
張旭豪在2016年曾表示,O2O下半場剛剛開始,下半場過去之后,競爭格局很有可能只剩下兩家。確實,在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之后,餓了么與美團外賣的競爭已經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到底誰能笑到最后呢?
餓了么掌門人張旭豪和美團外賣掌門人王興有著諸多共同點,都是大學生創業,在O2O外賣領域都各有特色,但餓了么顯然在一二線城市優勢明顯,而美團外賣則深耕四五線城市,但這是一個博弈場所,隨著市場的發展,最終兩家之間用刺刀見紅來形容也許并不為過。那么,到底是背靠阿里的餓了么取勝,還是背靠騰訊的美團外賣取勝都是一個未知數。
但餓了么未來的發展方向似乎已經顯現,餓了么方面認為,外賣消費品質化、多元化仍將成為今后外賣市場的發展趨勢。“過去一年,餓了么平臺的客單價上升了20%,非正餐時段的訂單占比從19%上升到25%,同時鮮花蛋糕、水果生鮮、商超日用等非餐飲品類發展迅猛,新零售成為市場新的利潤增長點。”餓了么相關負責人對《投資者報》記者如是說。“在區域市場上,低線城市會成為今后外賣業務拓展的重點。”不過,上述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行業面臨的最大任務仍然是提升目前較低的市場滲透率,外賣市場的成長還遠未達到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