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青島市科協在中國科協、省科協指導下,貫徹落實全國“科技三會”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立足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創新發展思路,突出工作重點,集聚科技工作者智慧,在服務城市創新驅動發展中取得了新成效。
2017年,青島市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助力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2016—2017年,平度市、即墨市相繼被省科協命名為助力地方創新驅動發展工程示范區,結合地方目標定位,分別對接山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和山東省農學會,在助力地方創新發展中發揮作用。
青島市科協組織學會在服務創新驅動助力發展中主動作為,2015年以來,資助助力創新驅動項目50個,通過建立服務站、會展推介、項目攻關、開展智庫服務等模式,積極為企業創新發展服務。青島市流行色協會發揮專家作用,依托中際色彩公司,積極參與平度市小鎮建設,先后在平度市南村鎮等8個鎮開展了基于色彩為表現方法的特色小鎮的規劃與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青島市科協被中國科協命名為科技思想庫試點單位,每年向上級科協、市委市政府呈報《科技工作者建議》25期,其中《關于治理霧霾等嚴重空氣污染的建議》《關于山東省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建議》《關于膠州灣及其近海生態環境治理的建議》等多項建議得到省、市委領導批示,并納入政府決策。
青島市科學學與科研管理研究會、青島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被命名為“山東省科協國家級科技思想庫研究基地”。2016年,科技情報學會參與編制完成了青島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等十項重大戰略頂層設計、《關于深入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意見》等七項科技創新政策,開展戰略性前瞻性研究13項,提交科技工作者建議8期。
為了提升國際民間科技交流水平,青島市科協積極搭建引智引才交流平臺,打造高端國際科技交流品牌。
青島國際水大會(國際脫鹽大會)由中國科協和青島市政府聯合主辦、青島市科協等承辦,已成功舉辦十二屆,成為國際脫鹽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在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總體戰略部署,促進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脫鹽產業的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每屆大會都吸引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利用領域專家,全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名學者,以及企業技術專家齊聚一堂,展開學術交流,共同應對新挑戰、展示新技術、發掘新機遇、分享新成果,推動了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交流、經濟發展、科學普及等多方面實現合作共贏。
為了聚集院士專家工作站高端人才,青島市科協積極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
截至2016年底,青島市累計建站54家,柔性引進進站院士60名、進站專家443名。市科協加強對工作站的扶持和管理,定期對建站滿一年的工作站進行考核和優秀成果評選,促進工作站強發展、顯成效。為更高效地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用,每年對建站滿三年的工作站進行復審,復審未通過的取消所在單位院士專家工作站,保障工作站建設的良性發展。
目前完成合作項目179項,其中973項目4項、863項目10項、星火計劃項目3項、科技支撐項目6項、國家各部委重點項目37項,工作站項目直接為企業增加銷售收入41.85億元。建站企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新建國家級技術平臺14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3項,部級科技獎3項。
同時,青島市科協打造多維度科普傳播渠道,搭建啟發公眾創新思維平臺。市科協創新實施新舊傳媒深度融合的“一體化”宣傳手段,形成了報刊、網站、微信、廣播、數字科普通“五位一體”科普信息化傳播體系,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科普訴求。
6月份,“科普青島·智慧電視”項目正式啟動,這是青島市科協積極應對科普發展大趨勢,轉變思維,深化科普信息化工作改革,推動“科普中國”信息落地的創新舉措。破解了原有科普上電視宣傳模式的局限性,依托有線電視受眾多、覆蓋面廣的特點,利用互動平臺點播傳播模式,提高受眾關注科普的主動性和體驗度。到2016年底,全市共建成社區科普館39家。社區科普館采用標準化布展、規范化運營、常態化宣傳,每年接待大型參觀100余次,開展科普活動300余次,受眾10萬余人次。
為了密切聯系科技工作者,青島市科協還積極搭建服務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平臺。全市各級科協組織分別走訪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送去節日的問候。舉辦青島市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第五屆青島市大學生科技節開幕式,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向全市科技工作者致慰問信。組織科技工作者代表召開座談會,為創新型國際城市建設建言獻策。青島市科協在各級媒體上深度報道科技工作者日活動、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先進事跡,印制宣傳海報、制作宣傳掛板、H5頁面,在全市營造向科技工作者致敬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