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以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留學生為觀察對象,以外研社出版的《實用醫學漢語》為教材,通過對綜合課課堂活動中學生和教師的行為的觀察,分析、發現問題并結合理論找出原因。目的在為對外漢語教師的在教學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和幫助。由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性,筆者就現有的課堂觀察量表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視角,自主編寫了新的課堂觀察量表,并希望通過量表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提出的解決方案可以給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同事們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漢語綜合課 留學生 教師 行為 現場觀察
一.觀察背景
本文所觀察的漢語綜合課教學課堂是以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的留學生漢語綜合課程為例的現場觀察報告,教學內容是《實用醫學漢語——語言篇》第十二課《我們去踢足球,好嗎?》的生詞、語法點、課文以及語用文化等。教材學習目標為三個語言點,語氣助詞“了”、“誰……誰……”句和“不是……嗎?”問句。兩個語用功能,約朋友去踢足球和請朋友吃飯。一個文化小貼士。該課生詞為24個,課文會話三則,均帶有英文解釋和拼音。教學對象為45名東南亞留學生(印度為50%,斯里蘭卡30%,馬來西亞和臺灣)。該課主講老師是四川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研究生。
二.問題的發現并分析原因
(一)學生為觀察對象
對外漢語課堂學生課程活動等級量表及總結:量表內容與評分:1.是否準時到教室(3);2.是否完成教師布置作業(4);3.是否愿意在課堂上朗讀課文(4);4.對老師的態度(5);5.不明白或者有疑惑時是否及時向老師提出(3);6.小組課堂作業時,能否與同學有效合作,能否照顧水平不同的同學的學習需求(4);7.在復習階段,能否很好的重現已學的內容(3);8.在新課導入中,能否聯想并結合所學的知識學習新的知識和解決新的問題(3);9.在操練的過程中,是否配教師(4);10.關于中文文化拓展部分,是否有興趣濃厚(4);11.學習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調整學習策略(3)。(5分制:優: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好,1分。)
1.遲到現象。筆者與老師提前十分鐘到達了教室,8點鐘教室有7個學生。從8點開始到第一節課時結束,都不間斷地有學生進入教室。在課間休息5分鐘時,還有學生進入教室,一共45人,在最后點到還有兩個學生沒有來。筆者采訪了在華西上課的老師以及川大海外教育學院的老師,遲到是一個普遍現象。
2.準備與作業的完成。大多數學生都會完成上節課老師布置作業,但是對于新課的準備比如預習就非常的少。整個班級幾乎沒有學生對新課有預習。
3.課堂參與度。課堂中學生對于老師要求的小組對話和練習都很積極完成,參與度比較高。但是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國家,而又因為斯里蘭卡和印度的學生占大多數,所以分組有很明顯的國別化趨勢,一般都是同一個國家的人一起練習,但是對于人數較少的馬拉西亞學生(2人)就沒有那么積極參加對話,而因為臺灣學生(2人,實到1人)本來就會中文所以參與度也不高。有的學生對課堂進度無法跟上的時候并沒有給教師提出來,而有的學生在第二課時的時候開始了睡覺。對于臺灣學生基本就沒怎么聽課一直在玩手機。在其他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有三四個學生在講話并沒專心聽老師和同學練習。
4.情感與動機。這門課程是所有留學生的必修課并不是他們自愿選擇的,所以有些學生并不想來上課。學生中有表現特別積極的一組印度男生,共6人,主動地參與于老師的對話。其他學生多處于被動,但是在老師要求的情況下會配合,一般沒有主動地要求老師與其對話。學生一般對于文化部分的講解比語音、生詞和語法的講解部分感興趣。
5.水平差異。整個班除了臺灣的學生外,其余都是母語非中文的留學生。臺灣學生有時候會用英文給其他學生解釋中文,主動幫助其他的同學。有的留學生可以很快地掌握老師導入的新知識,但是有的留學生卻無法聯系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比如在老師講解“不好意思”這句話的用法時,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爸句子帶入語境和對話中理解它的意思,但是有的學生就無法理解,只能用英語輔助。
(二)教師為觀察對象
對外漢語課堂教師活動等級量表及總結:量表內容與評分:1.教學態度是否沉穩、愉快、親切(5);2課堂用語漢語是否淺顯易懂(4);3對教室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3);4課堂輔助外語,在講解詞匯意思的時候,是否被學生有效理解(3);5能否通過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調控學習氣氛(4);6.能否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7.教學過程中,能否觀察到學生對教學的不同反應并作出及時的改進(3);8.對學生突如其來問題及狀況的處理(4);9.教學內容的呈現是否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啟發性(4);10.能否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并與學生平等交流(4);11.是否關注到課堂上的每一名學生(3)。(5分制:優: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好,1分。)
1.課堂呈現。教師先用幻燈圖片引導學生復述學過的運動名稱(跳舞、唱歌、跑步和游泳),總結語法點引入新的句法引導學生說出將要學習的新內容。復習時間為15分鐘,然后是新課的導入并練習30分鐘,課件休息5分鐘,第二節課時基本屬于操練和復述環節,教學活動為教師要求學生分組練習,并走下講堂與每一組進行對話檢查其學習成果。除了使用幻燈片外,教師也在黑板上書寫了語法點如:動詞+名詞,動詞+名詞+動詞+名詞等。
2.教學態度和用語。教師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一在校生,上課十分嚴謹和充滿了激情。在教學過程中的中文用語遵循了重復和淺顯易懂的原則。但教師的外語在很多情況下得不到學生理解。比如教師在解釋“不好意思”這句話時,僅簡單的用一兩句英語來解釋是不夠完善的,導致有些學生知道下課也不知道剛才這句話什么意思。
3.對學生的關注。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做到對于每一位學生的關注。在新詞“會/不會”“贏/輸”的講解中,學生中出現了明顯的不理解現象,但是教師并沒有及時發現。介于教師的外語講解學生無法理解,所以教師請求臺灣同學的幫忙。在小組作業時,教師每次都走下講臺觀察學生。由于學生漢語水平的不同,教師花在表現積極和漢語水平較高的同學組時間較多。endprint
(三)問題的分析
1.學生的學習態度。該班的學生對于《實用醫學漢語》綜合課時處于一種被動且無選擇權的情況下才來上課的,不排除有些學生對于這門課沒有興趣甚至于討厭上課。在筆者兩節課的觀察中,大多數學生(斯里蘭卡、印度、臺灣)可以在8:10分到達教室,而在第一節課結束時才到達的學生基本處于不清醒的狀態,甚至有兩個學生來到教室就開始睡覺。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改善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態度。其一對于學生上課遲到、講話和不參與練習等行為,教師可以在課后多和學生溝通,先和學生做朋友,多了解這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入手,同時課上多介紹有趣的中華文化,來吸引學生自主學習。其二學分,如果無法從情理上培養出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那么也只能采取強制性地扣學分的方法。作為對外漢語的教師,我們不僅僅是要教授漢語知識,還要做好傳播中華文化和友好觀念的使者,所以教師要適情況而定。對于我們教學對象的多樣性,教師也要考慮到教學對象自身的特點來因材施教。
2.教師對課堂的控制。根據對該課教師教學流程的觀察以及學生的反饋,教師上課的輸入的新詞量太多,導致學生無法及時輸入,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操練,這就需要教師主要到教學節奏的把握。對于學生學習和里解新知識的速度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課程安排是要在難點和重點上多花時間,在課后要及時和學生溝通,不斷地改進上課的流程安排。
3.師生互動。師生的互動是語言課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很多時候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態度,同時,站在對外漢語教學這個視角下,又因為國籍的不同,教師的某些行為也有可能影響留學生對中國的看法,所以對于一名對外漢語教師來說在此環節要更加注意。該課的新詞講解階段,出現了教師沒有注意到學生不理解的情況。據筆者觀察,直到兩節課下課這位學生依舊沒有明白課上的知識點“不好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她在下課后也沒有問老師。這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留意學生的反應,而不是一味地輸入。同時教師在參與學生小組對話時,應該平均分配時間。
三.結語
本文就對華西醫學院的漢語綜合課班級的45名學生和一名在線研究生的課堂教學進行總結分析。從該堂課可以得出,課堂中雖然存在許多的問題,但是教師的教學激情是很有感染力的。就像崔希亮教授曾經交給我們的如何做好對外漢語教師的一句秘訣,“真心喜歡這個工作”就可以了。
參考文獻
[1]吳曉紅,高霞.“課堂觀察”量表的應用分析——基于課堂教學的案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
[2]王曉音,對外漢語教師素質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3]崔希亮,對外漢語綜合課課堂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介紹:唐寧,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5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碩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