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華
江西省寧都縣境內生態良好,是全國首批百個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之一,森林覆蓋率71.3%,居省、市前列。近年來,寧都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生態脫貧新路子。
傾斜安排生態項目,實現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扶貧
項目是生態扶貧落地生效的關鍵載體。寧都縣統籌生態文明建設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著重把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和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傾斜。圍繞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大力實施了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梅江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黃陂河流域省級濕地公園試點以及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多個重大生態項目,投入資金近3億元,涉及11個鄉鎮、34個“十三五”貧困村。圍繞改善貧困人口居住環境,探索推進了江西省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在4個鄉鎮興建4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集中安置點,搬遷137戶614名貧困人口;開展生態移民,投資2.5億元規劃建設縣城進城進園安置點和鄉鎮、中心村移民集中安置點36個,將1219戶4507名貧困人口從生態脆弱地區、禁止開發區搬出來。通過實施一批綠色生態項目,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貧困地區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幫扶貧困人口就業,增加“綠色收入”,帶動生態扶貧
就業是生態扶貧直接惠及民生的重要舉措。寧都縣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積極開發生態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增加貧困戶的勞務收入和受益水平。在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493名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安置426名貧困人口從事保潔員,每人每年增收1萬元以上。將5.19萬畝造林綠化、2.33萬畝森林撫育、1.2萬畝封山育林等任務,傾斜安排到貧困地區,670多戶貧困戶直接參與造林任務,每人日均增收120元左右。鼓勵全縣50余家造林企業、民營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等吸納貧困戶就業,對其中貧困戶比例達到30%的,優先安排林業補助項目,對貧困戶自主創業發展林業產業的,從項目安排、調查規劃、技術指導、種苗供應等進行全方位扶助。
通過實施生態就業工程,全縣5000多名貧困人口有了“綠色職業”或是參與綠色事業,帶來穩定的“綠色收入”,極大地增強了貧困戶的脫貧信心和致富決心。
全面布局生態產業,發展綠色經濟,拉動生態扶貧
產業是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實力的根本路徑。寧都縣充分發揮生態資源豐富優勢,綜合運用資金獎補、產業幫扶、政府引導等手段,激勵貧困群眾發展綠色產業的積極性。
一是資金獎補“給甜頭”。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標準化新種植油茶林、符合生態開發標準連片開發臍橙的,分別按 500 元/畝、200元/畝標準進行補助;在貧困村建設“農村e郵”電商扶貧站的,每個補貼4萬元用于硬件設施建設;對貧困戶安裝3—5千瓦光伏發電裝置的,給予1元/瓦的安裝補貼;貧困戶養殖生態黃雞的,對標準化雞棚給予20元/平方米的補助。截至目前,全縣發展高產油茶17.7萬畝、優質臍橙15萬畝、生態黃雞4000萬羽,建成農村電商扶貧站216個,2.2萬戶、7.2萬多貧困人口融入生態產業鏈條,實現脫貧增收。
二是產業幫扶“送一程”。對有產業發展能力但缺乏資金的貧困戶,利用“產業信貸通”發放政府全額貼息資金11.7億元,專門用于扶持產業發展,覆蓋和帶動貧困戶17000多戶;對有產業發展愿望但無發展能力的,建立“公司+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通過勞力、山林地以及資金等資源入股獲得分紅收入。如釣峰鄉源尾村黃金茶產業基地,通過“合作社統一經營、貧困戶零元認購、獲利時返本分紅”方式,幫助1000多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實施水稻、煙葉、生豬、寧都黃雞等政策性種植、養殖保險,降低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風險。堅持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幫扶林農發展林下經濟18萬畝,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余元。
三是政府引導“破瓶頸”。發揮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積極扶持20個以上貧困村開展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小布鎮被評為江西省首批十大休閑小鎮和國家衛生鄉鎮,4個村莊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全縣實現旅游脫貧2000多人,貧困戶月均增收600余元。全面推進光伏扶貧,由縣政府統一融資3億元,在299個行政村各建設一個60-300千瓦的光伏發電站,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
目前,107個貧困村的164個光伏扶貧項目全部實現并網發電,將為每個貧困村帶去每年5萬元以上的集體收入,由此帶動全縣1837戶6121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打造“綠色銀行”,助力生態脫貧
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是生態脫貧的重要物質支撐。寧都全境592.02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納入贛江源頭保護區范圍,各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總面積達680平方公里,劃定生態紅線區1921.4平方公里,分別占縣域面積的14.6%、16.8%、47.4%,劃定生態公益林總面積134.88萬畝。
為使這些沉睡的綠色資產變身“綠色銀行”,進一步補償、激勵老百姓自覺保護生態行為,寧都縣積極爭取享受江西省“五河一湖”及東江源頭環境保護獎補政策,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享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廣大貧困戶從生態保護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同時,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探索產業生態補償機制,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由企業承擔相應的生態補償責任;建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建立生態資源市場化機制,推進階梯水價,建立水權交易制度,逐步開展排污權交易。通過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綠色發展,助力精準脫貧。
(作者系江西省贛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寧都縣委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