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路
“村里的道路由以前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大家出行更暢通了;創新的貸款扶貧模式,讓咱有了創業本錢;種甘草、小雜糧的,養豬養羊的,步子越邁越大了,腰包越來越鼓了……”
村里的變化,曾記畔村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曾記畔村的“巨變”引起了各級領導和部門的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及區市主要領導先后到該村視察,村子被自治區扶貧辦評為“全區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先進村”,村黨支部先后被市、縣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6年,村黨支部又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也許有人要問,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為什么會演繹出這樣一段傳奇?這就要提到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
說起曾記畔村的變化“真經”,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感觸最深,他說:“村里這些變化軌跡和各種榮譽的取得,既是各級黨委、政府關心幫扶的結果,也是近年來村黨支部堅持抓班子帶隊伍、拓思路強動力、調產業促發展、樹形象聚民心,積極探索建設服務型黨組織推進脫貧攻堅新路子所釋放出的倍增效應。”
曾記畔村為何能有如此大的變化?“當家”的村支書朱玉國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基層組織的帶頭人
曾記畔村地處鹽池縣城25公里處,轄6個村民小組, 728戶20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6戶588人。年平均降雨量僅為150-250毫米,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貧困村。“吃水沒有源、走路很艱難、三年兩頭旱、口袋沒有錢”是這個村當時真實的寫照。
2010年,曾記畔村新一屆村支部班子成立。村里未來該如何發展——扶腦袋、摘帽子、樹形象,讓村民告別苦日子,感受到黨的福祉和溫暖。村委一班人統一了思想,明確了方向——先富腦袋,后富口袋,讓村民逐步告別苦日子。
腦袋怎么扶?
個別村干部思想封閉守舊,不習慣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變化,干工作勁頭不足;還有一些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不愿動腦子、邁步子、找路子,躺在家里等救濟、吃閑飯。如何扭轉這樣的局面,把村干部,村民的腦袋先“扶”起來,是擺在支部書記朱玉國面前的一個難題。他大膽嘗試,在村里掀起了“頭腦風暴”,不斷健全村里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調動老黨員、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的干事激情,讓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積極上進的黨員 “挑起大梁”,選了張孝等一批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通過示范引領,促進曾記畔村黨風民風的轉變。朱玉國雙腳踏遍了曾記畔村的家家戶戶、溝溝坎坎……田間拉家常,炕頭議發展,促膝講道理,推心做工作,村委班子的思想疙瘩解了,村民的傳統思想變了,原有的條條框框破了,主動申請入黨的群眾多了。曾記畔村群眾開始主動和村委商議如何盡快摘掉窮帽子。
朱玉國走縣城、跑市區,多方爭取項目資金。先后于2014-2015年爭取小流域項目資金1000萬元,修反坡梯田800畝,打紅漫壩280條,平整耕地3000畝;2016年爭取扶貧和農業項目,為貧困戶建灘羊養殖溫棚520座,修柏油路23公里、村莊道路12公里,易地扶貧搬遷50戶,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走村串戶,忙忙碌碌。可是別人家養羊致富了,朱玉國自己家卻地也種的少了,羊也沒精力養了。媳婦情緒不好的時候就罵他:“你的心思都在工作上,家里的事啥也不管,你去大隊睡去!”對于家人的責備,朱玉國不敢反駁,因為他知道,他欠家里的太多。村干部一個月的工資就那么點,自己本來是個養羊好手,卻沒有時間而誤了發“羊”財。
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牛生虎,曾是村里貧困戶,一座土坯房,一沿土炕一口鍋就是他的全部家當。村支書朱玉國帶領黨員牛清為他制定了灘羊養殖發展計劃,并與牛清共同為他累計擔保貸款4.5萬元,購買了種羊和飼草料。如今,牛生虎的羊棚里存欄種羊90只,年產羊羔百余只,收入達6萬多元。牛生虎不僅自己脫了貧,還積極為貧困戶擔保貸款,幫助其他農戶發展灘羊養殖,讓身邊的鄉親也走上了致富路。
“沒有朱書記的帶領,就沒有我今天的好日子!”說起朱玉國,牛生虎和鄉親們不由自主地豎起了大拇指。
脫貧還要致富,致富就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要可持續,朱玉國想到依托金融創新帶動產業發展才能很快致富。他首先認真調查每一家的具體情況,對于那些勤勞、誠信度高、有致富愿望又勤于致富的人家,他總是想方設法去幫助他們,并主動去聯系銀行貸款,一來二去,有了成功經驗。銀行干脆把朱玉國推薦的貸款戶一律發放貸款。經過多方協調,更大的好政策落地了。村級發展互助資金項目雖然解決了貧困戶生產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但三五千元貸款并不能扶持貧困戶實現產業規模發展并脫貧致富。他又利用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先后和各家銀行合作,采取支部+產融保+黨員“一幫一”的模式,擴大貸款額度,支持產業發展。2016年,幫助全村農戶共貸款5480萬元,有效解決了全村群眾發展生產無本錢的問題,其中19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用扶貧小額信貸貸款839萬元,戶均4.3萬元。通過貸款支持,全村灘羊飼養量達到3萬只,存欄1.3萬只,僅此一項戶均增收2000元。
為了降低信貸風險,朱玉國與平安保險合作,為貸款戶投入信貸保險,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該項成功經驗在全自治區推廣。同時,通過互助資金和扶貧小額信貸,該村培養了一批誠信農民,建立了誠信基礎,2016年被評為全縣扶貧小額信貸“信用村”,能享受各個銀行的貸款優惠政策。
村民張國定今年48歲,2006年,當時還在跑運輸的他因為一場事故“急速”致貧。鹽池有養羊傳統,他只能回鄉養羊。“當時是貸款,有了本錢以后養了二十幾頭羊,那年賣一只羊就賺一只。”此后,他就一直在家養羊,現在,他在評級授信中被評為A級,貸了10萬元,羊圈里有240只羊。貸款讓張國定走出了當年的經濟困境。而眼下,卻有一樁事困擾著他:今年羊的行市非常不好,羊皮價格跌到原來價錢的十分之一,肉價每斤也跌了10元左右。“今年基本沒什么賺頭了。”遇到這樣的情況,貸款還能還清嗎?“那是必須要還清的,窮人嘛,靠的就是信用了。”張國定堅定地說。
為方便群眾取款、轉賬、繳納醫保、養老保險等,他多方聯系,積極爭取縣信用聯社和郵儲銀行在該村建立了兩家金融便民服務網點,實現了貧困村金融“零距離”服務。
規范的村級金融扶貧模式使曾記畔村提前完成了整村推進,提前摘掉了窮帽子。2015年6月,全國西部13個省區扶貧小額貸款培訓班在曾記畔教學觀摩。金融扶貧“鹽池模式”能向全國推廣,有他的一份功勞。2016年8月全國金融扶貧培訓班再次到該村學習觀摩。
服務民生的貼心人
朱玉國幫助窮人的感情是真摯的。曾有信貸部門找他,承諾只要肯把資金拿出來合作,就有高額回報。可是朱玉國斷然拒絕,因為他知道,這錢是用來幫助窮人的。
朱玉國回憶起自己的過往,眼中噙滿淚花。他1962年出生,初中畢業那年考上了中專,卻因為家里沒錢讀書只能回家務農。最不幸的是12歲就喪母。那時候上學要走7公里的路,鞋底子磨爛了,沒錢買新的,就用鐵絲一穿,繼續用。
他還在村里當過民辦教師,那時候一個月的工資只有7塊錢。
……
正是這些苦難經歷,讓朱玉國深深懂得窮人需要什么。
“不能讓村民錢袋子滿了,心卻空了。”朱玉國意識到,要實現全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以往,由于村集體經濟“空殼”,黨支部在為民辦事、組織群眾開展活動方面就能力不足。群眾一有空閑時間,不是打麻將就是喝酒、鬧事。這幾年互助資金發展起來以后,提取占用費的方式使集體收入達到18萬元,這些資金用來搞春節活動、扭秧歌、搞七一活動、評選好婆婆好媳婦、獎勵十佳創收戶等公益事業。
夕陽西下,曾記畔村的小廣場又熱鬧起來。從跳廣場舞的婦女們翩翩的舞姿中,從漢子們暢快的談笑聲中,可以感受到曾記畔村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