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韓柳依
摘 要:在高等教育中,高校要始終堅持素質教育理念,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使人才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實現高等教育目標,以此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本文基于素質教育的視角,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具體培養方式進行論述。
關鍵詞:素質教育;大學生;綜合能力;獨立思考
一、改進教育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高校要想培養出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就必須改進教育教學模式,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首先,改進教育管理體制。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履行教育、管理職能,而且還要做好引導、服務、咨詢工作,在教育過程中深層次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擴散性思維、創新思維以及信息加工能力;其次,改進教學模式。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觀念,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要支持學生制定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高校可增加專業課程彈性,設置更多的選修課程,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高校還要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大力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二、加強校園軟硬環境建設,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對于大學生而言,其學習態度及個人習慣的形成除了取決于自身之外,還與校園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鑒于此,高校應當加強校園的軟硬環境建設,借此來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所謂的軟環境具體是指校園文化,其主要作用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可以使學生的性格更加完善,心智更為成熟,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地提升。在校園軟環境的建設中,應圍繞校風、學風,并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和競賽。校園的硬環境指的是物理環境,在該方面的建設上,可重點圍繞校訓、校標、校園環境等,并在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中滲透素質教育理念,以此來對素質教育進行創新,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保障。
三、積極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素質教育中,創新教育是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起著積極作用。為此,高校要積極開展創新教育,使創新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首先,挖掘學生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在教學中融入具有創新傾向的知識點,善于運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其次,營造創新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對提出創新意見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不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譏諷,以免打消他們的創新積極性;再次,構建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為鼓勵學生創新,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運用科學合理的指標和方法對創新教育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并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促進他們創新能力地提升。
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推動素質教育深入開展
教師在培養大學生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學校應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借此來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首先,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應當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將重點放在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上,通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其次,教師應當在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的前提下,著眼于學生周圍的各種有利因素,將之匯聚在一起,形成教育上的合力,發現學生思想和行為方面的積極因素,并進行正確引導,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既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還要富有創新精神,善于因材施教;再次,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具備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的思想,秉承自己對教育的追求,為推動素質教育貢獻所有的光和熱。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要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難題,以此為契機,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總而言之,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改進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加強校園軟硬件環境建設,全面滲透創新教育,重視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從而為發展大學生綜合能力奠定基礎,使大學生成長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囡.基于學科競賽對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探討——以天津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為例[J].亞太教育,2015(8):78-79.
[2]陶鑫榮,王小根,楊艷雯.面向大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J].數字教育,2016(6):63-64.
[3]潘曄,閆靈令.列寧青年思想與當代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1):123-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