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婷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創造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理所應當成為了高中語文科目中需要滲透的內容。
一、高中語文教育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現代教育的問題就在于教育意義的失落和教育人文價值的危機。所以,滲透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積極地滲透傳統文化,實現學生的精神生活和倫理道德。深厚的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文化修養的提升。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過于依賴書本,以教科書上的內容及排版教學,過于死板。學生也會感到枯燥無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在授課時通過穿插傳統文化的方式來講授語文知識,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對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的學習興趣。
(三)抵御外來文化的不良沖擊,增強學生愛國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奉行“走出去,引進來”得政策,在其中,也不乏很多外來的不良文化沖擊著我國本土文化。對于高中生來講,自己獨立的意識還未很好的形成,很多事物的利弊無法很好的判斷,因此,對于外來不良文化,學生們很容易受影響,盲目去崇拜,導致本土的傳統文化遭到落寞,無人問津。如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一些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很好地樹立學生的愛國心以及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很好地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
二、高中語文教育滲透傳統文化的研究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要想學生能夠很好地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必須要學生先對此感興趣,點燃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求知欲,再去做文化的滲透。如果學生對此不感興趣,老師備課多刻苦,講課多努力,對于學生來講,都是味同嚼蠟,毫無意義。因此,老師應該多思考如何才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使得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是一件讓人開心享受的事情。
例如:在講解古文中時,利用文章的寫作背景來穿插歷史文化。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的第六單元的《寡人之于國也》中,老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解一下當時的背景,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家為臣民。而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家是否穩定繁榮昌盛的標志之一。因此,各個諸侯為了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惠王和孟子的對話。以當時的背景為滲透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去想象著處在戰國時期,體會當時梁惠王的心情,以及孟子所遵循的“民貴君輕”,“仁道治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古文的涵義,激發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再如:滲透古代文化時注意和現代文化所連接,拉近距離,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的《歸去來兮辭》,老師在介紹作者陶淵明時就可以提到,陶淵明的字是元亮,但是為什么現代的人就沒有單獨的字呢?因為在古代名和字是分開的,孩子一般在出生三個月后父親為其命名,而男孩會在二十歲,女孩在十五歲時起字,在相互稱謂時都稱其字而非名,以示尊重,只有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可以直呼其名諱,自己也可以稱自己的名,以示謙卑。在今天,晚輩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也是由古代繼承下來的一種禮儀文化。這種滲透方式,可以在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增長見識,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學生只有在情感的交流和沖擊中,身臨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首先讓學生產生愛國的情感以及激發學生對古代傳統文化的熱愛,才可以很好的滲透傳統文化。
例如:引用名言來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老師在講課時就可以引用一些國內外的名人名言來增強說服力,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楊絳先生說過“我們愛中國的文化,我們是文化人”。著名學者文懷沙說過“小小日本現在的成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因為漢唐文化的鋪墊,然而我們是漢唐文化的嫡系子孫,要講基因,我們應該比他們好”
再如:有報道說“法國總統希拉克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已經達到癡迷的程度,他對青銅器的研究達到了專家的水平”。老師可以經常的選擇這些名人名言以及新聞報道去說明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創造學習情境
例如:可以通過語言創造情境。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的第五單元《過秦論》中,老師在介紹西漢賈誼時就可以說道:想象一下,一個才華橫溢卻高傲的賈誼,有著一腔熱血無處噴灑,多么痛苦,多么殘酷,你們能看到在寒風中的那個孤獨的身影嗎?五百年后李商隱為其寫了一首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為其感到惋惜。把學生們帶到那樣的情境里,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可以帶著這樣的心情去閱讀文章,理解的會更加深刻。
再如:可以借助音樂去創造情境,音樂是個可以通過旋律和節奏來直接激發人類情感的很好的方式。老師可以在講解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的《阿房宮賦》時,讓學生先聽一段音樂《阿房宮曲》,烘托渲染文章內容,創造美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的瑰寶,受到越老越多的人的關注,對于高中語文教育來講,尤為重視其在教育中的滲入。這就要求老師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注意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并且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
參考文獻:
[1]龍衛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06).
[2]丁美華.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應重視四個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2).
[3]廖聰文.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