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則古麗·塞提
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提示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及開發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進而是學生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1、借助教學提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提問是小學數學小學的重要方法,合理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提問貫穿到數學課堂教學全過程,如在新課學習前,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新知識,學生嘗試自主學習與思考解決教師給出的問題,這樣能夠讓學生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收獲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比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長寬高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將傳統概念講解轉變為學生實踐探究。具體操作上,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拋出探究性問題,用哪些方式測量可以獲得教室長寬高,讓學生自主實踐。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還可以為后面估算大建筑物的知識點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2、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生能夠將自己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用于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探索求實,能夠不斷提高自身對數學只是的認識,進而不斷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教學小學數學比大小這一內容,教師可以提問“一斤棉花和一斤鐵,哪個重?”,對于初學數學的學生,往往會認為一斤鐵比一斤棉花要重,這是不正確的,而如果教師知識簡單的理論解釋,學生往往只是獲得抽象的認識。此時,教師就可以讓自己動手實驗進行比較,得出“一斤棉花和一斤鐵”一樣重這一認識。之后,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還可以延伸到比數量、比時間等內容中,讓學生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往往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繼而使學生逐漸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數學能力不斷提升。
3、轉變教師角色,創設良好自主學習氛圍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注重良好自主學習氛圍的構建,將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以活躍課堂的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3]。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中采取提問、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等方式來營造良好課堂學習氛圍,以便讓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能夠輕松愉快的進行學習,并且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教學小學數學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課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與三角形的關系、與邊長的關系以及與高的關系,讓學生嘗試推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給予相應的指導,這樣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同時理解也更加透徹,這也使學生在今后的應用中能夠更加嫻熟的應用。
4、充分利用課前預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最有效的方式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好課前預習這一階段,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實現對新課知識內容獲得一些大概的了解,這樣在教師講解新知識時,學生也就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這一內容,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自己畫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使用量角器測量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將三個內角和相加,看一看內角和的值是否全都為180°,在測量多個三角形后,學生也就發現規律,從而對課文內容獲得一些基本的了解。
5、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運用數學問題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學習完簡單的加減乘除這一知識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開展買賣商品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運用簡單的加減乘除用作生活中的簡單計算,通過將生活加入到數學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并且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探索理論的艱辛,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使用數學思維看待世界,發現世界的奇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情,進而使學生數學綜合水平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霞.給小學生插上自主學習的翅膀——淺議自主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7,12(01):288.
[2]邵長江.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4,85(13):43-44.
[3]冉令玲.自主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幾點嘗試[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2(01):52-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