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平
摘要:我國本身就是從農業國家發展起來的,從古至今傳承的農業發展模式都是粗放型的,這種模式很導致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后果,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現在我國正在大力貫徹落實創新型的農業轉型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對我國農業經濟的情況進行分析,確定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在我國農業經濟中的應用情況,并提出相關的對策,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的創新過程。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經濟;創新
所謂農業循環的經濟模式,就是指將農業生產與環境之間結合起來,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生產方式,這對于我國農業經濟中推動創新發展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總體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具體含義及其發展過程需要遵循的原則
在農業循環經濟中,需要將循環經濟的相關理論應用于農業以及與其相關的領域中去,實現最大程度的降低農業生產、流通以及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資源的投入,將廢棄物的數量盡可能的降低,以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效益以及農業產業效益的共贏局面。農業循環經濟具有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的特征,不僅能夠實現成本消耗更低,廢棄物排放更低的要求,還能夠實現多個方面的互補的作用,實現成本降低,增加就業機會的目的。
在進行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動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則:首先是實現再循環的原則,即在農業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將在一個領域中的廢物轉換為另一領域中的資源。其次是要實現減量化的原則,即在進行循環經濟的過程中,降低各種稀缺型資源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用量,降低廢物的產生。第三是實現再利用的原則,再利用創新主要是實現產品或者資源,在其初始的狀態下實現循環利用的過程。第四是實現無害化的原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其產生的廢物實現無害化的處理,實現整體經濟循環的綠色化,以及整體經濟結構的更優化。
二、目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中適用的常見經濟創新模式
(一)沼氣開發類型的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以沼氣為核心,實現農業產業鏈的綜合發展。其能夠將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以及衛生情況得到很好的改善。在這個模式中,沼氣池和種養殖過程是互相聯系在一起的,將人、牲畜產生的糞便以及秸稈等物質轉變為沼氣,同時沼氣液還能夠實現施肥還田的作用,也就進一步實現了農產品的綠色化。經過實踐證明,這個模式是非常合理的,具有投入產出比較高,整體效益好,實現循環利用等很多優勢。
(二)利用秸稈的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對秸稈進行綜合的利用,實現農村生產以及生活環境得以凈化的目的。秸稈具有較多方面的用途,可以對秸稈能源進行積極的開發,其不僅能夠實現發電的作用,同時也能夠制作沼氣,還能夠作為肥料,粉碎回田。既能夠減少污染和浪費,還能夠將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的含量提高,受到農民的重視。
(三)綠色型的生產模式
在農業循環經濟中,對無污染以及無公害的生態農業開發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方式。例如,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需要對生態經濟發展的相關規律以及生態管理的要求進行嚴格遵守,摒棄農藥、化肥等物質,進一步應用基因工程,對各類生態農業技術進行綜合運用,實現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的發展。這種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是具有很多大的作用的,能夠實現稀缺資源的最大程度的節約,實現農業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
(四)農業與林業間的復合發展模式
這一模式主要是利用相同的土地,實現立體種植的過程,實現農業和林業間的橫向延伸,為各種種植以及養殖業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的發展方式。
三、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創新過程的相關對策
(一)政府需要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培訓和教育工作進行強化
政府部門在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廣過程中,不僅要保證農民可以得到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還需要對生態效益進行關注,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需要加大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的力度。首先需要強化宣傳的工作,使農民與政府達成共識,共同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實現整體的和諧發展。同時還是對循環經濟中的3R原則加大宣傳,實現再循環、再利用以及減量化的過程。要將人們的參與的積極性培養起來,實現社會各方都能夠參與其中,將各方對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另外,還需要將培訓意識進行強化,將更為成熟的發展方式進行推廣,對農民的培訓工作不斷強化。這些過程都需要各級部門能夠采取相應的舉措,才能夠使農民群眾將切實可行的致富能力和信息牢牢的把握住。
(二)農業循環經濟中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需要進行不斷完善
法規以及政策大力支持是各種發展模式能夠順利推行的保證。為了實現全面的推廣和創新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需要將其相關的法規政策實現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可以對日本、美國等國的發展經驗進行借鑒,將循環在利用、綠色消費以及對優質農產品進行開發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制定出來,其中需要明確各個方面的相應的權責。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將農業資源合理利用的相應經濟政策制定出來,同時在投資以及稅收方面的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
(三)將農業循環經濟中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提升
科技的創新是開發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支持,其能夠將新型的農業化、市場化以及工業化的循環模式體現出來。因而在創新過程中,需要立足于科技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不斷推廣和改進良性的循環經濟模式。對核技術、工程技術以及生物技術進行合理的利用,不斷加大對于加工各類農產品的研究和創新的力度,摸索出更適合的深加工技術。同時還需要對白色農業進行深入的研究,對微生物資源進行全面的開發。
(四)加大對于循環經濟農業扶持力度
農業循環經濟的創新和發展是與資金的投入分不開的,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尤其需要這些資金來改變原有的傳統農業模式。資金募集的方式有多種,既可以由當地政府安排相應的資金投入,也可以向上爭取扶貧資金的投入,同時,還可以積極的推動社會人士的捐助過程,以對農村地區的貧困戶實現幫助,推動循環經濟改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將農民的積極性激發出來,避免農民出現僅依靠政府和其他方面的救助進行致富的心理。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創新和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我國實現農業的穩定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由于我國進行粗放式農業模式由來已久,造成生態破壞的情況非常嚴重,面對這種情況更需要加強推動更為規范和科學的農業發展模式,才能實現整體農業經濟的更為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春慧.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探討[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6).
[2]瀟然. 21 世紀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J].青海科技,2015,(1).
[3]王琦.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安徽農業科學,2015,(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