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案例背景:
《金和南宋的對峙》選自川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本課的重點是岳飛抗金。知道南宋的建立情況;郾城大戰、宋金和議的內容;概述岳飛的抗金斗爭。通過對岳飛抗金活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對宋金和議的原因和影響的分析,提高學生用辨正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情感教育為主線,用啟發式教學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視每個學生為可塑之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創造火花,創設平等、和諧的氛圍,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在探求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利用多媒體的音樂、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烘托岳飛的高大現象;采用對比的手法,認真比較岳飛的奮勇抗金和秦檜的投降賣國,使學生愛憎分明;采取史料教學,由教師補充一些有關金軍南下的暴行史料,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岳飛的抗金是正義的,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從而突出重點。
案例描述:
片段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媒體播放歌曲《滿江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問題情景。
師: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
生:岳飛
師:這首歌的歌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歌詞抒發了作者“怒發沖冠”、“壯懷激烈”的心情,表達了作者誓雪靖康之恥的民族氣概。
師:這首歌的歌詞慷慨悲壯,在中華民族屢遭列強侵略的時候,人們更是高唱此曲,抒發民族氣節,振奮民族精神。那么,你印象的岳飛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略
師:你想更進一步了解岳飛和他生活的那段歷史嗎?這節課我將帶你們回到那段歷史去聽一聽岳飛的抗金故事,看一看“岳家軍”是如何抵抗金人的侵略。
評析:我在《金和南宋的對峙》新課導入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了歌曲《滿江紅》,歌曲畫面中有岳飛抗金的激烈場面,這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初步認識岳飛,體會《滿江紅·怒發沖冠》這首詞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情境。
片段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媒體展示金人南下擄掠燒殺的暴行史料,讓學生明白岳飛的抗金是正義之戰。
師:面對金人的種種暴行,南宋的統治者恨死人民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媒體播放錄像:抗金斗爭,包括岳飛生平簡介。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
學生說一說南宋統治者和南宋人民面對金人的侵略,采取了哪些行動?
南宋統治者:無心抗戰,一味求和。
南宋人民:英勇抗金。
師:面對抗金斗爭這個關乎民族命運的大事,南宋的人民、南宋朝廷的許多將領和大臣們,并不缺乏勇氣、斗志和英雄氣概,又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傳頌至今。大家最熟悉的又是誰?(岳飛)
媒體展示岳飛的詩《滿江紅·怒發沖冠》,學生集體朗讀。
師:這就是我們剛才欣賞過的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你覺得哪些詞最能表達岳飛的志向?
生:略
師:經歷靖康之變的人都不會忘記這場民族的災難和恥辱。金人南下擄掠燒殺的暴行,正是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一詞的時代背景,也是岳家軍戰斗的源泉。岳飛戎馬一生,指揮過一百多次戰斗,未嘗一敗,他抗金最著名的戰斗還是1140年的郾城大戰。
學生活動:講述郾城大戰
師:岳家軍在抗金斗爭中屢立戰功,以致金軍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說法。
學生活動:議一議,岳飛抗金斗爭獲得輝煌戰果的原因。
師:岳飛領導的岳家軍與其他幾路抗金宋軍取得了一連串勝利,鼓舞了南宋人民的抗金斗爭,正當局勢非常有利于南宋時,宋高宗卻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等人班師回朝。
學生活動:角色體念:假設你是岳飛,面對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為什么?
師:岳飛的結局幾乎家喻戶曉,在岳飛被害的前一年,即1141年,宋金議和。
評析:歷史知識敘述的是過去的人和事,一般來說,學生是不能直接耳聞目睹,親身經歷。心理學認為,人類各種感官配合思維都具有吸收知識的功能,其中視聽并用的學習效率最高。實踐證明,多媒體手段在這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它通過剪輯了的電影電視畫面、動態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它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片段三:知識拓展,情感升華
1、學生活動:創所預言:岳飛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2、媒體展示岳廟、岳飛墓、秦檜夫婦的跪像,教師旁白:波光瀲滟的西子湖畔,座落著莊嚴肅穆的岳廟,人們一代一代祭尊千古英雄;岳墓前,秦檜夫婦的鐵鑄人像面墓而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岳墓墓闕楹聯上的著名書刻鮮明地道出了人們的愛憎。今天,為了表達我們對這位英雄-岳飛的愛慕敬仰之情,讓我們一起來高歌一曲《精忠報國》。
3、師生在歌曲中結束全課。
評析: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景,再現歷史場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 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毋庸置疑,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確實有其它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優勢,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它能包辦一切,它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從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使用時要注重科學性,正確掌握多媒體運用的需求時機,做到內容的點撥與多媒體的有機結合,使多媒體的運用做到適時、適度,恰到好處,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的有效作用,才能達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年第3期).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走進新課程》.朱慕菊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