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洪均
新課標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信息技術課要怎么上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呢?我認為在信息技術課中充分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僅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而且還能使教學效果取得事半功倍,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和提高了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
一、何為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上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信息處理內容,巧妙地設置任務,把教學內容溶于實際任務中去,讓學生在實際上機操作中去學習新知識、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提高探索創新精神。
二、設計任務,課前準備
事先有準備,做事事半功倍。為了創設適宜的自主探究與相互協作的學習環境,更好地完成任務驅動的教學過程,教師首先要整體把握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計好交給學生的任務,為新的教學做好鋪墊。
為了使設計的任務更加貼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教師必須要深挖教學目標,全面把握教材,在仔細研讀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全面考慮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新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出具體有可行性的自主學習、協作交流學習任務,以準確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這是課前設計任務的關鍵。為了使設計的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設計任務時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設計的教學任務必須以教學目標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前提,按照教材的要求,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與過渡,以促進新舊知識之間的遷移。只有這樣,才能既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又能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協作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學習Word中的圖文混排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創作體育主題海報的任務。
教學中設計的任務要有操作性,能夠實施,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拿捏到位,保證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協作探究完成任務,掌握新知識。例如學習表格設計軟件Excel時,可以簡單設計一個成績表,在學習排序時,通過對成績的排序能夠簡明地看出誰的成績好,對于已經掌握熟練的學生,可以要求其將某個分數段的學生成績突出顯示出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課程設計出來的學習任務如果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探究學習,合作交流,教學效果自然會很好。例如學習VB程序代碼時,可以設計一個用VB語言編寫的簡單趣味小游戲。
開放性的任務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教學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過程。因此,教師布置任務時,需要給學生留白,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去發展,去開拓思維,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三、自主協作,完成任務
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者,占主動地位;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中心知識點,把握教材,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合理引導,及時進行個別指導和點撥迷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引領學生進入事先創設好的學習情景中,提出課堂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的分析。其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點的聯系進行思考。任務中既包含有新知識點,也包含有舊知識點。教師要考慮完成任務的過程能否對舊知識起到復習鞏固的效果,能否讓學生學習到新知識。教師對任務的剖析,不僅能幫助學生回憶復習舊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意識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準確掌握新知識,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例如高一學習用Word制作電子海報時,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主題制作一份電子海報。在制作海報的過程中,要用到很多知識點,比如編輯文本框,插入圖片,添加底紋等。因此,通過制作海報的過程,學生既能復習鞏固舊知識,又能有效把握制作表格,將標題設置成藝術字等新知識。
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者,在學生上機操作練習的活動中,要準確把握學習進度,針對學生之間的差異,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學習。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明顯差異,動手操作性很強,很多內容都需要上機操作實踐。由于學生個體間存在差異,因此在完成任務時可能會在不同的環節產生疑問。這就需要教師注重對學生上機操作過程中的個別輔導和答疑點撥及時到位,幫助學生順利掌握新知識。例如在制作海報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對藝術字的設置方法不是太清楚,一些學生對編輯圖片、美化頁面掌握不到位……因此,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就顯得特別重要。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發現的問題記下,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對于個別有誤區的學生及時進行恰當引導,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分層評價,總結到位
利用特定的任務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圓滿地完成任務,并不代表學生就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還需要對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恰當評價,及時總結,趁熱打鐵,督促學生反思,讓學生及時意識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題,為之后的學習做好鋪墊。評價過程可以先以小組為單位,用答辯、評比等方式進行評價,然后針對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價,由小組內的成員交流討論后互評、自評,也可以讓不同的小組間交流后相互評價。在組間成員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廣播軟件分別展示每個小組推薦出來的優秀作品,然后小組之間進行集體交流。除此之外,教師要對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包括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氛圍、自主學習的方法、合作交流的效果等。
信息技術課程實踐操作性很強。要想教好這門課,信息技術教師就要深挖教材,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針對學科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堂的興趣,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思維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云彩霞.中學信息技術課中任務驅動教學的實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
[2]谷裕.中學信息技術“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