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素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只有我們的教育要先于時代的發展,社會才能進步。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信息技術已頻頻走入課堂,并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等特征服務與數學教學,為數學教育的發展創造了無可比擬的教學效益。這種技術將我們難以呈現的教學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練習等,用聲音或靜態、動態的圖像任意地結合在一起,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躍了起來。我在使用過程中親身感受到了它的優勢,但也發現了一些使用不當的問題。下面我就以二年級下冊《找規律》為例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1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1.1激活教學情境,使學生深入教學氛圍,深化主題。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需要從生活中總結歸納、引入課堂,因此,只有教師講或是用書中的主題圖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認識也較為片面。如《找規律》一課,直接出示主題圖,內容就顯得單一,而且有為了講課本而特意編題的嫌疑,像把學生生拉硬拽到課堂中。而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種有規律排列的圖片、場景集中起來,展現給學生,既生動又形象,學生也樂意去觀察。自然會發現這一些圖片和場景中存在著共同點,就是有規律。這樣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題內容。并且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學習興趣也高,也使學生加深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認識。
1.2 簡化難點,優化數學過程。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多媒體技術以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學習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二年級下冊《找規律》這節中,規律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在腦中形成動態的變化影像,學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間的變化很難連貫地展示,但有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動畫的形式,過程鮮明、有連續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從實物的變化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的模型,再動手操作時就不會手足無措。
2.1 激發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對數學的認識。魯迅曾預言:“用活動的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是的,時代進步了,教學課堂也在不斷改革。現代化教學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動性、情趣性、直觀性、快速性代替教師的講和寫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學得輕松,變聽課為主人,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產生了優化的效果。
2 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我們一堂課好的課中最棘手的問題。多媒體技術就成為輔助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出難點的有效的手段,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教學難點是如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由長方形的長通過平移轉化成平四邊形的底,由長方形的寬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高。學生很容易的看出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長方形的寬,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底乘高,通過多媒體將靜態變成動態,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難點不功自破。
3 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將學科知識還原于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我們將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學科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例如:我在教學《億以內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網上搜集有關的數據,然后上課時讓小組代表匯報,他們搜集的材料是:有的是學校的建筑面積,果園的面積,有的是關于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今年春節晚會收視率的情況……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說服力的真實數據,發生在身邊的數字材料,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增強了生活知識,同時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4 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全面提高課堂練習效率
練習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又是運用知識發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層次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利用多媒體可以達到優化練習,練習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省時、直觀形象、容量大、拓寬思路的特點來強化效果,全面提高課堂效率。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重視、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利用這一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高層次,高效率的現代教學手段,又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我們課堂教學效率的最有效途徑。在信息技術的使用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制作對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一切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使其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突出教學的核心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教育是人發展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實,我們的教育才能不斷壯大。
參考文獻:
[1]《自動控制理論多媒體及網絡教學的實踐與探討》.《教學研究》,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