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莉萍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小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這就告訴我們,搜集和整理資料,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部分,更是學習語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搜集整理資料,是學生課下完成的任務,相對于其他的語文作業,這一項任務更具有開放性、實踐性,也更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很注重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特別是在研究主題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其實也是拓展閱讀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首先,在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時候,要讓學生懂得搜集和整理資料的目的
小學生受年齡和思維的限制,往往是老師讓找什么資料,找到了就認為自己的作業完成了,不思考老師留這個任務是為什么,也不思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己收獲了什么。這就需要老師在留搜集和整理資料這項任務的時候,要告訴學生我們做這項作業的目的。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題是關注戰爭年代,關注那些偉人、英雄的事跡。在指導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時候,我告訴學生那個年代很多人都值得我們紀念,我們在搜集他們的資料的時候,要重點關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并且受到感染。作業要求:
1、搜集2個偉人的故事,并且能夠用生動的語言給大家講一講。
2、搜集2個英雄的故事,并且談一談你為什么認為他是英雄?
3、搜集2篇描寫英雄人物的文章或者偉人詩詞,并且進行賞析。
這樣的作業要求,學生就會有目的地搜集資料,然后進行思考整理資料,把資料變成自己的資源課上展示。這個搜集整理的過程,就成了學生閱讀的過程。
其次,指導學生學會搜集資料,也學會整合資料
當今社會信息發達,學生搜集資料是很容易的事。因此,課上往往出現這樣情形:學生拿了好幾篇子資料,可是讓他們交流時卻無從下手。這種情況出現,就證明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時失敗的。他們只是學會了在網上下載相關的文字,沒有把文字內化成自己想要的資料。因此,我認為,只要把搜集整理資料變成閱讀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選擇有價值的內容——這才是真正的資料。小學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應該在中年級開始訓練,剛開始訓練學生搜集資料可以先從搜集著名作家的資料入手,老師提出明確要求,包括:作家姓名(字、號)、家鄉、年代、重要作品、相關故事(逸聞趣事)、作品賞析等。學生從則會幾方面進行搜集整理,變成一篇介紹作家的小品文,可以寫在讀書筆記本上,然后在準備課上交流。孩子們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經歷了網上搜尋、仔細閱讀、相關摘抄、整理成文的過程,這些過程其實都是閱讀過程。而,這個閱讀不是普通的瀏覽,而是仔細閱讀并且汲取、提煉有用的材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提高,分辨能力也會得到提高。這才是我們讓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最終目的。
第三,老師要指導學生課上學會運用資料
搜集和整理資料是一種本領,課上運用資料也是一種技巧。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初讀文章時,或者單元導讀課上重點交流學生搜集的資料。這種方式是正確的,深入理解課文之前,學生了解相關作家、時代背景,對理解文章很有用。而且,集中交流資料,學生興趣也會很濃厚。不過,在集中交流以后,老師們不能就讓學生把資料放在一邊不用了,我們還應該讓孩子們學會,在深入理解文章的時候,資料也是能夠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的。比如,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時,學生理解“每次父親都會耐心解答,可這次不知怎么了”這句話時,就可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深入體會時局的緊張。對感悟李大釗對革命的執著精神更有幫助。當然,穿插課前搜集的資料來理解文章內容,要把握好時機,因而需要老師做一定的訓練,讓孩子們明白哪寫內容可以聯系資料進行理解體會。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能應用自如了。
不僅課文的理解需要聯系資料,古詩詞的理解也需要聯系很多課外資料。特別是詩人政治上遭遇挫折而創作的詩歌,往往需要學生聯系資料才能體會清楚。老師們要關注資料的重要作用,也讓要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資料。懂得,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過程,就是閱讀積累的過程;資料的運用和交流的過程,就是提升閱讀和理解能力的過程。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正因為如此,新的語文教材安排了許多實踐活動。所以,我們不僅要立足教材,更要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契機進行實踐活動,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興趣,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把搜集整理資料與閱讀恰當地結合起來,閱讀活動才能成為真生的實踐活動。這也是拓展閱讀的一條有效渠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