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梅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日常教學應該以實驗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學會在試驗中探究。《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而實驗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各種綜合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恰恰是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升的過程。因此,我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一定要注重實驗教學。
首先,要重視實驗教學中的探究學習。實驗是學生研究的過程,但是小學生的思維偏于形象思維,他們只看到表象,很難發現本質。因此,教師要對教學實驗巧妙設計,想方設法把學生帶進科學探究中,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中不斷思考,最后成為一個“發現者”。
教師設計科學實驗,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注意實驗設計以探究性試驗為主。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結論記得最勞,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也提高的最快。比如,教學《土壤中有什么》這一課時,我考慮到城里的孩子對土壤了解很少,如果帶著他們到學校的試驗田里真正做一次土壤的探究,學生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于是,課前我安排了幾個小組,讓各個小組團結協作,共同發現土壤中的秘密。課上就帶著學生去試驗田研究土壤,學生興趣濃厚,共同發現、研究、總結、交流……這一節課幾乎沒用老師說什么,學生就完成了探究任務。這樣的科學課,學生興趣濃厚,而且與自然親密接觸,拓寬了學生眼界。
第二,科學教材中,很多實驗都表現出以實驗目的為主的強制性,學生沿著老師設計好的實驗過程去操作,很難有自己的發現和發揮。這很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特別是束縛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我們平時嘗試著對實驗教學提倡開放性,即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不給學生或少給學生限制、提示或暗示。實驗之前,教師把問題交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和類別的器材,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選用并完成實驗。學生選擇的實驗器材是自由的,學生設計的實驗過程也是自由的,這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就會是多樣性的。例如《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這個實驗,學生經過嘗試,不僅發現了改變物體的形狀可以使物體浮起來,還發現改變水的性質也可以使物體浮起來。這樣的發現給學生以驚喜,其實也會讓學生懂得創新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重視實驗的延伸與拓展。科學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很多課程僅僅一兩節課是完成不了的。老師只有把課堂與課外結合起來,才能讓科學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里扎根。
實驗活動的拓展要關注兩個方面:
一是老師要注意實驗活動范圍的拓展。《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不能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是啊,科學課的許多內容是學生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走出教室,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天地才會更廣闊。還有很多科學課本身就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去進行實驗,比如上文說到的《土壤里有什么》的實驗探究過程;還有一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走出校園,到田野、公園、工廠里去,以求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這樣的課程怎么來實驗呢?家長就成了這類實驗活動的指導者和參與者。老師要與家長密切合作,通過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達這一優勢,讓家長參與實驗活動。如六年級下冊“在星空中”要對星座進行劃分——觀察星星、觀察月相的變化。我就通過校訊通聯系家長,請家長朋友利用晚上與孩子們一起觀察,并做好記錄。可以定時把記錄發在家長群里,我們共同交流。有些家長很感興趣,學生也把教材中的知識加以應用,還有的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在觀察與交流中,學生知識豐富的特別快,也學會了觀察并且整理資料的能力。
二是實驗的拓展要重視學生的成功體驗。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很容易激發起來,這是天性。但是,他們的新鮮感也很容易消失,持續時間很短,做事情往往不能堅持,這也是他們的本性。“一個人只要體驗過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特別是課外實驗活動,老師往往不能每個人的活動都參與,要想激勵孩子們堅持實驗探究,就需要教師想一些巧妙的方法,適時地創設情境,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比如,可以利用小組活動,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實驗收獲;利用家長的QQ群,讓學生和家長一起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利用班級展示臺,讓學生大膽地把自己的探究成果進行展示……每一次交流和展示都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會激發他們堅持探究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給我們深深的啟發。科學學科更是如此,我們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習慣,遠比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因此,我們一定要把科學課堂變成實驗探究的課堂,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一步一步地走向科學的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