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人們的生活不能缺少趣味和快樂,而教學課堂亦是如此,眾多教育家都曾在研究中表明學生更喜歡幽默的教師,因為幽默的教師會活躍課堂學習氣氛,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進而使得課堂學習更加輕松、和諧。尤其是對于數學課程來說,因為該課程本來就比其他學習科目更為枯燥,所以教師必須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為他們創設趣味、生動的數學學習課堂,以此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下面我將在文章中探討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而引導學生展開高效的數學學習。
一、以情待人,激發興趣
小學生由于其所處的年齡階段,心智還不成熟,心靈脆弱,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態度,采取鼓勵的方式,多激勵學生,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這樣的方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常親近學生,真正走進學生的學習,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要成為學生的導師,不斷引領者學生的發展。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教師和藹,親近學生,學生才會真正愿意學習,而不是對教師敬而遠之。對于需要特殊照顧的學生,教師要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學生,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的科目,教師要及時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另外,教師也要給學生輕松、愉快的感覺,減少學生的壓力,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常聯系,共同促進學生學習。
二、合理利用游戲活動
對于趣味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打造來說,還應該重點學會如何利用游戲活動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這種游戲活動的合理設計應用確實能夠較好促使小學生掌握相應的小學數學知識,并且還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在具體的游戲活動設計過程中,必須要促使其具備較為理想的寓教于樂效果,能夠有效平衡游戲活動和小學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保障兩者間能夠具備理想的聯系,促使學生能夠在游戲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積極參與,并且也能夠根據相應的游戲活動來獲取相應的小學數學知識,如此才能夠達到趣味化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的效果,也是游戲活動設計應用的最終目標和任務所在。
三、注重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趣味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直觀教具的使用,還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僅教師的演示,沒有學生的親自操作,學生獲得的知識還比較膚淺的,只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才可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數學教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主動積極的學習,才能有效的培養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知識獲得與興趣關系密切,小學生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的情感來支配的,教師應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產生熱愛學習的情感,并對所教學科產生興趣,因此,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順利掌握知識,體驗成功后的樂趣,增添學習興趣,使設計的教法符合學生的學法,持之以恒地結合知識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引和訓練,使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鑰匙,增添學習興趣。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師以成人的心態去組織課堂教學,學生無疑會失去“動”的本能,這樣的教學沒有一個不失敗的。我們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活”起來,用活潑多樣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動”的積極因素,使師生共同圍繞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學習、探討。
四、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知識講解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主要是加減乘除的運算,一元一次方程的簡單應用和平面幾何的周長面積等等,每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不盡相同,有些年級的數學教研組都是統一教學進度,我認為這種要求是不合理的,這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其實在一開始教師可能不了解自己班級學生的情況,所以為了避免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教師可以進行一次課前檢測,這樣就能夠對班級學生的大體情況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在教學過程中再詢問學生的接受情況,多方面的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根據學生能力進行教學進度的調整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數學學科本身就是一門注重靈活的學科,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其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會告訴學生,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不相同,教師不可能去適應每一位學生,只能學生去適應教師的教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教學方法對每一屆學生都適用,教師的方法也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就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內容。
綜上所述,數學的確是一門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習科目,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那么教師必須要不斷的為學生創設趣味的課堂學習內容,從而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借此真正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夠自覺、主動的參與其中。
參考文獻:
[1]趙雪琴.試析如何打造趣味化的小學數學課堂[J].學周刊,2016(26):179-180.
[3]任俊宇.淺析新課改下數學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J].亞太教育,2016(16):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