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并建議我們幼兒老師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尊重每個幼兒,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幼兒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一、尊重幼兒,讓幼兒健康成長。
在《指南》中把“幼兒健康”放在首位,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身體健康的幼兒,也應是心理健康的幼兒,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兒,讓幼兒發揮應有的主體性,幼兒才有可能主動、積極、創造性的活動,從而健康快樂成長。
(1)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平等對待幼兒。
作為幼兒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幼兒,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幼兒,從簡單的與幼兒互相打招呼問“好”,在得到幼兒“幫助”時道聲“謝謝”,“打擾”幼兒時說“對不起”等日常行為做起。要多與幼兒交談,傾聽幼兒的心聲。相信、信任幼兒,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我在課間活動中來到孩子們中間,聽聽他們談論的話題,聽聽孩子的想法,盡可能多的創造與幼兒交流表達的機會。在幼兒教學活動中,讓幼兒猜一猜、想一想,和幼兒一起做一些簡易的調查或有趣的游戲。在日常活動中,孩子們會經常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們會問你一些有趣的問題,和他們一起分享、交流、探索,鼓勵他們大膽嘗試。
相信和信任也是對人的一種尊重。作為幼兒教師,要對幼兒多說“你能行”“你會做好這件事的”,而不能說“你真笨,什么也做不好”。避免一些不尊重幼兒人格的言行,如大聲罵人用手指點、譏笑幼兒等,這些言行會嚴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使幼兒自卑、壓抑或對抗心理,不利于幼兒健康個性的形成。
(2)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由于年齡不同,認識事物、探究事物的方法都不相同。在幼兒教學中,要允許幼兒犯錯,對待幼兒不正確的行為要尋找原因,講明道理。遵循幼兒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對幼兒提出的要求不要過低或過高。
比如,有一次,我問孩子:“是飛機飛得快,還是汽車跑得快呢?”而孩子答道:“汽車跑得快!”我問:“為什么”孩子說:“就是汽車快!我坐在汽車上,看見窗外的樹飛快地往車后跑,看看天上的飛機,走得好慢,汽車就比飛機快!”我后面分析原因: 幼兒的思維依靠直接的感知覺。而成人靠理性思維,憑邏輯推理。孩子靠自己的直接知覺來判定誰快誰慢,他的年紀小,還沒有發展到用理性思維的境界。成人對飛機快還是汽車快的認識是怎樣得來的呢?是通過間接的認識,比較兩者不同的速度推理得來的。成人應該理解孩子的年齡特征,不可以把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孩子。孩子只能慢慢長大,對他們要求過高,盲目催促孩子快快長大,是錯誤的
(3)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促進幼兒在已有水平上不斷提高。因人施教,對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多進行縱向比較、評價,只要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有提高就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幼兒產生自信心并不斷進步。要善于在工作中努力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地去了解每一個孩子,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給孩子更多的創造空間;要善于在工作中努力的轉變角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用心去聽孩子的世界,和他們共同生活、共同游戲,去尋找開啟他們幸福生活的密碼。
二、要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幼兒良好的習慣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如: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品德行為習慣、勞動習慣等等。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習慣是在小時候就形成的。因此,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一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示范引領法
想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單純的說教是行不通的,要讓孩子知道做什么,看到怎么做,孩子才會有正確的行為。因為幼兒期的孩子處于好動、好模仿的時期,觀察、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學校中,教師就是孩子行為的榜樣。幼兒隨時都在觀察模仿老師的一舉一動,獲取各種信息。經常會聽到孩子們模仿老師的動作語言。可見,幼兒把教師當作自己最直接的學習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深刻影響。教師為了發揮自己的示范引領作用,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樹立正確榜樣,在積極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如新入園的幼兒自理能力較差,但模仿能力強,我在教學中,通過正面示范引導,讓幼兒看清自理的正確方法,用簡短的提示,讓幼兒了解完成基本動作的要領。然后讓幼兒去模仿、練習。比如說整理文具,我先給幼兒示范怎樣整理文具,然后讓學生模仿整理文具,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就會整理文具了。
2 實踐鍛煉法
實踐活動是幼兒習慣形成的關鍵。通過實踐鍛煉,讓幼兒獲得“該如何做”的認識,形成固定的行為方式,并在實踐生活中不斷地聯系、強化,成為習慣。例如“學做自己的事情,積累自理生活的經驗”是《指南》所要求的幼兒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怎樣把這一要求轉化為幼兒的行為呢?在教學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不同的活動環境,激發幼兒的活動欲望,從而促進幼兒生活實踐能力的發展。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積極、自主地活動,有的幼兒乖乖地當起了“爸爸、媽媽”,平時在家里只有爸爸媽媽才去做的事情,他們也能完成,平時在家嬌生慣養的“孩子”也能聽從爸爸媽媽的話去完成一定的任務。在這樣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幼兒明確了應該如何去做,正確養成良好的習慣。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貫穿于幼兒生活之中,滲透在各種日常游戲、活動里,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理解、接受,逐步轉化為幼兒自覺的情感態度和行為模式。
總之,在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幼兒,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珍視孩子童年生活的獨特價值,努力使每個幼兒都擁有一個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的美好童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