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夢依
摘 要:盧梭是法國大革命的先驅人物,是西方啟蒙運動中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社會契約思想對當時的歐洲,乃至當今政治社會都有著重要影響。《社會契約論》一書是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正是這部著作,讓他為揭示真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本文從社會狀態、主權與人民、政府構建以及不同民主制度四個部分,分析盧梭的問責思想。
關鍵詞:盧梭;社會契約;問責
盧梭的人生中,引人注目的地方有很多很多,而最讓人銘記于心的則是他那充滿傳奇和鶴立于時代的政治思想,正如他的座右銘所言:我把我的一生獻給真理。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后,他的思想變得家喻戶曉,眾多的學者、政治家、思想家追捧他的思想,從《社會契約論》這本書中尋找理論依據,并將這本書作為他們推翻君主專制與建立民主制度強大的理論武器。隨著對盧梭思想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方向的拓展,問責思想被逐漸重視起來。在此,筆者僅以其名作《社會契約論》為重點,對其中的問責思想作出總結。
1 社會狀態中的問責
盧梭強調人生來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所以,無論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未得到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就奴役他。人類由初始的自然狀態,經過人們締結符合共同利益的契約,演化成為具有一定政治性的社會狀態,社會基本制度的建立本意就是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的不平等,來保證社會狀態中的平等。他在論最強者的權利中指出,要想成為最強者,維護自身權利,就必須要努力成為最強者,對人們的不服從施以懲罰,因為,一旦人們可以不受懲罰地不服從,人們就會光明正大地不再服從。但是,強力并不構成權利,人們也只對合法的權威才有義務服從。為了使社會狀態中的社會契約產生作用,政治機器能夠有力地運作起來,盧梭強調社會公民如果誰不服從公意,整個社會共同體就要采取強迫的方式使他服從公意,即迫使他自由。社會狀態下的人們要實現平等,必然涉及各種利益以及開支項目的劃分,為了避免人們的誤解,盧梭的問責思想則主要體現于預防方面,做到兩個區分:即必須把以個人體力為界限的天然自由與受公意制約的社會的自由進行明確區分,把以個人強力或最先占有權為依托而占據的財產權與以正式身份為依托而擁有的財產權進行明確區分。由此可見,社會基本公約的締結不僅沒有破環自然狀態下的平等,反而通過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使人們之間生理上的不平等縮小,即以權利的平等彌補體力、智力上的不平等。
2 主權與法律的問責
在盧梭的思想中,主權是不可轉讓與不可分割的,公意應當始終是公正的,永遠以謀求公共福祉為宗旨,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公意永遠是公正的。那么,當公意出現錯誤時,人們該如何應對?為了使公意能夠能夠更好地表達,盧梭強調要反對國家中小集體的存在,并保證每個公民都能表達出真實的想法,如果小集團已經出現,那么就采取相互制衡的方法,主動使小集團的數目增加,防止不平等的出現。人們的生死權并不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而是屬于國家,生命的延續不僅僅是自然恩賜,而且也是國家的饋贈,當觸犯法律或在國家利益與個人生命中做抉擇的時候,人們應當毫不猶豫的選擇犧牲,凡是破壞權利、危害國家歹徒,都應當被消滅。盧梭也承認對罪犯進行懲罰屬于個別行為,刑罰的頻繁發生,也是表明了政府的無能與軟弱,此外,懲罰的實施應當委派別人去進行,而不該由主權者實施。
如果自然能夠幫助人類社會實現正義,那么政府的存在便毫無意義,如果沒有對罪惡的制裁,那么正義的法則也就成為了一句空話,法律的建立成為社會剛需。立法者必須剝奪人們原有的力量,換之以外部的、失去外人幫助就無法運用的力量,并且這種力量剝奪的越多,社會獲得的力量就越大越持久,社會制度也更加鞏固和完善。法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伴隨與矯正自然關系,那么,若立法者在目的上犯錯,采取了與事物性質相違背的方針政策,法律也會自動被削弱,體制失去穩定狀態,國家動蕩。為了使法律形成規范的秩序,盧梭強調將法律進行分類,其中刑法的設立就是為了實行懲罰,刑法作為一種特殊的法律,也是可以看作是對其他各類法律的認可。
3 政府問責
簡言之,政府是介于臣民與主權者間促使二者相互溝通的中間體。隨著國家的擴大,公共權力的受托者將有更多的私心與方法去濫用手中的權力,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出現,在政府擁有更多約束人民力量的同時,主權者也應當去擁有更多的力量對政府進行約束。為了提升政府的行動力,應當隨著國家的增大而相應地緊縮政府,首領的數量也應隨著人民數目的增加而減少。不同的政府有著各異的建制原則和分類,盧梭認為君主制與共和制相比,最根本的缺陷就在于官員的選擇上,共和制的政府官員由人民選舉產生,而公意則是極少出錯的,沒有哪一種政府形式是適合于每一個國家的,但是,如果政府的濫用職權與缺陷的不斷擴大,必然帶來政治體的衰落與死亡,出現國家解體的情況。
在盧梭的觀點里,如果無法將國家縮小至適當的疆界范圍內,則可以讓政府輪流在每一個城市進行辦公,并輪流地在每個城市召開全國性的會議,促使每個城市都能共同發展進步,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富足的生活。當人們進行合法的集會而成為集體的主權者時,政府的一切權能都應完全中止,行政權也不例外。盧梭極力批判政府議員與代表的出現,認為那是人民懶惰、不負責任的表現,議員與代表的出現也就意味著被代表人群離奴隸不遠了,主權也無從談起。那么,在政府的創立中,主權者所擁有的最高權威是不能被轉讓,也是不允許被改動的,個人之間相互訂立的契約也是不能成為法律的, 它僅僅是種個別行為。創建政府的行為,絕對不是一項契約,而是一項法律,如果在集體公民的集會中,一致同意廢除某項公約,那么,這項公約是必然需要被廢除的。
4 相關制度問責
當人們無法在國家的各個組成部分間確定一個較為精準的比例時,一個特殊的行政機構便有了產生的可能,該機構被盧梭稱之為保民官制,它扮演著法律和立法權的保護者角色。但是,它也有著與政府一樣的缺陷:即成員的不斷增加會削弱制度活力。那么,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防止其篡奪權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它成為間歇性存在的機構,而不是常設,在間歇期內它必須停止其職權,通過法律的制定,將間歇期限定在合理的范圍內,以免政府趁機濫用職權。民族與社會風尚無法通過法律進行規范,但是立法可以幫助良好風尚的建立。當社會風尚發生歪曲時,檢察官則需要運用賢明的措施來保障社會輿論的正確性,防止輿論方向的進一步歪曲,甚至有時候在社會風尚尚未完全明朗化以前,就將它的發展方向確定下來。
5 結語
通過對《社會契約論》可以看出,在盧梭的政治思想中,關于問責方面,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對錯誤的產生進行預防,在關注人民自由、平等以及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對社會狀態以及政府的構建進行預想與分析。
盧梭的政治思想從分析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發展中,得出了運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專制政權的激進革命理論,推崇建立以代表公意的社會契約為基礎的民主共和國。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將其徹底改造成民主型國家,提出人民主權神圣不可侵犯這一富有徹底反封建的富含革命精神的民主思想。明確地指出要將國家的全部政治權利歸還給人民,要求實行并實現人民主權,以法治國,運用法治取代君主專制。盧梭的思想中閃現著反封建與民主的光輝,貫穿著民主主義的革命精神,在西方的政治思想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15.
[2]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M].上海三聯書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