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林
摘要:東漢末年的宛城大地,誕生了一位中國醫藥文化史上的偉人----醫圣張仲景。張仲景,名機。生卒約為公元150~219年。他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動亂的年代;名士清流與內侍宦官殊死抗爭;封建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疾疫、瘟病流行;醫學超越巫術并自成體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張仲景經歷了學子、士人、醫家、太守到醫圣的嬗變過程,為后世留下了堪稱醫家圭 臬的宏篇巨著--《傷寒雜病論》.他創立的“辨證施治”理論,為中國醫學奠定了全新的臨床治療學基礎,他的醫國活人思想成為中華醫學之魂。
關鍵詞:張仲景;醫魂;探索研究
士林清流----少年張仲景的追求目標
東漢末年的南陽,士風昌盛。以天下為已任的胸懷,威武不屈的氣節,舍身求義的獻身精神,對儒學精義的探研極致。無論是南陽人出仕外郡,或外地人入仕南陽,無不被南陽仕風所影響。。
東漢黨錮之禍實在是釁啟南陽,公元165年,時任南陽太守的弘農人成瑨在南陽郡功曹岑晊的支持下,將南陽宛縣人張汎----漢桓帝乳母的外戚下獄處死,引起極大的波瀾。公元167年,司吏校尉河南尹李膺處決了術士張成之子殺人案,終于引發了東漢歷史上第一次“黨禁”。這次黨獄,被誣為黨人,遭揖捕的士林高官達二百余人,后雖被釋放,但被遣回鄉里,消職為民,永遠禁錮。
汝南人范滂從獄中獲釋后,返回故鄉汝南,途經南陽.南陽的士大夫出動數千輛車騎趕去迎接,聲勢浩大,甚為壯觀。南陽士風給少年時代的張仲景打上了憂國憂民的深深烙印,他立志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游學洛陽----仲景初次求仕失意之旅
漢代開始興起地方官學,辦學主要取決于地方財政狀況和師資條件,而地方長官個人的積極性起決定性因素。張衡在《南陽文學儒林書贊》中說:“南陽太守,上黨鮑君,憫文學之馳廢,懷儒林之陵遲,乃命匠修而新之,崇肅肅之儀,揚濟濟之化。”張衡對南陽太守鮑德整修南陽郡學極為贊賞。但地方官學的學生如果不能升入太學,他們的出路和不入學的士人一樣,只有通過察舉這條道路才能入仕;或有地方長官依才使用。因此,漢代各地求學入仕的人,都千里迢迢地到京城太學去學習。東漢后期太學生最多達到3萬余人。張仲景在南陽郡學幾年之后,決定赴京師洛陽入太學,以博取功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公元167年末,仲景到京師后拜見了對他一生起重要影響作用的人,南陽襄鄉的何颙。何颙字柏求,他游學洛陽時,顯名太學。仲景在洛陽與何颙 過從密切。何颙對仲景這樣評儀:“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公元169年,督郵張儉上書彈劾侯覽貪侈奢縱,僭擬宮殿,引發第二次“黨禍”,何颙逃出洛陽,潛匿于汝南。由于仲景與何颙往來密切,仲景不能再在太學呆下去了,張仲景帶著何颙對他的評議回到南陽。
受術伯祖----仲景叩開醫學之門
自洛陽回宛后,仲景繼續潛心經學研究,由于今文經學中關于四時陰陽五行與五藏關系的論述與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論述一樣,再加上張仲景家族中有一個以醫術稱名于世的伯父張伯祖,故而張仲景對醫學慢慢關心起來。醫為小術,本為士人所不取。名醫華佗也自以為:“本為士人,恥以醫見業”。仲景認真習醫大約與166年、169年、171年、172年幾次大的疫癘流行有關。歷史上疫病的流行導致百姓大量死亡,餓殍滿地,真是道路有白骨,千里無雞鳴,其景象甚為恐怖。曹植《說疫氣》稱:“疫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褥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仲景對于醫學有了一定認識,就開始師從張伯祖學醫。張伯祖是南陽名醫,且名重京師,在當時為上手。仲景從張伯祖那里學習了基本的醫學知識,仲景博覽醫書,潛心鉆研。從此,東漢的南陽并沒有失去一個為民請命的士人,反而多了一個救人疾厄的杰出醫生,一個千古傳頌的醫圣。
勤求博采----仲景對醫學的探索研究
勤求博采是后人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簡稱。張仲景記述他讀過的重要的醫籍有《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這幾本書是他在撰寫《傷寒雜病論》時參考用的。按《漢書·藝文志》的記載,仲景能見到的醫書當不止此數。他還從大醫學家那里汲取醫學知識的營養,“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張仲景博采眾方,并把這些方藥用于臨床實踐,最后形成了完整的臨床醫學體系。
仲景修習醫學之路,還沖出了巫術的束縛。東漢及其以前時代,巫醫不分。士大夫看不起醫藥技術的原因之一,就是把醫藥與巫祝認作一路。醫學在漢時尚未完全擺脫巫術的影響,但仲景使臨床醫學真正獨立起來,創造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確立了中華醫學靈魂。
察舉孝廉----張仲景二次入仕的失敗
張仲景踏上醫學道路后,再也未去太學。在太學學習,完成五經的考試最短也需十年時間。而民間察舉升官之途的年齡限制是一般不低于四十歲,極特殊的除外。公元190年,張仲景已滿40歲,這一年與何颙交好的劉表出任荊州刺史,何颙也在獻帝朝中做官。南陽郡屬荊州刺史部管轄。于是劉表察舉仲景為孝廉。被薦為孝廉的張仲景到京師洛陽去領職時,又受到第二次打擊。本來朝廷重用何颙,但何颙不滿董卓的飛揚拔扈,欲計劃除去董卓。計謀未行,卻被董卓下獄致死。同時董卓逼著獻帝遷都西京,這樣一來誰還顧得著管地方郡國的事。做官未成回到家鄉的仲景,對醫學的研究更是精益求精,特別是疫病流行時,經仲景救治而存活的病人無數。
官守長沙----張仲景醫國活民相得益彰
回到南陽的張仲景,早已是名揚南陽、襄陽、汝南等郡。為襄陽沈槐診治疾病是民間最為廣泛的傳說之一。在襄陽荊州刺史府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診治疾病更是千古佳話。可以說,張仲景與荊州的劉表緣于何颙而有著更深的聯系。
巨著問世----仲景醫學思想永世留傳
辭官回到南陽的張仲景,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終于完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他對自己這部著作的評價是:“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在中醫藥史上的地位大致如下:1、《傷寒雜病論》為中醫經典著作,后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有著作問世的約1300余家。2、仲景方藥至今廣泛應用于臨床。3、仲景方藥之《金匱腎氣丸》、《理中丸》、《桂枝茯苓丸》等成藥納入國家藥典,常用不衰。4、辨證論治的中醫臨床指導思想和理法方藥的臨床治療技術仍然有效的指導中醫臨床工作。5、在抗擊SARS的戰斗中,仲景方藥又被用于臨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治療用方仲景用治太陽傷寒的名方。
后世尊奉張仲景為醫圣,萬世楷模,對仲景不追求名利、以救民眾疾苦為己任的醫德贊譽甚隆。張仲景對中國醫藥學的貢獻和中醫學發展起到巨大作用.《傷寒雜病論》是醫經;張仲景的醫學理論是醫門法則;張仲景是醫中圣人;張仲景的醫國活人思想是永恒的醫魂。
參考文獻:
[1] 基于命題邏輯的傷寒論方證論治系統構建[J]. 賈春華,王永炎,黃啟福,魯兆麟.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06)
[2]《金匱要略》信息化的研究與實現[J]. 李志敏,湯瓊,黃建波. 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 2007(09)
[3]仲景傷寒經典著述源流探微[J]. 許國敏,張橫柳.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