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口譯主題知識的了解是口譯成功的關鍵因素。譯員的口譯活動涉及各種各樣的領域,但每個具體的口譯活動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譯員要想正確理解并表達說話人的意思,就必須具備與該領域有關的專業知識。在口譯活動中,不了解原語內容、不熟悉該主題的基本常識和原理,往往是導致口譯質量低下甚至失敗的重要原因。從釋意理論的三角模式和吉爾的精力分配模式入手,分析國內外學者對主題知識的定義和研究,探討主題知識對口譯過程的影響。
【關鍵詞】主題知識 口譯過程 釋意理論
引言
巴黎釋意學派認為,口譯的理解是通過語言知識和言外知識釋意篇章,即“不能離開主題、語境、交際環境等語言以外的因素”。吉爾提出了著名的精力分配模式,認為口譯過程涉及三種主要任務:聽力理解和分析、翻譯產出及短期記憶,而“主題知識的準備能夠提高譯員的認知能力,降低單個任務所占的處理能力,”從而幫助譯員更好地完成口譯任務。
國內對口譯主題知識的研究多與背景知識或百科知識混為一談或者概括敘述,事實上在口譯過程中,主題知識與背景知識、百科知識有很多重合之處。通過國內外專家對主題知識的定義和研究,分析主題知識如何在口譯過程中影響譯員的口譯質量,并提出主題知識的準備策略。
一、主題知識的認識
口譯的即席性特點對譯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譯員在短時間內對不確定的原語反應迅速。因此,譯前準備至關重要。譯前準備包括語言知識、主題知識、心理準備和技術準備。譯員不僅要熟練地掌握雙語知識,而且需要有豐富的非語言知識,其中主題知識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所謂主題知識“是指譯員在每次具體的口譯任務中需要應對的中心話題”。由于口譯活動具有多樣性,譯員在每次的口譯活動中遇到的主題也是不同的。因此,譯員對主題知識的掌握程度上決定了譯員能否在短時間內理解并表達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從而影響其口譯質量。
二、主題知識對口譯過程的影響
釋意學派認為,譯員翻譯的對象不是原語的語言形式,而是原語信息的內容和意義;因此“翻譯的模式是理解、脫離語言外殼和重新表達,即‘三角模式”。翻譯的是交際意義,語言只是正確理解意義的一個條件,“譯者應有足夠的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即語言外知識。在不同的交際場合或交際主題下,相同的詞匯或語言形式具有不同的意義。譯員對主題知識的積累和準備有助于譯員理解原語信息的意義,拓寬認知知識,從而整合原語信息并進行釋意。
主題知識作用于口譯過程的各個環節,涉及認知補充、邏輯思維、文本預測、工作記憶、專業術語翻譯、譯語表達等。
1.認知補充。認知補充包括百科知識和語境知識,百科知識又包括主題知識、常識和語言知識。其中主題知識對語言準確性和信息完整性起著重要的作用。譯員大腦中存儲的主題知識能夠幫助譯員快速地提取相關信息,準確及時地聽辨原語中的專業術語以及信息內容,高效正確地表達原語的講話內容。尤其是在專業性較強的口譯任務中,譯員會遇到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文本,主題知識的準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譯員語言知識和口譯技巧的不足。
2.邏輯思路。譯員要想準確地理解和表達講話人的意思,必須分析和理解講話人的邏輯思路。主題知識能夠幫助譯員了解原語的內容框架,理順信息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使表達更加順暢自然。口譯過程中,譯員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理原語信息點之間的聯系,從而正確理解原語信息并準確表達。如果譯員掌握了相關的主題知識,就能能夠利用記憶儲存的主題知識推理判斷講話人某一語段與上下文以及語篇主題之間的關系,用合乎邏輯的目的語表達出來。相反,如果譯員沒有掌握相關的主題知識,僅靠記憶和筆記中零碎信息點,很難把握講話內容的主旨和邏輯思路,就會出現語義不連貫、邏輯不清晰、表達不清楚等現象。
3.文本預測。對口譯任務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有適度預測,降低聽辯和理解環節的精力負荷,這樣譯員就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現場狀況。一般來說,說話人在相似的場合使用的思路和結構都是固定的。例如,開幕式致辭的發言人通常會對活動的組織者致謝,簡述本次活動并表達祝愿等。對此類發言,譯員可以提前預測其內容以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4.工作記憶。工作記憶作為一種系統,“為復雜的任務如言語理解、學習和推理等提供臨時的存儲空間和加工時所需要的信息”。在口譯過程中,工作記憶可以提供空間來存儲發言人所傳達的信息,并為譯員所理解和接收。充分的主題知識準備,如對專業詞匯和術語的分析可以促使譯員在口譯過程中看到幻燈片或發言稿上的相關詞匯時迅速反應過來,而這些視覺信息是由工作記憶來初步加工和系統存儲的。此外,工作記憶可以保證大腦將注意力集中的相關信息的加工方面,在復雜的任務的不同過程進行轉換。主題知識的準備過程中,大腦對聽辯與分析、短時記憶和譯語輸出等各認知負荷進行協調,從而使工作記憶更好地發揮協調作用。
5.術語翻譯。韋斯特認為,“術語是一個專業領域的概念指稱系統”,包括所有常見的專業表達。主題知識與術語的翻譯有很大的相關性,全面詳細的主題知識能夠保證譯員準確、及時地翻譯術語。隨著口譯需求的擴大化和口譯人員的職業化,口譯的主題越來越專業化。如果譯員在譯前準備中掌握了相關主題知識,遇到專業性強的術語時,就能快速反應并調動大腦中儲存的主題知識,與其中專業術語部分相匹配,產出準確的譯語。因此,譯員平時應該建立不同專業領域的術語知識庫,并根據口譯任務涉及的專業領域進行譯前準備,從而提高口譯表現。
6.譯語表達。表達流利是譯員需要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涉及連貫性、準確性等。由于口譯活動的時效性和即席性,譯員在口譯活動中必須用順暢流利的語言向聽眾傳遞信息,口譯的時間與原語的講話時間大致相同。如果譯員口譯不順暢,就會影響雙方的交流。主題知識與口譯的表達流利度密切相關。口譯過程包括“接收、解碼、記錄、編碼、表達”等五個階段。在口譯任務中,譯員通過把聽到的信息內容與主題知識相匹配,節省辨析、編碼的時間,從而使表達更清晰流利。如果不具備相關的主題知識,譯員難以理解理原語的信息內容,在解碼和編碼時消耗時間,可能會出現停頓、重復、更正等不流利現象。
三、結語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口譯譯員,不僅需要語言知識和口譯技巧是不足夠的,更需要廣博的非語言知識,尤其是主題知識的積累必不可少。譯員日常可以進行模塊練習,來積累常用的主題知識,拓寬知識面。學會利用教材、互聯網等工具搜集各類主題知識,并逐步建立各種主題的知識庫,為以后的口譯活動服務。
參考文獻:
[1]勒代雷.劉和平,譯.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司,2011:11-14.
[2]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23.
[3]任文.交替傳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17.
[4]Seleskoviteh,Danica.Take Care of the Sense 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or Why Interpreting Is Not Tantamount to Translating Languages)[J].The Incorporated Linguistic 16:2,1977.
[5]許鈞.翻譯釋意理論辯-與塞萊斯科維奇教授談翻譯[J].中國翻譯.1998(1):9
[6]Alan Baddeley.The Episodic Buffer:A New Component of Working Memory[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0.
[7]歐根·維斯特.普通術語學和術語詞典編纂學導論[M].商務印書館出版.2011.
[8]梅德明.英語高級口譯資格證書考試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呂禎禎(1989-),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翻譯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