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語堂先生最系統、最有名的譯論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所寫的《論翻譯》,這篇文章不但繼承了嚴氏信雅達三標準,對“直譯”“意譯”見解獨到,還提出“藝術文之不可譯”等看法。此外更是首次提出從語言學和心理學談翻譯觀,本文將致力于探討林語堂與嚴復翻譯觀的不同之處。
【關鍵詞】林語堂 美的標準 雅 直譯
林語堂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是教會牧師,從小便接觸西方文化的熏陶。1912年進上海圣約翰大學專攻英文,1919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后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語言學。林語堂的英文平易自然,純熟地道,羨煞旁人,張愛玲終生抱憾的就是不能像林語堂那樣靠英文著作在外國領風騷。1935年《吾國與吾民》是他第一部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的英文著作。1937年,《京華煙云》成為全美暢銷書,并獲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作品。此外,林語堂也翻譯過許多中國文學作品比如沈復的《浮生六記》以及《東坡詩文選》,盡管他不是因翻譯成名,但是他的一些譯論見解新穎獨到,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其中最系統、最有名的譯論是長篇論文《論翻譯》。本文將將致力于探討林語堂與嚴復翻譯觀的不同之處。
林氏與嚴氏翻譯觀的不同之處
林語堂先生提出翻譯標準三方面,即“忠實,通順,美”,并指出這三個標準與嚴氏的“譯事三難”大體上是正相比符的。筆者認為林氏的“忠實,通順”與嚴氏的“信與達”是一致的,而林氏的“美的標準”與嚴氏的“雅”不盡相同,“美”比“雅”的含義要豐富。
林語堂先生在《論翻譯》中針對“美的標準”提出“翻譯于用之外,還有美一方面的須兼顧的,理想的翻譯家應當將其工作做一種藝術。以愛藝術之心愛它,以對藝術謹慎不茍之心對它,使翻譯成為美術之一種(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且所譯原文,每每屬于西洋藝術作品,如詩文小說之類,譯者不譯此等書則已,若譯此等書則于達用之處,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問題”。而嚴復在《譯天演論例言》中針對“雅”指出 “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
首先,“美”與“雅”所在層次的不同。林氏認為“翻譯是一種藝術”,以及“翻譯的問題可以說是語言文字及心理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林氏將翻譯提高到藝術和心理層面,而不僅僅局限于文字層面。應該指出,林氏是中國譯學史上第一個最明確地將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理論的“學理剖析”的基礎的。而嚴氏所說的“雅”指的是“漢以前的字法句法”,即先秦諸子之雅言,這屬于純文字的技巧層面。因此,我們可以說林氏將嚴氏的翻譯標準從純文字的技巧層次提升到藝術心理的層次。
其次,“美”與“雅”所針對的文體不同。林氏的“美”的標準即“翻譯與藝術文的文體”,尤其當涉及“詩文小說之類,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問題。”林氏的翻譯作品大部分是文學作品,而嚴氏的譯作多是針對有“精理微言”類的著作比如《天演論》。先秦諸子之雅言對于當今讀者而言可謂晦澀難懂,因此嚴復“雅”的適用便受到了極大地限制。
最后,林氏在“美”的問題上比嚴氏闡述的更為深刻。林氏認為藝術文是不可譯的,接著他在“說什么與怎么說法”一節中指出藝術文之“美”在于“風格與內容并重”。他認為“不但須注意其說的是什么,并且須注意怎么說法”,“所以我們對于我們所嗜好之作者的作品,無論其所言為何物,每每不忍釋手,因為所愛是那位作者之風格個性而已。凡譯藝術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譯作者之風度神韻預先認出,于譯時復極力發揮,才是盡譯藝術文之義務”。此外,在“外的與內的體裁問題”一節中,林氏說道“體裁有外的有內的(outer form and inner form)。外的體裁問題,就是如句之長短繁簡及詩之體格等;內的體裁,就是作者之風度文體,與作者個性直接有關系的,如像理想,寫實,幻象,奇想,樂觀,悲觀,幽默之各種,悲感,輕世等”。林氏從內容與風格以及外的與內的體裁方面對譯者提出要求,比嚴氏更具體更透徹。當然林氏的翻譯理念是基于前人的經驗提出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因此他得出的較新的較深入的觀點也是更有參考價值的。
此外,林語堂先生還提出譯者所肩負的三種責任:“第一是譯者對原著者的責任,第二是譯者對中國讀者的責任,第三是譯者對藝術的責任”。由此可見,林氏的翻譯觀是嚴復翻譯三標準的繼承與發展,并且內容更加豐富。
綜上所述,林語堂的翻譯觀是嚴復翻譯三標準的繼承與發展,他不但對“直譯”“意譯”提出了全新的看法,還對字譯與句譯以及藝術文是否能譯等問題作了細致的分析和表述。這些深刻新穎的觀點正是林語堂學貫中西的具體體現,從林語堂翻譯的《浮生六記》便可看出他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極深造詣。林語堂不但繼承了傳統譯學的精髓,又從語言學、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翻譯問題,給中國的譯學史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視角和理念,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論翻譯[M].上海:光華書局,1933.
[2]嚴幾道.譯天演論例言[M].臺中:立誼出版社,1975.
[3]陳福康.中國譯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劉穎(1990.2-),女,江西吉安人,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2016級),研究方向:英語筆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