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雪
【摘要】自20世紀30代起,愛爾蘭文學在中國的譯介進一步擴大和豐富。喬伊斯、葉芝和蕭伯納等作家的作品都被譯介到了中國,但我國學者對于30年代具有影響力的愛爾蘭詩人帕特里克·卡瓦納的關注卻少之又少,因此筆者在本文中介紹了卡瓦納及其作品《年輕無知》的主要內容和語言風格。
【關鍵詞】卡瓦納 《年輕無知》 愛爾蘭
愛爾蘭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學傳統的國家,早在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就有許多國內學者開始譯介愛爾蘭作家的作品。我國愛爾蘭研究機構的設立,促進了愛爾蘭文學在中國譯介的發展。隨著愛爾蘭文學在中國譯介的不斷深入和擴大,越來越多的愛爾蘭作家及其作品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例如:葉芝、喬伊斯、王爾德、蕭伯納、希尼等作家及其作品。而對于繼葉芝之后最著名的愛爾蘭詩人帕特里克·卡瓦納及其作品的研究卻尤為匱乏,譯介作品的數量相對很少,到目前為止能查閱到的譯作有長詩《大饑荒》和《青灰色的石質土》,因此,筆者閱讀并研究了卡瓦納的自傳《年輕無知》,讓譯者和更多的學者能夠深入地了解他及其寫作風格,同時通過他的作品更透徹地理解愛爾蘭的農民生活。
帕特里克·卡瓦納(Patrick Kavanagh,1904-1967),出生于愛爾蘭莫納亨郡的英尼斯金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從13歲起便輟學在家,與父親一起做起了修鞋匠和農夫,但卡瓦納不甘于耕種,而是非常喜歡用筆去描繪家鄉的田園生活。193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集,進而于1938年出版自傳體小說《年輕無知》,并于1942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大饑荒》,描寫的是愛爾蘭農村的一個老單身漢痛苦而絕望的生活,同時也反映出了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厭倦和無奈。長詩《德克湖泊》雖然與《大饑荒》同一年完成,卻直到1971年才正式出版。1947年的《待售的靈魂》、《青灰色的石質土》和1948年的《泰里·弗林》都是對愛爾蘭生活的真實描寫,卡瓦納以他獨特的眼光從愛爾蘭內部講述了農民們無法表達清楚的體驗和感觸,他的語言質樸,貼近生活,深受農民讀者的喜愛。1955年,癌癥康復后的他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詩集《和基提·斯托布林共舞》,也是屬于反田園的詩作。詩人一直沒有結婚,直到1967 年遇到了凱瑟琳·莫洛尼,并于同一年因為支氣管炎死于都柏林。在愛爾蘭文學歷史的長河中,卡瓦納是繼葉芝之后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他有近10首詩歌被選入《愛爾蘭時代》評選的全國最喜愛的詩歌中,而且很多詩歌都被譜成了歌謠在愛爾蘭人民中傳唱。
愛爾蘭泥土詩人帕特里克·卡瓦納自傳《年輕無知》。該書于1938年首次發行英文版,全書共七萬字左右,由三十二章構成,并且目前國內尚無中文譯本。這是繼卡瓦納第一部詩集《犁地人和其他詩歌》之后優秀的著作,它以詩人的家鄉為背景,描寫了自己在農村成長的過程,及后來脫離農民群體后努力求索的經歷,真實記錄了愛爾蘭農民的生活。自傳的語言坦率、直接,同時帶有諷刺性的幽默,其中包括學生時代的沖突、采黑莓及偷捕鮭魚的經歷、鄉村的婚禮習俗、宗教中朝圣的禮儀以及田中耕作的情景。卡瓦納以他率直的眼光幫助人們去看清一個具體的世界,用他優秀的作品去詮釋最普通的人和事。
自傳是傳記文學的一種,是作者從自身的角度來真實地描寫和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忠實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內心感受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既具有真實性又具有文學性。自傳翻譯兼具著文學翻譯的特點,翻譯時既要考慮原文的內容又要注重文本本身的風格及特征,準確的還原原文本的真實性及文學性。
自傳《年輕無知》不但具備上述所提到的自傳文體的特點,同時還有其本身的特色。從語言上來講,簡潔、通俗、質樸、真誠、詼諧幽默,而且平易近人,貼近農民生活,從而拉近了和農民讀者之間的距離;其次,作品中使用了很多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喻、擬人、對照、押韻等給讀者帶來一種美感,同時提高了閱讀的興趣;除此之外,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一些詩歌和民謠,這一特點更充分地體現了愛爾蘭的傳統文化,也使得文本更具有感染力。
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必要條件和動力,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越高,對文化交流的要求就越強烈,為了架起中愛文化交流的這座橋梁,我們要進一步地加強對愛爾蘭文學作品的翻譯和研究。
參考文獻:
[1]Kavanagh,Peter.(ed.).‘The Great Hunger,The Complete Poems[M].New York:The Peter Kavanagh Hand Press.1992.
[2]Kavanagh,Peter.(ed.).Patrick Kavanagh:Man and Poet[M].Orono:The National Poetry Foundation,Inc.University of Maine at Orono.1986.
[3]陳恕.愛爾蘭文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馮建明.愛爾蘭作家和愛爾蘭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11.
[5]蒲度戎.愛爾蘭泥土詩人卡瓦納及其詩作[J].英語沙龍,2002, (8):32-33.
[6]劉曉春.卡文納長詩《大饑荒》中的反田園[J].當代外國文學,200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