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莉
摘 要: 在“新農合”醫療改革的試點和實施過程中,遇到一些新的問題,實際的情況總是不斷變化,文章試圖闡述在實踐中的各種體會、心得,對該項工作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 “新農合”醫改;保險;基金;建議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占人口總數近80%的農民的醫療問題也一直是各屆、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民生問題。在對我國實際調研分析的基礎上于2003年推出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簡稱“新農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不起病的矛盾,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新農合是一種新型的農民合作醫療模式,本質上是為了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切實減輕農民看病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十多年過去了,新農合制度的實施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初步遏制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我院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努力推動新農合制度在治療機構落地生根,也切實感受到了給農民帶來的健康實惠,但運行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情況和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現狀
(一)資金籌集狀況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的基礎是必須籌集到合作醫療基金。按照我國新農合政策的相關規定,資金由農民個人繳費與政府及集體配套共同組成。對于農民個人繳費部分,提供了若干檔次,便于農民根據個人經濟能力狀況選擇繳費金額。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現狀
新農合醫療以“大病統籌”為主,重點給予農民治療大病時的資金扶持,改變了傳統的合作醫療主要以解決小傷小病,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新農合醫療制度與醫療救助制度的“有限捆綁”,醫療救助資助農村特困戶參合,除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外,還可繼續享受醫療救助。
新農合醫療制度在農民選擇優越醫療資源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導致農民的重大疾病可能會因為規定的醫療機構選擇而耽誤,也因為報銷手續及報銷比例的問題,再加上農民本身文化水平以及對新農合政策的理解不夠,往往導致新農合政策難以發生應有的作用。
完善新農合政策的思考
(一)完善新農合資金的籌集
1.以規范的制度推動農民自愿參保,鼓勵多繳費
近年來,我國對合作醫療進行改革,將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一視同仁。因此,應當建立相應的機制,從制度上規范農民參與社會保險,從長遠上解決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其次,應建立更多檔次的繳費,實現個人經濟實力與繳費能力相匹配,讓多檔次的繳費金額與多層次的醫療資源、報銷范圍、報銷比例相匹配,實現醫保統籌基金規模的擴大,提供更有利的醫療保障。如在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籌資標準和補償標準的設計過程中,可根據人們的實際收入水平和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提供高、中、低等多個等級的合作醫療模式。繳納合作醫療資金多的農民不僅可以享受更多的醫療服務,而且享受的報銷比例也較高;而繳納合作醫療資金少的農民可以享受到的醫療服務較少,報銷比例也較低。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年齡特點、工作特點、身體特點、個人或家庭收入狀況等,自行選擇醫療保障水平的等級,這就可以大大調動農民參合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參合率。
2.拓寬新農合資金的來源
資金問題是新農村制度成功運行的基礎與關鍵,因此必須在籌資渠道、籌資標準、籌資順序等進一步進行探索與完善。從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由國家完全負擔農民的醫療費用是不可能的,靠集體經濟組織負擔農民的全部醫療費用也不現實,完全由農民個人自理也是困難的。因此,現階段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籌集必須堅持多元化籌集的原則。
一方面,繼續推行政府、集體、個人三結合的方式。在現階段,應仍以政府為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大額資金籌集應主要由中央政府、省級和地方政府承擔,特別是中央、省級政府應在貧困地區合作醫療籌資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面,應積極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資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各界人士有扶持社會福利事業的愿望,愿意對農村衛生事業提供無償地捐贈。政府部門應從鼓勵企事業單位支持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既可以制定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也可以對捐資支持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捐助農村特殊困難戶繳納合作醫療資金的民營企業或村辦企業,可視他們捐助的金額抵減部分稅款,從而鼓勵更多的社會資金支持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二)完善新農合政策的具體實施
1.建立完善農村醫療網絡,提供合適醫療資源
當前新農合政策的實施有一突出問題表現在農村醫療資源的匱乏,其根源在于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農村醫療網絡。農村醫療網絡應包括村衛生室及鎮衛生院。在村衛生室,應以政府用工方式配備合格的醫療人員,并且允許按比例報銷相關費用。其次,在鎮衛生院的設施設備、醫療人員的配備上要按照一定級別予以完善,以保證在基層衛生院就能實現大病的初檢及初步治療。其次,政府應定期聘請外來優秀醫療資源來鎮衛生院開展不定期指導、不定期問診、不定期巡醫等醫療活動,讓醫療資源盡可能輻射到基層衛生院,以更好地推動新農合政策的落地生根。
2.合理確定合作醫補償標準
江蘇省是全國經濟大省,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因此應結合我省各地區農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吸收和借鑒醫療保險的原理和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創造和設計出適宜不同類型農民的合作醫療模式, 實現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醫療模式并存。
起付線高、報銷比例低的確定建議
起付線高、報銷比例低是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標準確定的以收定支、量入為出、逐步調整、保障適度基本原則??茖W評估、及時調整補償方案,確定合理的補償比例、起報線和封頂線,確?;鹗褂眉炔怀?,又能有效遏制統籌基金的沉淀,擴大農民的受益面和提高對農民的補償程度,保證參合農民真正能得到實惠。
(2)對于慢性病等特殊病種的實施建議
對有些慢性病、住院病分娩,特殊病種、人身事故以及部分弱勢群體實行門診住院等應納入補償范圍。同時合理提高分段比例,實行二次補償,盡可能大病大計,小病小計,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讓農民享受更多實惠。這樣,可以擴大受益面,能增強新農合的凝聚力,有利于新農合的鞏固與發展。
(3)對特殊群體的實施建議
對農村五保戶、特困家庭和高額醫療費用病人的救助辦法,可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并建立獨立的醫療風險救助基金,加大對他們的救助力度。對參加新農合,但并未發生住院費用的人群,可以采取一定的獎勵政策,如提供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等。
(三)對新農合資金管理的建議
政府部門及政策執行部門應把“如何用最低的行政管理成本,最有效的費用控制手段,管好、用好參保農民的救命錢,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理念貫徹到新農合資金管理中,建立以“總額控制下項目付費制”為核心的醫藥費用綜合控制體系,采取行政、規章、經濟等多種手段強化定點監管,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從強化管理的角度提升新農合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管控,保證新農合資金的使用合理合法,醫療結構應對農民治療盡心盡力,保證資金的科學必要的使用。
總之,“新農合”政策的實施中遇到的問題還很多,需要進行不斷地改革、探索并完善。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的不斷進步,對個人身體健康的不斷關注,其參保意愿及參保能力都會增強,這也是政府和醫療機構必須持續推進新農合政策的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