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奇,洪 濤,張建設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市100048)
我國特色農產品現代流通渠道特征及優化
盧 奇,洪 濤,張建設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市100048)
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多種渠道并存,各種渠道優勢與劣勢并存,不能全面滿足特色農產品流通需要。為推動特色農產品流通健康發展,有必要基于我國現階段農產品流通渠道特征,推行“少環節、信息共享、供需對接、產銷銜接”的“農消對接”特色農產品流通方式,即以區域特色農產品流通為突破口,在流通產業鏈上游建立以農戶(農戶聯合體)為主體、以產品經理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產地直供模式,在流通產業鏈下游建立以訂單為驅動、以城鄉網絡實體店為體驗的銷售模式,同時構建現代化信息平臺,對區域范圍內優質特色農產品供需及配送信息進行交換和共享。這種新型特色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形成,需要以利益分配機制、監督機制、收購機制、物流協調機制、銷售機制、信息管理機制為保障,需要創新現有農產品交易方式、供需模式、物流配送模式、組織模式、產品品牌,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引導消費需求、提高物流效率、構建信息平臺、帶動產業聯動發展。
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農消對接;產地直供;精準營銷
特色農產品指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優質而生態的農產品。與一般農產品相比,特色農產品所具有的優質、生態的品質特點,要求其流通產業鏈更短,價格更平穩,流通反應速度更快。
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化體制逐步確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進程也逐步展開。到目前為止,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和演化。一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形成的以批發市場為核心,以農貿市場、零售企業、機關、餐飲為基礎零售端的多層級、直線型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1]二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以超市為核心的“農超對接”流通渠道體系;[2]三是2012年以來以電商為主導的新興農產品電商平臺流通渠道等。從目前來看,已經呈現出多種流通渠道并存的局面。現有農產品流通渠道既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也有各自的局限性,無法全面滿足特色農產品流通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村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本文在分析我國現有農產品流通渠道特征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少環節、信息共享、供需對接、產銷銜接”的新型“農消對接”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方式。該方式的重要意義,一是通過構建信息暢通、供需對接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方式,借助統一的信息技術平臺,去除大量流通中間環節,實現農產品生產信息與消費信息的對接,節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同時保證特色農產品流通全過程可追溯等;二是通過推進新型農產品現代交易方式,改變多環節、多消耗、農民缺乏議價權的傳統農產品銷售方式,實現點對點、一對一銷售,還農民議價權,實現城鄉交易方式一體化;三是通過農產品流通組織方式創新、產品品牌創新等,助力農戶聯合體、農產品區域品牌及特色農業規模產業形成,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是指,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由農業合作社或基地等合作組織統一收購后,經由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再流通至零售商、集貿市場或超市,最后流向消費者。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渠道作為目前我國最主要的農產品流通渠道之一,將我國分散的小規模農產品生產同大市場連接起來。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有農產品批發市場4 476家,其中綜合批發市場1 772家,占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總數的39.6%。[3]具體可參見圖1。

圖1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渠道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4-5]這種流通形式能夠將適合不同層次購買力的初級農產品輸送給消費者,其優勢在于強大的集散功能。不過,該流通形式也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即農戶分散的小規模經營與相對集中的大規模市場需求之間矛盾突出。二是農戶市場主體地位缺失,農產品定價機制不合理,農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農業發展原動力不足。在該模式下,批發市場是連接產地農戶與下游流通環節的橋梁,主導著農產品價格。當種植成本降低、產量上升時,供過于求,批發商會趁機打壓產地價格,使之與銷地價格相背離;當種植成本上升、產量下降時,供不應求,產地價格上升,批發商也會隨之提高銷地價格,保護自身利益。三是供需產業鏈冗長,供需信息不銜接,流通過程所涉及的利益方過多,導致流通環節冗長。在農產品從生產到最終消費的整個鏈條中,涵蓋生產者、批發商、制造商、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等六大參與主體,參與主體過多,導致農產品在各流通環節層層加價,最終損害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四是農產品流通產業鏈不可回溯,缺乏安全保障體系,農產品品質特性很難得到保障,流通過程中的收益風險增加。五是農產品交易方式落后,以現貨交易為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連鎖超市的不斷發展以及農產品需求的日益增加,2011年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農超對接”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農超對接”模式是指,超市作為零售終端與農戶參與的農村合作社之間通過“直供”或“直采”的形式完成農產品流通,該模式去除了生產地和消費地批發市場的介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流通的效率和收益,降低了流通的成本。具體可以參見圖2。
目前,我國已有的大型連鎖超市輻射范圍廣,客流量大,農產品銷售能力強,貨源組織形式多種多樣。我國以超市為核心的“農超對接”型流通渠道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農戶+合作社+超市+消費者”模式。該模式以家樂福為代表,農戶通過合作社與超市對接,其優點是成本低,但需要第三方物流的介入。二是“農戶+中介型農產品公司+超市+消費者”模式。該模式以沃爾瑪為代表,農戶通過農產品中介公司與超市對接。其中,中介公司負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包裝以及物流,按訂單對超市進行配送,其優點是損耗低,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但中介公司參與利潤分配會增加超市的成本。三是“農戶+基地+超市+消費者”模式。該模式以麥德龍為代表,農戶通過基地與超市對接。

圖2 “農超對接”農產品流通渠道
與傳統的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相比,“農超對接”型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主要優勢如下:首先,從農戶視角看,由于是通過經紀人、合作社、農產品中介公司或基地與超市簽訂供銷協議,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把訂單量納入考慮范圍,可以合理而有效地確定種植規模,規避農產品市場供求波動、價格波動等不可預測因素給農戶造成的收益風險;其次,從超市視角看,超市避開層層批發市場與農產品生產端實現連接,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又可降低流通成本;其三,從消費者視角看,消費者可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質量安全有保證的農產品,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消費者利益。
不過,該模式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從生產端看,目前我國農戶是小規模、較分散的生產模式,而超市采購量巨大,“小生產、大市場”矛盾依然突出,農戶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并未真正得到體現;其次,從流通產業鏈條[6-7]與流通要素看,從農戶到超市再到消費者的流通產業鏈依然是一條直鏈,由于缺乏統一的信息平臺,流通過程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并未真正打通,供需信息依然失衡,且產品質量不可回溯;其三,從消費端看,該流通渠道尚未在消費端建立真正的農產品體驗店,產品配送只能依靠社會物流,既無法滿足消費者對產品消費體驗的要求,也因社會物流配送成本過高,最終推高農產品價格。
2012年以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平臺、農村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形式的集中爆發式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信息平臺建設、以電商為主導的“百鄉千村”工程等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催生了一大批新興農產品電商平臺。[8]
以阿里、京東、一號店、蘇寧等為代表。綜合類電商平臺在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中的占比超過80%,擁有雄厚的資本、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巨大的客流量等,用戶購買成本較低。不過,這類平臺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農產品大多由第三方賣家銷售,綜合類電商平臺僅提供交易場地,無法控制所交易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品質;二是平臺賣家眾多,在農產品品質和價格等方面并沒有統一標準,只能通過顧客評價加以了解,會在某種程度上縱容商家以次充好和造假的行為。
以天天果園、沱沱工社、中糧我買網等為代表。垂直類平臺只專注于某個品類的農產品,且產品定位比較高端,大多已經建成自有物流。該類平臺的優勢,一是自建物流配送時間短,效率高,且可以做到全程冷鏈,損耗較小;二是只關注農產品的一個品類,或是擁有自營農場,或是與供應商簽訂契約,產品品質與質量安全有保證。該類平臺的劣勢,一是品牌影響力較小,客流量不能與大型綜合類電商平臺相比,特別是建立初期,為打開市場,需要巨大的推廣成本;二是自建冷鏈物流,不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會出現重復建設等問題;三是某些垂直類電商扎堆布局,呈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自身特點不明顯。
以順豐優選為代表。順豐優選受益于順豐快遞,有著其他電商無法企及的優勢,一是順豐快遞在快遞行業有著極好的口碑和極強的品牌影響力,快和安全作為順豐最大的特點,恰恰符合農產品配送的要求,從而可以很自然地為順豐優選吸引大量忠誠度高的客戶群體;二是順豐快遞在國內相對完備的物流倉儲體系成為順豐優選配送的天然優勢,可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不過,順豐優選也面臨一系列挑戰,一是與其他電商相同,其建立初期需要巨大的推廣成本;二是需要與農產品供應商達成緊密而穩定的合作,以保證充足而優質的農產品供應。
以沃爾瑪、家樂福、永輝等為代表。目前,多家大型連鎖超市,如沃爾瑪、家樂福、永輝等觸電農產品電商。沃爾瑪和家樂福均自建了互聯網平臺APP,用戶通過APP下單,即可足不出戶購買到超市優質的農產品。永輝也與京東到家合作,進行超市優質農產品配送。由于該類電商平臺剛剛起步,客流量較小,主要依靠第三方社會物流配送,配送時間得不到有效保證,推高了流通成本。
為優化我國現有農產品流通渠道,本文提出一種借助信息技術平臺來實現的“農消對接”新型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即以區域特色農產品流通為突破口,在流通產業鏈上游建立以農戶(農戶聯合體)為主體,以產品經理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產地直供模式;在流通產業鏈下游建立以訂單為驅動、以城鄉網絡實體店為體驗的銷售模式。同時,建立地(市)、縣級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平臺,負責對區域范圍內優質特色農產品的供應、需求、配送等信息進行交換、共享等。具體參見圖3。

圖3 我國特色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
該信息系統平臺的功能特性主要有:一是信息收集。所收集的信息包括農戶基本身份信息、所供應產品基本屬性信息、產品生產過程描述信息、收購產品價格信息;物流商資質、規模等信息,物流資源屬性信息,配送價格信息;客戶基本身份信息、需求描述信息。將這些信息分類存入數據庫,方便信息的共享和調用。二是信息處理。對產品的供應和需求信息進行匹配,主要根據銷售量確定供應量,首先是滿足附近或高利潤銷地供需數量的平衡,其次是滿足其他銷售地的供應,實現多個銷售地區之間的供需平衡,因供應量過大而形成的剩余產品由各農戶自行銷售。對物流商的資源和配送價格進行優化計算,實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配送目標。三是信息共享。信息系統平臺采用標準化的數據結構和統一的數據接口,易于實現模塊化、可拓展性和開放性功能模塊,實現后臺數據各模塊間的充分共享。各功能模塊用戶基于限制性權限進行信息的錄入和維護,可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四是信息應用。供需信息匹配功能有助于實現從銷售需求到收購和供應的反向反饋,避免運輸過程中的價值減少和銷地供應過多而導致的產品價值損失。物流模塊的運力優化功能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形成最優的物流配送方案,便于操作和應用。五是信息傳播。鑒于生態農產品質量信息難以被客戶檢驗,客戶可借助信息系統平臺得到產品生產過程描述信息,可通過視頻信息檢驗產品生產過程。同時,客戶間可借助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其他客戶的購買體驗和評價會影響客戶購買意愿。農戶之間的經驗共享有助于有價值經驗信息的傳播,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
依托該信息平臺,合作聯盟通過向產地派駐產品經理進行產品信息收集、農業生產指導并安排配送,形成特色農產品產地直供模式;通過在銷地建立區域分銷網點和體驗店,把消費者需求直接而快速地反映到農戶生產端,建立以訂單為驅動的產品銷售模式。同時,基于“就近配送”原則,建立區域配送網點,負責協調區域范圍內的物流公司進行物流直配,節約物流成本。具體來講,合作聯盟的主要功能單位包括收購部門、物流協調部門和駐銷售地辦事處;而信息系統平臺的主要功能模塊包括供應模塊、交易模塊、物流模塊和需求模塊。其信息數據共享與整合流程,首先是聯盟各功能單位負責收集相關基礎信息,即收購部門將農戶的供應信息錄入到信息平臺的供應模塊,或由產品經理協助農戶通過信息平臺的網絡開放性功能自主錄入所供應產品信息;聯盟物流協調部門負責與物流商進行接洽,收集物流商相關信息;分銷地辦事處主要負責把所收集到的客戶信息錄入信息系統平臺,或由客戶自行錄入需求信息。其次是通過統一的信息系統平臺,使數據面向聯盟組織各部門開放,供需信息進行匹配,并根據供需關系對物流運力進行優化計算,形成物流配送方案。其三是經過供需信息收集、供需信息匹配、物流信息收集整合三個環節,形成信息的流動,實現信息公開和共享。其四是經過收購農戶產品、組織物流配送、銷售產品三個環節形成產品的流動,實現物流成本的降低。其五是經過客戶購買、物流支付、收購支付三個環節完成資金的流動,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
該供需系統以訂單為驅動,即消費者根據電子商務平臺所提供的供貨信息和需求偏好下訂單;農戶負責產品的自然生產,保證每件產品的生產過程符合自然規律,且農戶作為產品售賣方,有議價權,并對產品生產質量負責;產品經理作為當地農戶代表,負責將農戶優質特色產品生產信息傳遞到縣級公司,并對農戶進行產品包裝標準化培訓等;合作聯盟根據城鄉居民聚集程度建立城鄉居民聚集區網絡體驗店,以體驗、展示、提貨、培訓、技術咨詢等功能為主。
與傳統農產品流通渠道相比,該流通渠道模式所具有的優勢,一是借助信息系統平臺,打通特色農產品從生產到配送到消費全過程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流通諸要素,其流通產業鏈是一條環形、生態閉環鏈,有利于產業價值增值;二是其產業鏈上各相關主體具有平等地位,公平參與產業價值鏈增值活動,特別是處于產業鏈起始端的農戶具有產品定價權,而處于產業鏈末端的消費者具有產品質量追溯權,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兩頭小、中間大”的現象;三是產業鏈上各相關主體信息公開、透明,有利于信息共享;四是物流配送“零庫存、短距離”,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五是以農村優質特色農產品流通為突破口,可帶動相關產業聯動發展。
明確的運行機制是保證各方利益、協調各主體間關系、確保產銷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該流通渠道新模式以農戶為主體的經營合作聯盟作為組織管理核心,依靠統一的信息系統平臺提供基礎信息支持功能,以利益分配機制、監督機制、收購機制、物流協調機制、銷售機制、信息管理機制為運營保障機制,實現產品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快速、高效、安全流動。
建立以農戶為主體的利益分配機制,生態農產品經營合作聯盟可由地方農業合作組織或政府農業管理部門發起并組織,采取以從事生態農產品生產的農戶集體投資為主、以地方農業合作組織或政府農業管理部門投資為輔的投資合作方式。具體投資和利潤分配比例由聯盟起草協議和農戶集體協商確定。在收購時,聯盟與農戶協商價格,或根據事先擬定的協議按照市場價格的一定比例進行收購。
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農戶對聯盟既有監督檢舉的權利,也有撤出的權利。
與物流商之間可采用合作制或市場交易制,一般來說,合作制能夠保證物流配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降低物流運輸方面的風險。
分銷地辦事處按照合理價格進行產品的定價和銷售,通過網絡直銷、設立專賣店、向超市批發等方式進行銷售。
聯盟應確立信息管理規章制度,包括信息維護和管理制度、信息分配制度、信息使用制度,確保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安全性。
為促進新型特色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形成,需要進一步創新現有農產品交易方式、供需模式、物流配送模式、組織模式、產品品牌等。
通過建立以現代信息系統、現代物流體系、現代交易體系為支撐的農產品現代化交易市場,以市場為紐帶、以產品交易方式變革為突破口,使農民真正成為自主定價、自由競爭的市場交易主體。現代化交易市場可將大量分散、單獨的農戶信息集中到一起,形成規模化市場,克服信息不暢、個體弱勢等不足,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現代化交易市場既可由縣、鄉政府組織搭建,也可由區域批發市場經現代化改造而成。農戶或生產經營實體可通過在市場中自建網站,利用已經相對成熟的網絡信息技術將產品介紹、數量質量、成熟收割采摘期、生產地點、加工程度、運輸方式、價格等信息直接提供給消費者,或者由農戶將農產品信息以適當的圖文形式進行發布宣傳,擴大影響。通過交易市場實現銷售的農產品,均應到當地相關部門編號、注冊,以保證質量,實現農產品銷售的可追溯性。
通過農產品產地直供模式、需求引領模式創新,暢通農戶與消費需求之間的信息交流,縮短購銷和運輸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速度,提升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效率;通過連接農產品供應、需求及物流配送信息,促進我國以農民為價值實現主體的農產品流通供需閉環產業價值鏈的形成。
建立以生產地配送中心為特征的“短半徑、零庫存”農產品配送模式,通過網上訂單預約,基于“就近配送”原則,實現農產品短距離、保質保鮮配送,節約社會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生產地配送中心可兼具加工、包裝、保鮮等功能。新型農產品配送模式的特點是農產品的可追溯性,其實質是最大程度地保護農戶生產利益與消費者權益。
從個體、分散、獨立的農戶到生產聯合體。根據生產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以及區域農產品生產環境同質同類的特點,可通過組織創新有效聚集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產業鏈條上分散、分割的生產者,如農戶、農合組織等,形成數量與優勢相對集成的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提高地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再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新的優勢產品和品牌,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
農戶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量大、供需間信息趨于對稱的特點,根據消費者偏好和農產品市場劃分,及時調整自身產品品種與種植規模。之后,經過市場選擇,形成某個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激發農戶改良品種,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促進新型“農消對接”農產品流通方式形成,有助于進一步改善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環境,實現農村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產業鏈的對接,帶動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為最終形成公開、公平、有序、協作、競爭的城鄉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創造條件。主要建議如下:
在特色農產品供應環節,通過產權結構優化、農戶參股入股等形成農戶參與流通的現代產權結構形式。例如,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土地”的組織經營模式中,企業以技術和資本入股,農民以承包的土地和生產成本入社,創辦龍頭企業與農戶共贏的生態農產品經銷聯盟公司。聯盟公司運用農業科學技術培育新產品,研發新技術,引導農民種植生態農產品,農民向聯盟公司購買種子和幼苗并通過購買或租賃農業設備等進行生態農產品種植,合作社對入股土地進行標準化生產和統一經營,從而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型經營機制。
在特色農產品銷售環節,針對不同類別的客戶建立靈活的互動機制,實現精準營銷。以微商和淘寶商為例,其中微商的目標客戶是品質導向型消費者,只要農產品品質滿足要求,消費者就愿意出高價購買;淘寶商的目標客戶是價格導向型消費者,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來自于較低的定價。因此,需要針對不同類別的客戶提供不同品質和不同價格的產品,實現精準營銷。
通過了解消費者需求,占領有效市場,采用市場細分、聚焦、速度等策略建立根據地市場和戰略性區域市場,深入開展“特色農產品經銷聯盟公司+有效市場+消費者需求”的精益銷售等,同時加強品牌宣傳,提高品牌認可度。本文所指的品牌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第二層是互聯網平臺的品牌。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度,使農產品品牌與互聯網平臺品牌相結合,可使品牌效應得到無限放大。通過采取以上措施,促使特色農產品改善品質、品牌等,不斷進行生產與消費升級。
在以互聯網平臺為核心的“農消對接”流通渠道中,一方面,農產品運輸和配送冷鏈滲透率低;另一方面,部分農產品電商平臺紛紛自建冷鏈物流,不僅致使物流成本提高,而且導致重復建設問題,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因此,需要從實際出發整合物流資源,即在增加冷鏈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強農產品電商平臺之間、平臺與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整合物流資源,在一定條件下共享冷鏈基礎設施。
以“就近配送”為原則,建立短半徑、零庫存的高效物流配送體系。所謂“短半徑”主要包括供應的短半徑、配送的短半徑、情感的短半徑。其中,供應的短半徑是指,在優質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前提下,優先滿足就近市、縣及農村市場的需求;配送的短半徑是指,該模式采用店配模式(門店自提或最后一百米配送),將集貨店設置于消費者聚集的社區,進行短距離配送;情感的短半徑是指,優質產品的傳播路徑是鄉土情結和社交需求。所謂“零庫存”是指,該模式采用訂單驅動方式,消費者訂購商品并支付貨款后,由生產者、產品經理、縣級公司、門店等組成的價值鏈條即著手進行備貨、包裝、檢驗檢疫、物流、配送等工作,除門店暫時集貨外,庫存保存在農戶生產基地,從而可節約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同時,在零售終端推廣社區服務綜合體概念,改“農消對接”的配送到家為配送到店,實施社區“最后一百米”配送或委托社區便利店配送,或以自提點、自提柜等方式由消費者自提,降低配送成本。
基于移動電子商務和云平臺技術等,構建并完善特色農產品互聯網信息平臺,實現特色農產品生產、配送、消費全過程的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信息處理、信息應用與傳播等功能,建立信息公開、透明的共享機制。通過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流通要素的互聯、互通及優化、共享,最終實現特色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的全局與整體優化。
“農消對接”模式的農產品流通以特色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為核心,農戶充分利用信息平臺提供的需求訂單,及時調整農產品品種與種植規模,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最終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選擇進行的生產和銷售模式。同時,以特色農產品流通為突破口,以消費促生產,還將擴大特色農產品生產規模,帶動加工貿易、鄉村金融、鄉村公益、生態旅游等多種產業聯動發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發展鏈條。
參考文獻:
[1]黃國雄.論流通發展方式的轉變[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6.
[2]殷延海.基于“農超對接”模式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創新策略[J].改革與戰略,2012,28(2):95-97.
[3]陳耀庭,蔡賢恩,戴俊玉.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的演進——從農貿市場到生鮮超市[J].中國流通經濟,2013(3):19-23.
[4]馬增俊.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30年回顧及展望[J].中國流通經濟,2015(5):5-10.
[5]王秀杰.批發市場主導的蔬菜流通渠道的變革和創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5):62-67.
[6]上創利,趙德海,仲深.基于產業鏈整合視角的流通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3):175-183.
[7]朱江梅.基于系統性視角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研究[J].經濟研究,2014(6):98-101.
[8]王勝,丁忠兵.農產品電商生態系統——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中國農村觀察,2015(4):39-96.
[9]關冠軍,祝合良.我國商貿流通業品牌建設現狀與特征[J].中國流通經濟,2015(5):11-19.
責任編輯:陳詩靜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of Modern Circulation Channe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LU Qi,HONG Tao and ZHANG Jian-she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At present,there are so many circulation channe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existing in China;and each channel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which can 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circulat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opularize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of“newdocking of farmers and consumers”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less links,information sharing,supply and demand docking,and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onvergence”.We should take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formulate the direct supply from origin at the upstream of circulation industrial chain,formulate the sales pattern of taking order as the driving force and physical shops as the experience at the downstream of circulation industrial chain,and establish the modern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exchange and shar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The formation of this new circulation pattern should be guaranteed by such mechanisms as interests distribution,supervision,purchase,logistic coordination,sales,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attern should be realized by the innovation of the exis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nsaction pattern,supply and demand pattern,logistic distribution pattern,organization pattern,and product brand to really increase farmers’income,guide consumption demand,improve logistic efficiency,build information platform,and lead industrial associated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circulation channel;new-docking of farmers and consumers;direct supply from origin;targeted marketing
F713.1
A
1007-8266(2017)09-0008-08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9.002
盧奇,洪濤,張建設.我國特色農產品現代流通渠道特征及優化[J].中國流通經濟,2017(9):8-15.
2017-07-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消對接型特色農產品流通機制研究”(16BJY126);北京工商大學2017商科特色項目(19005757053);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JD-YB-2017-017017017)
盧奇(1966—),女,江西省撫州市人,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理論與實踐;洪濤(1957—),男,湖北省天門市人,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理論與實踐;張建設(1973—),男,河南省確山縣人,湖南家邊購實業有限公司總裁,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生實踐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