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
北京物資學院應用經濟學學科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物資經濟專業,1990年增設產業經濟學二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獲批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包括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金融學、證券與期貨、數量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法律經濟學、統計學8個二級學科,依托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勞動科學與法律學院、信息學院建設。
現有教師87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7人,具有博士學位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北京市師德先鋒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優秀教師2人,北京市育人標兵1人,北京市教書育人先進個人1人,北京市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13人。此外,還聘請了40多位長期在國內外高校、協會組織、企業、研究機構、政府機關工作,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作為客座教授、兼職教授或碩士生導師。本學科負責人趙嫻教授擔任教育部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高校經濟與貿易類專業群專家委員會委員、中物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信用學科教育聯盟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校貿易經濟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國際經濟貿易學會理事。
應用經濟學學科圍繞流通和物流特色,構筑完善課程體系,完善產學研培養模式,培養具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掌握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和數據處理技術,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專業化水平、職業化素養,能夠從事相關領域應用研究、實踐管理和業務創新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產業經濟學:設流通運行與流通創新、全納產業鏈、產業組織與競爭政策3個研究方向,重點研究城市商業發展、城市農產品流通發展、城市流通空間變革等。
國際貿易學:設當代國際貿易政策與措施、大宗商品國際貿易、國際貿易結算與融資3個研究方向,側重研究國際物流、國際商務相關問題。
金融學:設金融工程與金融風險管理、科技金融研究2個研究方向,側重研究金融活動中的風險管理和贏利問題、供應鏈金融模式問題。
證券與期貨:設證券與公司金融、期貨與風險管理2個研究方向,重點研究證券市場運行與證券定價,實體企業、金融機構投融資及其風險控制,以及期貨、期權和其他衍生工具的應用研究。
數量經濟學:設博弈論與計量經濟分析、空間計量與計算經濟、金融計量3個研究方向,重點對碳排放與碳市場、金融期貨、新興產業與產業升級、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區域協調發展等進行博弈和空間計量分析。

期貨論壇·人才峰會

科技金融協同創新中心簽約儀式
勞動經濟學:設勞動經濟理論與政策、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職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3個研究方向,側重流通領域問題研究。
法律經濟學:設法律經濟學基礎理論、市場流通法律經濟分析、經濟秩序與法律監管3個研究方向,重點是運用法律經濟學的理論方法解決流通領域的經濟問題、法律問題。
統計學:側重物流統計理論、應用數據挖掘技術、科技創新統計,開展物流業統計標準、核算方法、監測與評價。

金融與空間統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
近5年,在《管理世界》《財貿經濟》《國際貿易問題》《中國統計》、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等國內外學術期刊、會議發表論文約800篇。出版著作140多部,其中學術專著43部,形成《中國城市農產品流通發展報告》《流通經濟動態研究》《流通法制論壇》和《期貨與期權基礎教程》等6本期貨專業教材等系列標志性成果;主持并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市局級項目和橫向研究課題。近5年,獲得市局級以上科研獎勵68項;獲批市局級以上科研項目8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34項,項目到賬經費總額約800萬元;橫向項目65項,項目到賬經費總額680萬元。
本學科現有8個實驗室、7個研究所和3個研究中心,即經濟學實驗教學與數據處理中心、模擬商業銀行實務教學實驗中心、金融衍生工具實驗室、國際貿易實務模擬實驗室、社會保障實訓實驗室、速錄技術實驗室、模擬法庭實驗室、司法鑒定實驗室、流通經濟研究所、期貨研究所、金融與空間統計研究所、城市農產品流通研究所、消費經濟研究所、農業與食品物流研究所、物流統計研究所、物流經濟信息研究中心、流通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勞動關系研究中心。
先后承擔商務部、科技部的商品流通法框架草案研究、電子電器廢棄物流通規范、物流服務認證方案研究與應用等重要課題研究,參與商務部“商品流通法框架草案研究”、商務部援疆規劃編制等工作;廣泛推動與京津冀地區、“一帶一路”地區、中原經濟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合作,參與城市和地區商貿流通、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與中科金集團公司共建科技金融協同創新中心,與一德期貨有限公司、深圳龍騰匯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旭陽集團共建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發揮智庫作用。

海峽兩岸法學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