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徐翔
冷鏈集約化模式概覽
文/本刊記者 徐翔

冷鏈物流與其他類型的物流相比,成本高昂一直是其發展過程中急需突破的瓶頸,因此,有志于冷鏈物流的企業,無不把集約化模式作為鍛造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國性國有控股醫藥產業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覆蓋醫藥研發與制造、分銷與零售全產業鏈,根據2013年中國企業聯合會評定的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公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醫藥行業第二。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在醫藥產品和分銷市場均居領先地位的醫藥上市公司,醫藥產品的冷鏈環節是頭等大事,而冷鏈倉庫的配電室可以說就是冷鏈倉庫的心臟,目前上藥集團的各個冷鏈倉庫都屬于分布式狀態,給冷鏈倉庫配電室的集約化管理帶來了巨大的難度。
2017年7月3日,e運維通過“線上監管+線下維護”的手段創新地實現對分布式冷鏈倉庫配電室進行集約化管理,并在上海醫藥集團得到了全面的實施。上海醫藥集團與e運維共建物流集約化管理,具體措施有以下三點:
一、線上集約化監管。e運維線上監管實現了對各個分布式冷鏈倉庫配電室運行狀態、設備狀態、環境狀態等數據的24小時遠程監管,并利用云平臺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存儲,從而實現事故報警、環境評分等功能。當任何一個冷鏈倉庫配電室出現異常情況時,云平臺會第一時間發出告警信息,且告警時間小于10秒,24小時遠程監管中心接到告警信息會立即指派當地的運維團隊進行線下維護。配電室的狀態評分系統也是e運維的最新發明專利,它能有效地對分布式冷鏈倉庫配電室的安全狀態進行評分,此評分有效地將配電隱患扼殺在萌芽中。同時24小時遠程監控中心會對各個冷鏈倉庫配電室的值班機器人所傳輸的電力運行參數、設備狀態、保護動作等信息進行存儲和分析,可全面提供周、月、年數據報表,并依此制定出相應的巡檢計劃、最終對不同配電室做出具體的運維決策。這種模式充分實現了一個云平臺對分布在各地的冷鏈倉庫進行集約化監管,真正做到對冷鏈倉庫配電室事故的“預防、預判”。
二、線下集約化維護。線下維護是應用“互聯網+”的服務模式,通過“技術+經驗”的手段,將“在線監測”、“定期巡檢”、“停電檢修”業務完美結合,使“被動搶修”徹底轉變為“主動運維”。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冷鏈倉庫配電室都會有就地的運維團隊進行24小時線下維護,通過24小時遠程監管中心做出的具體運維決策,精準調配維護人員開展定期帶電巡檢、預防性試驗、設備維修更換等現場作業,就地建立一支應急保障小組隨時待命,第一時間趕赴搶修現場、及時化解各類故障。這種模式充分實現了一個中心對分布在各地的運維人員進行集約化的精準調配。真正做到杜絕冷鏈倉庫配電室事故發生的終極目標。目前物流行業的配電室普遍面臨著分布式難以集約化的問題,如果想加大物流倉儲配電的安全性、加強綜合競爭力,實現物流配電集約化管理就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主題,此次上海醫藥集團與e運維共建的物流配電集約化管理新模式,將開創配電運維在物流配電室的新里程,e運維將一如既往利用集約化管理優勢幫助更多企業,達到配電經濟效益最大化和配電安全保障最大化。
上海醫藥集團相關負責人葛丹向《中國儲運》記者表示,雖然目前這種集約化的方式才剛剛起步,但是這是一種趨勢,也有助于傳統國企的改革升級,是一個具有創新意義的嘗試。
雖然傳說生鮮電商市場有15000億元的規模,但是現實中闖入這個市場企業鮮有盈利,直到盒馬鮮生橫空出世,這個生鮮電商市場最大的攪局者出現了,才使鮮生電商看到盈利的模式。當然很多生鮮電商老板充滿了危機感,以前要和天天果園、本來生活展開競爭已經筋疲力盡,現在還要直面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的盒馬鮮生的挑戰,看來真該牢記自家的模式了。
盒馬創立于2015年3月,首家門店(上海金橋廣場店)開業時間為2016年1月15日,盒馬APP同步建成。截至今年7月17日,盒馬已開出13家門店,其中上海10家,北京2家,寧波1家。
在很多人看來盒馬不是超市,不是便利店,不是餐飲店,也不是菜市場,有人稱之為“四不像”。按照盒馬自己的解釋,盒馬是“超市+餐飲+物流+APP”的復合功能體。對于生鮮電商而言,客戶在線上下訂單后,由線下門店負責配送的做法并不新鮮。此前,廣東農墾的佳鮮農莊、英德供銷社的即送網等,在線上線下融合方面都有過嘗試。被稱為新零售標桿的盒馬鮮生,其最大的不同或者核心競爭力在于配送。
“配送是盒馬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們跟原來的電商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把配送線路做好了,所以效率最好。”盒馬創始人兼CEO侯毅表示,盒馬實行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線下重體驗,線上重交易,圍繞門店3公里范圍,構建起30分鐘送達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目前以北京主要的B2C電商來講,最快的配送速度是3小時,對日常生活來講太長了。所以盒馬鮮生提出了30分鐘配送到家,隨時隨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侯毅說。
談到盒馬與其他生鮮電商的不同之處,侯毅解釋說,盒馬整個業態都基于新零售而生,真正做到線上與線下聯動。盒馬綜合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和先進設備,實現人、貨、場三者之間的最優化匹配,從供應鏈、倉儲到配送,盒馬都有自己的完整物流體系,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
7月17 日,盒馬鮮生宣布其首店上海金橋店實現單店盈利。華泰證券研究報告顯示,盒馬上海金橋店2016年全年營業額約2.5億元。“傳統零售企業(商超類)做到每年每平方米產出的營業額為1.5萬元,這是目前零售企業做的最高水平。但是,盒馬鮮生今年已經實現了5萬元,我們到年底可能是10萬元。”侯毅表示,“盒馬鮮生盈利的核心點,是通過新技術和零售重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侯毅還表示,“盒馬將進入快速的發展期,在未來的半年或一年內,我們會看到盒馬鮮生有很多店開張。盒馬會穩扎穩打,把消費體驗做得更扎實,我們不會盲目擴張,而是把一個一個城市做透。”
盒馬鮮生創始人兼CEO侯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體門店的流量是巨大的,而新零售最大的價值,就是從線下流量轉到線上流量。“盒馬鮮生從第一天便開始堅持的底線,必須通過手機APP建構消費模式。它的最大優點,就是我知道你是誰了。”侯毅表示,因為有了支付寶,支付寶是實名認證,所以知道你是男的還是女的,以及購物習慣。
在侯毅看來,盒馬鮮生是基于阿里巴巴的生態數據,可以根據有關消費者的行為體征,提供更精準的服務,來提升整個零售的效率。據侯毅透露,盒馬用戶的黏性和線上轉化率相當驚人,線上訂單占比超過50%,營業半年以上的成熟店鋪更是可以達到70%,且線上用戶轉化率高達35%。在侯毅的計劃中,未來線上訂單應該是線下實體店的10倍,也就是線上訂單占比達到90%,預計今年底會有幾家門店達到這個目標。
顯然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經濟社會,充分利好這些科學技術,冷鏈集約化的意義會大大彰顯出來。
雖然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讓冷鏈物流的成本不斷降低,效率不斷提高,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這些技術的應用大多是在發達城市的應用。有專家甚至認為,冷鏈中90%的技術都是應用在了終端市場,而在冷鏈的最初端,投入的技術,人力物力成本還遠遠不夠。僅農產品,便因此每年耗費3000億元人民幣。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數字看著驚人,實際上這筆資金也不得不浪費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天倫告訴《中國儲運》記者,冷鏈的發展也必然遵從一條經濟規律,從當下的冷鏈市場發展規律來講,消費者大多集中在幾個發達城市,資源必然會因此產生一個集聚效應。最初一公里之所以沒有被重視,是因為還沒有達到讓企業重視的程度。但是從人們對健康產品的需求不斷加深的趨勢來說,如何提高處理冷鏈最初一公里市場的效率,的確是一門企業必修的功課。

而在冷鏈市場專家李虎看來,冷鏈集約化在某個角度來說,甚至是一個偽命題。“過分的提倡集約化可能會誤導大家,我認為冷鏈市場的發展還是更多在開源上面,而非節流”,李虎說。
李虎的話并非沒有道理,經濟行為學表面,人既然不愿意在某些方面浪費時間和成本是尤其利益的考慮,因此資源沒有在最初一公里產生集聚效率,也是必然的結果。但是在開源的方面,即發現消費者新的需求方面,所做的功課還是太少。
但是近期的東莞荔枝案例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東莞的荔枝自古聞名,深受消費者喜愛。從今年5月開始,荔枝源頭地東莞舉辦了“2017東莞給荔中國”大型系列活動包括了2017年東莞互聯網荔枝節、莞荔宣傳推介主題活動啟動儀式、鮮果冷鏈物流高峰論壇、2017東莞電商競技大賽莞荔專場賽、東莞荔枝休閑采摘等多個專題。數據顯示,僅在5月22日的荔枝節啟動儀式召開兩個多小時內,便預售了20多噸,逾萬箱東莞荔枝。根據東莞市荔枝協會、市網絡文化協會統計,菜蟲網“2017東莞給荔中國”網頁及問道京東東莞館的訪問量達1200萬次,荔枝線上線下銷售總量超過2000噸,其中通過線上銷售的東莞荔枝超過400噸,占銷售總量約20%。
這些措施無不激發了整個荔枝市場的盈利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初一公里階段,借助近年來著力打造的莞荔鮮果田間冷鏈直發模式,東莞荔枝建立起高效保質的產品體系。圍繞主要產區,東莞建設規范的田頭荔枝包裝間,荔枝果農從荔枝接單開始,采摘、精化分揀、包裝、冷鏈物流發貨零縫隙對接,將莞荔在24小時內送到全國各地消費者手中。結合順豐速運、菜蟲網、問道電子商務等電商、物流以及微商平臺,完善上游供應鏈和互聯網分銷平臺。雖然今年產量有所縮減,但更多優質的東莞荔枝來到全國消費者的口中。在今年的“2017東莞給荔中國暨鮮果冷鏈物流高峰論壇”現場會上,電商、物流商爭先簽約優勢荔枝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完善莞荔冷鏈物流,讓新鮮的莞荔走得更快更遠。
今年的荔枝節還延續了荔枝休閑采摘活動,市民、游客來到東莞荔枝園采摘品嘗。據了解,市荔枝協會根據“交通便利、荔枝品質好、管理完善”三個條件,從眾多的荔枝種植基地中精選出12個“莞荔”休閑采摘點,由市農業局會同市荔枝協會等結合休閑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元素,推出了“莞荔”休閑采摘攻略。
以厚街鎮大逕村為例,該村在2014、2015年東莞名優荔枝推介活動以及網上銷售的帶動下,荔枝全年銷售收入從200多萬元增長到1000多萬元。通過網上宣傳推介和銷售,大逕村的荔枝銷售從以厚街鎮以及周邊鎮為主,拓展至全國范圍。
東莞的案例非常值得業內人士思考,正如古人所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面對冷鏈集約化這個命題,我們是否應該跳出這個問題再來思考企業的當下以及未來的發展之路,或許這樣會找到更加有意義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