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皎云/文
中國叉車行業進入新一輪調整期
本刊記者 趙皎云/文
受新環保法實施力度加大,物流業進入自動化、智能化發展階段等因素影響,叉車行業的市場空間、競爭格局均出現新的變化。叉車企業普遍意識到,技術和產品創新已成為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前不久,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簡稱“工業車輛分會”)發布的一張2017年1~5月中國叉車銷量走勢圖(見圖1)在業內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對于叉車行業時隔數年再次出現的高增長,究竟由哪些原因引發,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如何,業界眾說紛紜。
根據工業車輛分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6月30日,機動工業車輛上半年總銷售量為242907臺,相比去年同期的180971臺,增長34.22%;國內市場銷售184279臺,相比去年同期的131268臺,增長40.38%;出口58628臺,相比去年同期的49703臺,增長17.96%。
此次國內叉車市場出現明顯增長究竟是何原因?相比以往有哪些變化?能夠持續多久?行業未來趨勢如何?……成為眾多企業普遍關心的話題。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秘書長張潔女士指出,與去年同期相比,此次倉儲叉車,尤其是電動步行式倉儲車(以下稱“Ⅲ類車”)的增長最為明顯,增幅超過50%,其次是電動平衡重叉車和內燃平衡重叉車,漲幅分別為32.96%和28.78%。國內市場增勢更為強勁,Ⅲ類車增幅高達78.91%,電動平衡重叉車和內燃平衡重叉車的增幅均超過34%。(見表)

環保新政的出臺,一方面對叉車企業的產品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得電動叉車的需求有進一步放大的趨勢。
從車型來看,倉儲叉車,尤其是Ⅲ類車大幅增長的原因主要是:(1)中國的倉儲叉車起步晚,發展慢,基數小。2001年時,倉儲車的比例大約只有8%~9%左右,隨著近年來制造和流通領域需求的增加,加上電商對倉儲車需求越來越大,倉儲叉車持續旺銷;(2)物流效率提高、倉儲管理智能化、人工成本增加、服務水平提升,這些對現代物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一些手動搬運車正在被Ⅲ類車取代。
電動平衡重叉車和內燃平衡重叉車均出現大幅增長的情況是近兩年少有的。據張潔分析,平衡重叉車主要用于單元貨物的裝卸、堆垛以及短距離搬運,廣泛應用于生產制造、倉儲物流領域,因此其需求情況通常與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從2016年下半年起,國內經濟形勢企穩,而不少制造企業前兩年由于開工不足基本沒有購置新車或者更新設備,市場信心的恢復和對未來預期的一致看好,便出現了近期叉車需求集中出現的情況,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2017年第一季度。
盡管第二季度叉車銷售增速有所回落,但良好的開局已經奠定了2017年叉車銷量兩位數增長的基礎。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叉車行業將重回“黃金時期”?對此,張潔強調應該客觀、理性看待。首先,叉車作為一種生產設備,汰舊換新本身就有一定的周期性;其次,受到新環保法實施力度加大,物流業進入自動化、智能化發展階段等因素影響,叉車行業的市場空間、競爭格局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即內燃叉車的市場格局逐漸趨于穩定,電動叉車市場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規定,自2017年7月1日起,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信息公開的工作開始強制執行,禁止大氣污染物排放超過標準的叉車的生產、進口或者銷售。北京是排放標準升級的先行地區,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北京地區銷售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必須達到北京地區第四階段排放標準。2017年北京市長工作報告中指出,北京將劃定禁止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使用區域,包括城六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通州區,劃定區域實施低排放區域管控。除北京外,長三角區域、珠三角區域等建設都將實行嚴格的排放標準要求。
張潔指出,環保新政的出臺,一方面對叉車企業的產品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得電動叉車的需求有進一步放大的趨勢。
據悉,以安徽合力、杭叉集團為代表的國內叉車龍頭企業已率先開始內燃叉車升級換代行動。2016年,安徽合力加快推進中高端產品研發,包括K系列、H系列、G系列等,重點提升發動機的廢氣排放、煙度、噪聲等環保指標,以及操作舒適性、動力性、使用壽命等用戶體驗,滿足醫藥、煙草等中高端市場需求。同年11月,杭叉集團也正式推出了采用低油耗、低排放、低噪聲、高效率的環保型發動機的X系列內燃叉車。
與此同時,國內叉車企業在電動叉車領域的投入熱情高漲。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電動叉車(包括電動平衡重乘駕式叉車和各類電動倉儲叉車)增長趨勢明顯,市場份額明顯加大。目前,幾乎所有國內主流的叉車企業都推出了電動叉車產品,同時根據市場需求,也開始涉足鋰電池叉車、AGV等新產品領域。

圖:2017年1~5月中國叉車銷量走勢圖

表:2017年1~6月國內機動工業車輛銷售情況
鋰離子電池作為一種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倍率性能好、對環境友好無污染的新型綠色動力,具有免維護、高安全及適應高低溫工作環境等優勢,在叉車行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比亞迪、安徽合力、杭叉集團、柳工等都推出了鋰電池叉車。
AGV方面,不僅有林德、永恒力、豐田等國外叉車巨頭,安徽合力、杭叉集團、諾力機械、寧波如意等國內主流叉車企業也紛紛入場。2016年4月28日,杭叉集團與全球領先的運動控制系統和配件供應商Kollmorgen(科爾摩根)在杭叉臨安工業園簽訂了AGV技術的戰略合作協議,加速了杭叉AGV產品新技術的融入與發展。同年11月22日,安徽合力與Kollmorgen(科爾摩根)舉辦戰略聯盟合作簽約儀式,在AGV等領域形成戰略合作??茽柲Ω鶎⑾虬不蘸狭μ峁┩暾挠布蛙浖鉀Q方案,為其現有的車輛設計添加自動指導,并且在新設計中結合先進的自動化功能。此外,諾力、寧波如意、海邁克、山東臨工、意歐斯、三一、柳工、卓一等也推出了各自的AGV產品。
自2017年開始,工業車輛分會在行業統計中新增了鋰電池叉車和AGV叉車類別。今年上半年,共銷售鋰電池叉車3236臺,其中國內市場銷售電動平衡重叉車1681臺,電動乘駕式倉儲叉車42臺,電動步行式倉儲叉車1513臺;出口鋰電池叉車1190臺,全部為電動步行式倉儲叉車。上半年鋰電池電動牽引車共銷售51臺,全部在中國市場銷售。上半年AGV總銷售量為13臺,全部為電動步行式倉儲叉車。
目前,叉車企業已經普遍意識到技術和產品創新對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性。以倉儲車為例,一些企業通過把產品的某些功能(如獨特的電驅動技術、輕量化設計、電池壽命、三電配合、舒適性等)做出特點,取得不錯的市場表現。典型代表有力達、中力、諾力、寧波如意等。
對于產品的技術創新,張潔表示,冷鏈物流等一些成長較快的特殊應用領域的市場需求也值得叉車企業關注。比如在低溫環境下,電動叉車的電瓶、電器元件、液壓系統、機械系統等性能的配置和設計均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需要企業改進技術以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技術創新,一些大企業還進一步擴大創新的范圍,將目光轉向管理和服務,尋求差異化發展。這一趨勢在前不久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工業車輛創新獎”(CITIA)(零部件、管理和服務類)評審會上得到印證。
2017年6月30日~7月1日,由中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工業車輛創新獎”(CITIA)(零部件、管理和服務類)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共有17家企業的27個項目參加本次創新獎評選。據悉,零部件創新獎將授予在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新領域開發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并取得市場廣泛認可的工業車輛配套產品;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獎將授予在企業管理、銷售、服務等方面采取新方法、新模式,對行業發展、企業進步和對客戶服務能力改善等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的項目。經專家組打分及討論,最終確定“零部件類”10項、“管理和服務類”3項入圍。這些創新項目主要涉及電動叉車的三電技術、車隊管理、企業信息化管理與服務模式等方面,與現階段的市場熱點結合十分緊密。
此外,后市場服務模式探索、工廠智能化升級、精益生產等也正在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關注點。
今年2月,《中國制造2025》“1+X”規劃體系全部發布,其中,“1”是指《中國制造2025》,“X”是指11個配套實施指南。這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全面進入實施階段。
目前,中國制造業企穩回升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根據2017年6月30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顯示,2017年上半年制造業PMI均值為51.5%,高于去年同期1.7個百分點,說明制造業擴張步伐有所加快,總體延續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同時,為應對人工成本上漲的壓力,企業對自動化物流設備的需求明顯增加。在此背景下,自動化、智能化產品以及一些細分市場成為叉車行業的投資熱點。
結合上述市場變化趨勢,張潔認為中國叉車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她對相關企業提出了以下建議:
(1)龍頭企業市場基礎好,應在整體發展方向和產品技術路線上有清晰明確目標和定位。
(2)中小企業沒有必要去做大而全,而應在某一個方面做“精”,在現有產品的可靠性和技術升級方面下功夫,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業化產品提供商。
(3)推出自動化、智能化產品(如無人駕駛叉車、AGV)的同時,企業應具備與之匹配的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能力。
(4)后市場服務也是值得國內企業考慮的一個發力點,對于銷售量大的企業來說,如何做好售前咨詢、售后服務網絡建設、專業化團隊等都是現階段值得企業思考的課題。與之相關的還有人才培養、軟件開發、管理模式創新等。
可以想象,未來中國叉車行業格局很可能走向一種多層次發展的狀態,企業為用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將更加多元化、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