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 祿,謝成龍,童艷紅
(1.2.3.梧州學院 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保護、重組與再生
——廣西小城鎮公園規劃設計中鄉土景觀元素的表達
贠 祿1,謝成龍2,童艷紅3
(1.2.3.梧州學院 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文章通過對廣西小城鎮公園建設中出現的脫離小城鎮現實、鄉土景觀特色漸近消失、生態效益低下、異質文化結合不當等問題進行分析,指出鄉土景觀元素在廣西小城鎮公園規劃建設中可以起到節約資源成本、提高生態效益、延續地域文脈、記載鄉土經驗的作用。將鄉土景觀元素歸納為實體性鄉土景觀元素和非物質形態鄉土景觀元素,并分別論述各類鄉土景觀元素在廣西小城鎮公園中的運用手法。
小城鎮;公園;設計;鄉土景觀元素;應用
新型城鎮化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1]。“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觀,保護城鎮生態環境。“記得住鄉愁”就是要傳承鄉土文化,延續城鎮文脈,保護和尊重鄉土景觀。鄉土景觀取于自然,樸實無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通過鄉土景觀設計使得地域文化重生,再度與生活相融合,讓人感受到小城鎮鄉土文化的精髓。小城鎮處于“城之尾、鄉之首”,是城市與鄉村的橋梁紐帶,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都會有經過無數的優勝劣汰而積淀下來的小城鎮文脈。公園成為傳承城鎮文脈的重要載體,鄉土景觀無疑是最好的表達手段。如何用鄉土景觀元素體現小城鎮的可識別性,讓人記得住鄉愁,塑造具有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風情的小城鎮公園景觀,是當前亟待破解的難題。
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由廣西人民政府主辦,自2011年開始,每年一屆,由廣西14個地級城市輪流舉辦,每屆一個城市一座公園,展示廣西特色園林園藝成果,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改善地級市園林生態建設水平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小城鎮園林綠化的發展。目前,廣西現有7個縣級市、56個縣、12個民族自治縣、3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的縣,越來越多的小城鎮公園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如火如荼的公園建設也帶來了諸多問題。第一,脫離廣西小城鎮現實。機械模仿或參照大城市公園建設,貪大求全,千城一面,設計風格趨向“城市化”,盲目追求所謂的“世界一流”。第二,鄉土景觀特色漸近消失。在強烈的城鎮化建設洪流沖擊下,延續了幾千年的廣西鄉土景觀已變得支離破碎,得天獨厚的小城鎮自然環境正在被銹蝕。第三,生態效益低下。興建了大量的草坪和修剪整形植物,山水相依的自然地形骨架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浩大的廣場噴泉,趣味十足的野生植物群落已消失殆盡。第四,異質文化結合不當。表現不同文化特色的小城鎮公園景觀生硬拼湊在一起,顯得不土不洋。感嘆之余,我們發現,營建一時輝煌的“摩登”公園,不如從日常的鄉土景觀元素入手,發現其純樸的美和流露出的情感,為廣西小城鎮公園規劃提供設計思路,是一件很有現實意義的事情[2]。
2.1鄉土景觀元素的內涵
“鄉土”一詞,在《辭海》中有雙重含義,第一層含義“家鄉或故土”,第二層含義“地方”,顯然“鄉土”是一個區域的概念,是一個界線模糊的概念[3]。
“鄉土景觀”可以這樣理解,第一是當地人的景觀,第二是為了滿足當地人生存和生活而營建的景觀,第三是完全適應了當地自然環境和土壤的景觀,三者缺一不可[4]。鄉土景觀具有自然、人文、社會三個層面,是自然觀和人工景觀的綜合體。
“當代鄉土景觀”亦稱“新鄉土景觀”。就是適當地綜合地方傳統文化與當今世界先進技術進行設計,嘗試使全部的傳統都能夠在逐漸被遺棄的過程中得以校正并賦予嶄新內涵的景觀,是以“當今”的時間維度來審視“已往”的影響力。
“鄉土景觀元素”取自本土,源于生產和生活,用于景觀設計表現的所有素材。既包含自然遺留或人工營建的實體性景觀元素,如石材、木材、陶土、植物、民居等;又包含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非物質形態元素,如傳統風俗、民間傳說、歷史典故、宗教信仰等。
2.2鄉土景觀研究文獻
關于鄉土景觀的研究,國外始于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國內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研究隊伍日益壯大,研究人員基于民族學、建筑學、地理學、考古學等4個學科視角下,側重于傳統聚落的研究[4]。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創建了北京土人景觀設計研究院,并帶領團隊開始了鄉土景觀研究,提出鄉土景觀是指當地人為了生活而采取的對自然過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及格局的適應方式,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大地上的投影[4],將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融入到景觀設計中,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中山岐江公園、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四川都江堰廣場、秦皇島湯河公園等,堪稱鄉土景觀設計的典范。同濟大學劉濱誼教授在國內較早提出了鄉村景觀園林的概念、研究內容與方法,目的在于建立鄉村景觀園林的觀念意識,挖掘保護傳統鄉村景觀園林環境,創造現代中國鄉村景觀園林[5],主要代表著作《當代景觀規劃設計》;獨立完成了“芝加哥中國城公園”的規劃方案,運用中國的太極觀念,將東方園林文化與西方園林文化融為一體[6],是目前在美國最大的中國式園林。南京林業大學王浩教授對鄉土景觀元素的應用和鄉土景觀的整合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鄉土景觀元素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表征,是人們在生活中創造的產物,巧妙地對鄉土景觀元素進行處理和利用極易引起人們的共鳴[7]。臺灣建筑師謝英俊提出了“永續建筑和協力造屋”的理念,主張尊重場地、順應自然,在設計中充分運用鄉土材料和節能環保材料,讓當地居住人參與鄉土景觀的營造過程,最大可能地節約建筑成本。
2.3鄉土景觀元素的類型
鄉土景觀元素蘊藏著原生樸素的生態設計思想,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親和性、觀賞性、實用性等特征。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根據性質和屬性的不同,可歸納為實體性鄉土景觀元素和非物質形態鄉土景觀元素兩大類[3]。
2.3.1實體性鄉土景觀元素
根據表現形態和形成原因不同,有自然和人工兩種類型的鄉土景觀元素。
自然鄉土景觀元素是帶有純真樸實的鄉土情結,不需要人為二次藝術加工就可直接應用到景觀上的素材,是營建鄉土景觀的核心元素,如氣候、地貌、水體、植物、材料、色彩等[8]。
人工鄉土景觀元素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與周圍環境緊密協調,帶有濃郁的本土文化和當地特色。與自然鄉土景觀元素不同的是,它更注重于場景氛圍的營造,增添視覺的感知。主要包括鄉土裝飾小品如紡車、石碾、水車、剪紙、彩繪泥塑、手工編織品等,鄉土建(構)筑物如民居、茶樓、水井、廊橋等,鄉土聚落如城市、鄉鎮、古村落等。
2.3.2非物質形態鄉土景觀元素
非物質形態鄉土景觀元素指鄉土孕育的地方精神、地方情懷等可感知元素,通過生產和生活場景所表達出來的鄉土意境,是一種意識形態元素。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們對鄉土景觀形成的親身體會與感受,帶有極強的時效性。普通、瑣碎、難于挖掘而容易被人忽視,但卻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精神感染力。如具有廣西地域特色的傳統習俗、民間傳說、風水觀念、民族圖騰、歷史典故、革命事跡等。
3.1節約資源成本、體現經濟價值[9]
鄉土景觀是一種成本廉價型景觀。首先,鄉土景觀對當地的氣候條件適應能力強,比如鄉土植物表現為造價低、生命力旺盛、管理粗放、后期維護費用少,再如鄉土建材產自當地、成本低、適宜環境、耐久性好。其次,農田景觀的營建,即弘揚了廣西傳統的農耕文化,又產生經濟效益,在能源危機日益凸顯的今天,倡導運用鄉土景觀元素來緩解環境資源短缺,提升環境資源利用率,這符合節約型園林小城鎮發展的思路。
3.2提高生態效益、維護生態平衡
鄉土景觀是在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產生的二次自然景觀。排斥盲目借用異地景觀,提倡對原生態的自然景觀進行保留和延續,遵循物種多樣性的生態學原理,減少對資源的剝奪,創建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景觀環境。如運用鄉土植物群落來展現廣西小城鎮景觀特色,創造穩定、持久、和諧的公園景觀。硬質景觀中鄉土透水性材料和軟質景觀中鄉土植被的應用,都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符合海綿城市的建設思路。
3.3延續地域文脈、彰顯鄉土特色
地域文脈是當地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并不斷積累沉淀、融合重組、創新升華的全部成果,有物質方面,也有精神方面,它記錄了當地人的生活。由于構成復雜、很脆弱、易流失,要靠人為梳理才得以傳承,用鄉土景觀元素來延續地域文脈,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各具特色小城鎮,小城鎮又滋生了富有地域個性的鄉土文化。公園是展示小城鎮文化的窗口,將公園融入地域整體范圍,將鄉土文化滲透到景觀中,讓人更深層地了解地方習俗、風土人情、傳統建筑特色等地域文化。
3.4記載鄉土經驗、增強場地歸屬感
鄉土經驗散落在民間,最容易隨著歲月的變遷而漸漸消逝和蛻化,期待著人們去挖掘,它自始至終就沒有歷史記載。用鄉土景觀元素把那些易于變化的素材記載下來,作為小城鎮的歷史經驗來保存和延續。任何與鄉土景觀有關的研究都會成為鄉土經驗的見證和載體。如廣西群居聚落侗寨選址與布局的鄉土經驗、“水口園林”的風水理念等,都有待挖掘,在廣西小城鎮公園建設上值得借鑒。
4.1自然鄉土景觀元素的應用
在小城鎮公園中,常用到的鄉土自然景觀元素有植物、材料、地貌等。
4.1.1植物的運用
鄉土植物經過了自然選擇和演化,在當地已形成了穩定的植物群落。具有適應性強、易成活、成本低等特點。在園林四要素中,植物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見證了廣西小城鎮的歷史變遷,體現了濃重的廣西文化特色,展示了地域風情,已經逐漸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植物文化,如崇左地區有“中國木棉之鄉”的美譽,貴港享有“荷城”之稱;桂林因桂樹成林而得名等等。具體應用方法有以下3種。
第一,保留。對小城鎮公園植物的品種和位置核實填補,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或樹種,即便不能原地保留也要做到就近移植。現狀植物幾乎都是鄉土樹種,抗逆性強,景觀成型迅速。常用的處理方法有:枯樹利用藤本植物來復綠;集中成片的用做風景林,合理開發并利用冠下空間,創造自然群落景觀;離散分布的做孤植樹,增設樹池或座椅,將它們營建成公園內的標志樹或紀念樹,便于廣西小城鎮居民在傳統節日進行祭祀、拒邪、祈福等活動。
第二,重新造景。選擇鄉土樹種,結合民風民俗習慣,基于民族植物學,對傳統的藥用和食用植物、民族信仰植物以及日常生產生活利用植物,進行挖掘與梳理,通過孤植、對植、叢植、林植等藝術造景手法,重新營建具有鄉土文化內涵的復層植物群落景觀。如與壯族“吃烏飯”習俗相關的植物有楓香、紅蘭草、黃飯花、黃羌、梔子等;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植物有艾、菖蒲、箬竹等;與“拜果樹”習俗相關的植物有荔枝、香蕉、菠蘿、龍眼等,如果再與干欄式建筑協調在一起,可體現濃濃的廣西小城鎮鄉土氣息。
第三,突出季相變化。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雨水豐沛、夏長冬短、落葉植物種類偏少,使得地域景觀在多樣性方面不夠豐富。在公園中,選用落葉植物和變色葉植物,彌補氣候條件造成季節變化不明顯,通過春的復蘇、夏的生機、秋的收獲、冬的蕭條,打破四季如一的模式,展現自然周而復始的變化,給人以時令的季節啟示。如雞蛋花落葉后,枝二叉;落羽杉落葉后,塔型樹冠;還有栓皮櫟、麻櫟、白櫟、亮葉水青岡、木棉、楓香、山烏柏、銀杏等鄉土時令性植物,都能較好地體現出季相變化。
4.1.2材料的運用
材料是表達景觀設計思想的載體,是最基本、最原生的物質要素。蘊含著地方精神,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烙印,最能體現廣西小城鎮本土的景觀特色,具有適應能力強、生態環保、取材廣泛等優勢。材料的選擇與組合搭配直接決定了鄉土景觀的整體風格。常見的材料有竹木、磚石、陶土、金屬、草藤等,用于公園建筑小品和道路廣場等。
第一,延續傳統文化。地方材料,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源于本土,鄉土味濃,如柳州有“中華石都,奇石之城”之稱,石材豐富,它的肌理、味道、質感、色澤是設計師創作的靈感來源。如帶有滄桑感和年代感的天然石材,能夠流露出久遠而質樸的鄉土文化;帶有歸屬感和安全感的木材,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帶有地方感和古樸感的陶土,能夠傳達出人類對自然的渴望,如北流市的陶瓷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有“中國陶瓷名城”之稱。廣西的穿斗式木結構干欄建筑、三雕兩塑(磚雕、木雕、石雕、灰塑、陶塑)、毛石外墻、青石板鋪地等,都較好地運用了地方材料來再現傳統文化。
第二,營造新鄉土景觀。鄉土景觀不排斥新材料的應用,把“當代的技術和鄉土的智慧”結合起來,杜絕機械地模仿或單純地硬套。在材料的色彩、質感、光澤、紋理等表達方面要有所創新。把地方材料與新材料有機結合,彌補它們之間的不足,在鄉土與外來、傳承與發展、統一與變化、傳統與現代等方面互相融合,借助新技術、新工藝等手段,對傳統景觀形式加以抽象和提煉,創造新鄉土景觀。
4.1.3地貌的運用
第一,保留。遵循自然地形的形成規律,保護小城鎮公園內原有山水地形骨架,防止人為的破壞。把自然界中最原始的面貌呈現給人們,打造一個具有親和力的場所,增強人們的領域歸屬感與環境認同感。如廣西的地形特點是山區面積大、喀斯特地形廣、河流眾多、平原面積小呈零星分布、海岸線曲折等,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可以說保留原有的地形,對于降低工程成本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修復改造。尊重廣西小城鎮公園現有的地形條件,在合理利用原地形的基礎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形就勢”。綜合考慮公園地形的高低虛實、空間形態、總體布局等要素來進行修復改造。盡量減少土方的外運量,就低挖湖、高處堆山,保持“填挖平衡”。
4.2人工鄉土景觀元素的應用
鄉土人工景觀元素伴隨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而產生。在長期的演化和發展過程中,凝聚了世代鄉民的勞動經驗,承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是廣西小城鎮時代變遷的見證,如江南“紫禁城”——賀州客家圍屋,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藝術結晶。根據所表現的主題不同,通過引用、改變、再現等方式進行創作,形成具有濃烈鄉土文化的人工構筑物或裝飾藝術品。
4.2.1直接引用
把人們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涉及的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具器、設施等,直接用于小城鎮公園中[10],喚醒人們對以往鄉土生活方式的記憶。如具有廣西民間特色的水車、鐮刀、犁耙、窖鋤等農耕工具;粑粑槽、簸箕、米篩、石磨、石舂、風車等生活用具;銅鼓、天琴、長鼓、啵咧、馬骨胡、獨弦琴、蜂鼓、牛腿琴、七弦琴等民族樂器;背簍、籮筐、皮簍、油簍等背負挑運工具;舢板船、魚網、夾子、火銃等漁獵工具等,這些資源的挖掘對于廣西小城鎮來說,素材眾多,投入少,回報率高。
4.2.2改造利用
小城鎮公園場地中,一些具有代表地方特征的建(構)筑物,雖然年久失修,但不要輕易全部拆除,而是保留建筑主體。通過鄉土材料,運用傳統工藝進行改造修復,形成新的服務設施景點。如富有廣西地方民族色彩的戲臺、舂米房、社亭、古寨門等。
4.2.3借鑒重構
對生產、生活過程中鄉土景觀元素進行挖掘整理,利用抽象、變異、轉化、整合、創新等手法,從中提煉出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以園林建筑或裝飾小品的形式表現出來,鄉土景觀的傳承正是依賴于對文化符號的運用[11]。如廣西壯錦圖案的回字紋裝飾樓梯欄桿或欄板,以銅鼓圖案為題材的各類雕塑及裝飾小品、地面鋪裝等。
4.3非物質形態鄉土景觀元素的應用
非物質形態鄉土景觀元素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元素。廣西聚居著12個少數民族,各民族之間經過長期的融合、吸收、消化、沉淀,形成了獨具廣西特色的農耕文化(世界梯田之冠——桂北龍勝梯田)、建筑文化(中華民族建筑的瑰寶——干欄民居、鼓樓、風雨橋)、服飾文化(廣西代表性標志——壯錦、刺繡、壯帽、繡球等民族元素)、節日文化(廣西是歌海——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等)、銅鼓文化(廣西古代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物——銅鼓)、花山壁畫文化(世界古代巖畫史上罕見之精品——寧明花山崖壁畫)等,廣西鄉土的沃壤孕育了八桂文化(見圖1-6)。設計時要尊重這些地方文化,挖掘非物質形態鄉土景觀元素,塑造具有廣西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鎮公園景觀。

4.3.1生產、生活場景的再展
將原汁原味的鄉土生產和生活場景通過保護與還原、秉承與延續、體現與借鑒等方式,結合地域文化,以小城鎮公園景觀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出來。就生產而言,如刀耕火種、鐵犁牛耕、桑基魚塘、收集采摘、插秧收割等農耕場景[12];就生活而言,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如手工紡織、飲食制作等生活場景。常用表現手法有直接點題、場景放大延深、場景整體有序串聯等,可結合浮雕、建筑外墻面裝飾、宣傳欄等多種形式表現。
4.3.2鄉土民風民俗的延續
鄉土民風民俗指當地的習俗與傳統文化,包含傳統民俗、民間故事、風水觀念、民間傳說、英雄人物、節日文化、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等方面。常用情景敘述、元素提煉、隱喻象征等形式,通過雕塑、園林小品、廣場及鋪裝等實體來展現。如劉三姐傳歌、螞拐節、三月三歌圩節、盤古神話、百花仙子、趕圩人等傳統習俗。對于少數民族眾多的廣西,充分挖掘民族風情習俗顯得尤為重要。
4.3.3鄉土民族文化的體驗
借助鄉土活動,讓人們認識鄉土器具,聆聽鄉土故事,品味鄉土生活。在參與活動中得到情感上的升華,感悟鄉土的真實存在,體會鄉土文化意境,加深人們對鄉土景觀的理解[9]。如在廣西小城鎮公園中,設采摘、耕作、鄉土飲食制作、手工藝等特色園區,設“拋繡球”“碰蛋”“打陀螺”“搶花炮”“賽龍舟”等娛樂活動區。
“鄉土景觀”在我國的正式研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它卻因源于本土、貼近百姓生活、接地氣而倍受人們的關注。“鄉土景觀”設計絕非等同于大樹進城、修建仿古亭等那么簡單,要在“鄉土景觀元素”的挖掘、提煉、應用等方面多做研究,要將小城鎮的文化內涵融于公園景觀作品之中,彰顯地域特色。小城鎮公園建設任重道遠,無論是公園的新建還是改建,還要堅持走“鄉土景觀”的設計思路。當然,如何具體應用還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課題,有待大家共同探索。
[1]陳二厚,董峻,王宇,等.為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生態文明建設紀實[J].國土綠化,2015(3):5-8.[2]孫興旺,王浩,李嫻.鄉土與園林——鄉土景觀元素在園林中的運用[J],中國園林,2008(8):37-40.
[3]李彩紅.郊野公園中的鄉土景觀營造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4.
[4]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華中建筑,2005(4):123-126.
[5]劉濱誼,陳威.中國鄉村景觀園林初探[J].城市規劃匯刊,2000(6):66-68.
[6]劉濱誼.美國芝加哥中國城公園設計[J].新建筑,1993(3):17-20.
[7]王浩,孫新旺.鄉土景觀元素在塑造地域性景觀中的應用——以平邑浚河濱水風光帶規劃為例[R].國際風景園林交流大會,2007(10):81.
[8]張春梅.鄉土景觀元素在江南歷史街區中的保護與再生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3.
[9]楊博.鄉土景觀元素在城市公園中的運用研究——以武漢市旺山公園概念設計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10]孫新旺.生態、節約與傳承——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的鄉土景觀元素[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105-109.
[11]李鵬波,雷大朋,張立杰,等.鄉土景觀構成要素研究[J].生態經濟,2016(7):224-227.
[12]洪爭毅.鄉土景觀元素在現代城市公園的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責任編輯:覃華巧)
Protection, Recombination and Regeneration——Expression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in Small Town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in Guangxi
Yun Lu1, Xie Chenglong2, Tong Yanhong3
(1.2.3.School of Jewellery, Arts and Design,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By analyzing the issues of nonconformity with the reality of small towns,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ow ecological benefit, improper combination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 etc., which ari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 parks in Guangxi,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at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in small town parks in Guangxi can play the functions of saving cost of resources, improving ecological benefits, extend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recording vernacular experience. Meanwhile,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ubstantive elements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In addition, it analyzes how to apply all kinds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in the small town parks in Guangxi.
Small town; park; Design;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Application
2017-04-20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Y2015LX469);梧州學院重點科研項目(2013KYQD013)
TU986
A
1673-8535(2017)03-0040-07
贠祿(1973-),男,內蒙古赤峰人,梧州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
謝成龍(1995-),安徽六安人,梧州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童艷紅(1994-),安徽合肥人,梧州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