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宏明 李承宇
布拉格魔鬼教堂
文·圖/李宏明 李承宇


舊城廣場上的天文鐘

一分鐘之屋
捷克的首都布拉格,被哥德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寶石”。鳥瞰布拉格老城區,會看到數不清的尖塔或圓頂塔式的古老建筑,風格各異,有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藝復興式的風格。高高低低的塔尖,連成一片塔林,所以這里又被稱為“百塔之城”。在陽光照耀下,“百塔”顯得錯落有致、金碧輝煌,“金色布拉格”名不虛傳。
舊城廣場是布拉格的老城區,也是布拉格的核心所在。舊城廣場的四周能看到許多著名的建筑,不但有巴洛克風格的圣尼古拉斯教堂、新文藝復興風格的“石圣母之屋”、新藝術建筑風格的商務部大樓、擁有全城最美的文藝復興式拱門裝飾的“兩只金熊之屋”,還有晚期哥特式建筑“一分鐘之屋”。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其中十分有特色的魔鬼教堂。

鳥瞰舊城廣場
魔鬼教堂又叫提恩教堂,這座教堂是布拉格最醒目的地標建筑。“提恩”原本是海關的意思,教堂全名為“海關前面的圣母瑪麗亞教堂”,因為它的里側曾經是海關,教堂也因此得名。這座教堂外表顏色灰暗,略顯陰森;頂層豎著兩個高高的尖塔,就像兩個燃燒的火把,酷似童話世界的魔鬼城堡,所以人們一般稱呼這里為魔鬼教堂,這個名字使其更具神秘感和詭異感。
魔鬼教堂建于1135年,原本為羅馬式建筑風格;1365年,主持修建過布拉格查理大橋和圣維特大教堂的彼得·帕勒將這座教堂改為哥特式雙塔建筑。提恩教堂的雙塔被譽為布拉格這座“千塔之城”中最美的高塔。雙塔的每個塔頂有4個尖頂,更是構成了“塔中有塔”的奇妙設計。高塔之間的三角形屋頂上,有一尊純金的圣母瑪利亞像,在陽光照耀下熠熠閃光,十分耀眼。
如果說哥特式建筑體現的是一種仿如直達天頂的雄偉氣息,那么這座屬于后期哥特風格的魔鬼教堂那似火焰般熊熊向上燃燒的建筑式樣,便是將這種感覺體現到了極致;如果說“建筑是流淌的音樂”,那布拉格的建筑就是一首交響曲,行走在布拉格城中任何一條街道,幾乎不會看見重復的建筑。自中世紀以來,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義、新藝術運動風格、立體派和超現代主義等,歷史上各個不同時期的作品幾乎都被完整地保留著,它們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互相尊重地沉淀,使布拉格無愧于“歐洲最美麗城市”的美譽。


童話般的魔鬼城堡
一提到布拉格,我就會想到魔鬼教堂。這座教堂有兩個灰黑色的尖頂塔,塔尖頂端還裝飾著純金的圓柱,像虔誠禱告時置放的燭臺。每個尖頂的周圍還有八個灰黑色的小尖頂,看起來像燃燒的火把,更像童話世界里女巫的帽子,好像隨時會有一大堆蝙蝠從里面飛出來。尖頂上的小窗戶像是魔鬼的眼睛,一直在盯著你,感覺有點嚇人。白天在明媚的陽光下,它顯得深沉莊嚴;夜晚在燈光的裝飾中,它又變得神秘夢幻。

三角形屋頂上的圣母瑪利亞像
兩座尖塔并不相同
仔細觀察這兩座塔,會發現它們其實并不完全相同。據說左側比較苗條的尖塔代表夏娃,右側略高大雄壯的尖塔代表亞當。兩座高塔中間的三角形屋頂上,有一尊純金的圣母瑪利亞雕像,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閃光。三角形屋頂上還有一個十字架和一些“玉米棒”似的小尖塔,這些“玉米棒”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一種特點。

兩座尖塔其實并不完全相同
外表黑暗,內部光明
聽爸爸說,教堂內部的穹頂本來是哥特式的,1679年教堂的穹頂被大火燒毀,就以早期巴洛克風格重建了。教堂內部天頂畫為新巴洛克式風格,周邊的雕塑藝術有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的。雖然這座教堂被稱作魔鬼教堂,外觀看起來也有些詭異,但是教堂里面卻顯得明亮而奢華,玻璃窗大多是白色的,很高、很大,靠近屋頂的墻上還開有很多透光小窗。禮拜堂到處都有繁復的雕刻裝飾,大多是黑色的大理石雕刻和金色的柱子、雕像相組合。祭壇的裝飾是巴洛克風格。每個大柱子前面都有豪華的神龕。教堂四周有許多著名的雕塑與繪畫。教堂里還保存著布拉格最古老的管風琴,它是17世紀歐洲管風琴的杰出代表。
其他雙塔式哥特教堂
這樣雙塔式的哥特式教堂其實挺多的,我見過的教堂里就有很多,比如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沙特爾大教堂、圣特提恩修道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奧地利的史蒂芬大教堂等。這些建筑風格各異,卻都有各自獨特的美。
除了魔鬼教堂,在舊城廣場,我還超喜歡精美絕倫、整點報時的天文鐘,忘不了在廣場上的行為藝術藝人,更懷念可以在廣場上盡情玩大型泡泡圈游戲的時光。我真想賴在布拉格,在童話般的建筑和氛圍里,不想長大。

圣特提恩修道院

科隆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