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龍山縣文廣新局供稿
龍山縣土家族竹雕藝術
◆湖南省龍山縣文廣新局供稿
龍山縣地處湘鄂渝三省交界邊區,是湘西州西北的門戶,境內竹源豐富,竹質優厚,使用竹制品歷史悠久,“竹之使用,遠在上古,操作之具、起居之器、爭戰之備,每取于竹”。《吳越春秋》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函肉”描述了原始社會人們用竹制獵具追捕獵物的場景。我國竹制,經由漢至唐宗時期積累,到明朝時期已形成了厚積薄發之勢。竹雕得與玉雕、石雕、木雕等工藝藝術互影交光、并駕齊驅,形成了專門藝術流派,從而使明清兩代成為我國古代竹制藝術的鼎盛時期。
土家族竹雕是傳統竹雕的一個分支,屬于土家族藝工藝,起源于其中的雕書籃、筆筒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之中。龍山縣盛產楠竹,過去民間土家族竹蔑藝人,用竹篾席、竹筷子、竹刷把,編背簍、籮筐、篩子,織撮箕、簸箕,造竹床、竹椅等,凡是日常生活中能用木做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品,藝人們用竹制品都可以代替,竹子與土家人有不解之緣,竹制品對土家人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竹雕·神堂
土家族竹雕是湘西土家族雕刻藝術中一種以傳統土家雕刻與土家族特色建筑物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吸取傳統竹雕工藝之精華,納木雕、石刻之技術于一體,以土家族的各種特色建筑物為創件作題材,把土家族的特色建筑微縮于掌上。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土家山寨》《涼亭橋》和《擺手堂》。
土家族竹雕均以湘西優質楠竹為材料,用常用的竹刀、手據、斧子、錘子、鑿子及自制1毫米寬的斜鑿等30多種工具,精心雕刻而成,其造型古樸典雅,表現技巧精湛獨到。土家竹雕是把土家族特色建筑按1比60、1比70、1比100的比例微縮于掌上,構思奇特、技藝精湛,造型古樸典雅,藝術工底扎實,表現技巧獨特。從設計、選材、開眼、鑿榫等工序完全按土家族特色建筑的修建流程和方法進行。土家族竹雕構思奇特,比例協調,結構緊密,門窗格欄精美,雜小物件細膩圓韻,形象逼真,如土罐、辣椒串、包谷提、人物、花草、禽畜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件建筑作品都是動靜結合,并且門能開關,碓能舂動,磨能旋轉。

土家族竹雕·白云樓

土家族竹雕·洞坎人家
土家族竹雕不但外觀精致,而且結構堅固,不易損壞,利于保存。所有制品中每個框架部分的連接都按鑿榫結構,無一處用釘用鉚,牢固、結實,用小錘敲擊,絲毫無損。因為每一步都是按實際建筑物的修建方法進行,所以每件作品所用柱、梁、枋、板等的數目全部和實物一樣,因而土家竹雕還起著傳承修建土家特色建筑物的作用。也就是說,只要學會了土家竹雕的技藝就能夠修建土家族吊腳樓、涼亭橋等特色建筑。土家竹雕不僅自身具有較高的雕刻藝術價值其內含的建造技藝更是土家族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土家族吸取了傳統竹雕工藝之精華,納木雕、根雕、石雕、沙貼于一體,把土家族特色建筑微縮于掌上,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土家族傳統的古建筑模型和一套珍貴的土家族藝術品,它突出地體現了土家族傳統建筑文化和精湛的土家族竹雕藝術。它的制作完全按照土家族古建筑設計、施工流程進行的。其構思奇特,外觀精美,制作精細,造型古樸典雅。瓦面脊梁、走廊樓臺、窗格門框、花紋圖案,比例協調,細膩圓潤。目前,在城市生活環境的影響下,農村絕大部分的民居建筑被西洋式樓房所代替,特別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吊腳樓幾乎不復存在,面臨滅跡邊沿。

土家族竹雕·岳陽樓

土家族竹雕·沖天樓
2015年5月,土家竹雕民間藝人王仕輝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土家族竹雕代表性傳承人,同時還獲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并成為湖南省美協會員。他的竹雕作品《土家吊腳樓》《擺手堂》《涼亭橋》,2002年在湖南省首屆花博會上,均獲“最佳手工藝制作獎”。2004年竹雕吊腳樓《秋潤》被著名畫家黃永玉收藏。2006年在“中國紅”杯首屆湖南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中,竹雕土家涼亭橋《槐陰橋》獲得金獎。2008年竹雕《鳩潭橋》被省美術館收藏。2008年在“張家界”杯第二屆湖南工藝美術精品大獎中,竹雕《春曉》獲得銀獎。2009年10月,大型竹雕群《畢茲卡捋尤》獲得湖南國慶60周年大慶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金獎,同月,此作品獲得在吉首舉辦湘、川、鄂、黔四省邊區旅游商品大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