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亮
【摘要】 目的 探討血漿D-二聚體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10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設為觀察組(冠心病50例, 腦梗死50例), 另選100例健康體檢志愿者設為對照組。對兩組血漿
D-二聚體進行檢測, 將觀察組治療前后的血漿D-二聚體數值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前血漿D-二聚體數值為(1223.03±2.01)μg/L, 治療后為(421.08±3.59)μg/L;觀察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血漿D-二聚體數值為(1154.12±3.44)μg/L, 治療后為(349.11±1.98)μg/L;對照組血漿D-二聚體數值為(125.16±10.40)μg/L;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數值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數值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漿D-二聚體數值的檢測有助于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和觀察, 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治療和后期恢復監測,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血漿D-二聚體;心腦血管疾病;臨床治療;檢測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0.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lasma D-dimer i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ethods There were 100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s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5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100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volunteers as control group. The plasma D-dimer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its valu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plasma D-dimer value before treatment as (1223.03±2.01) μg/L and (421.08±3.59) μg/L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plasma D-dimer value before treatment as (1154.12±3.44) μg/L
and (349.11±1.98) μg/L after treatment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plasma D-dimer value as (125.16±10.40) μg/L.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plasma D-dimer value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plasma D-dimer valu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plasma D-dimer value helps to diagnose and observe the condition of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the later recovery. So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lasma D-dime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linical treatment; Detection
血漿D-二聚體屬于纖維蛋白降解后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化合物, 臨床中血漿D-二聚體的含量數值可以將繼發性纖溶的活性情況清楚的反應出來, 纖維蛋白是否生成可以通過檢測血漿D- 二聚體數值進行判定[1]。纖維蛋白在人體血液中出現溶解異常或沉積的情況, 就可以基本判定為血栓, 一旦人體血漿D-二聚體水平出現短時間內迅速升高的情況, 表明高凝狀態或者血栓形成, 所以臨床上將其作為心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2]。基于上述的情況, 本院探討血漿D-二聚體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價值, 以供日后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病情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1日~12月30日期間本院收治的10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將其設為觀察組, 其中冠心病患者50例, 腦梗死患者50例。觀察組冠心病患者年齡39~70歲, 男23例, 女27例, 體重45.2~79.6 kg, 平均體重(60.1±7.1)kg。觀察組腦梗死患者年齡35~71歲, 男30例, 女20例, 體重56.2~79.3 kg, 平均體重(60.2±7.5)kg。
觀察組患者均經過診斷確診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另選取100例體檢健康的志愿者設為對照組, 年齡40~64歲, 男64例, 女36例, 體重48.2~77.3 kg, 平均體重(60.1±8.1)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均屬于自愿入組,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兩組進行常規檢查和記錄[3]。對照組各項數值正常, 體檢健康。使用免疫比濁法對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后的血漿D-二聚體數值進行檢測并記錄分析。具體檢測方法:兩組測試人員空腹狀態下進行靜脈2 ml血采集, 準備含有檸檬酸鈉2.9%劑量的真空采血管, 將采集的靜脈血2 ml注入真空采血管內, 隨后將采血管使用3000 r/min轉速的離心機中進行2.5 h的血漿分離離心, 最后對兩組的血漿樣本使用全自動血凝儀檢測D-二聚體數值。
1. 3 觀察指標 將觀察組治療前后的血漿D-二聚體數值與對照組進行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前血漿D-二聚體數值為(1223.03±
2.01)μg/L, 治療后為(421.08±3.59)μg/L;觀察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血漿D-二聚體數值為(1154.12±3.44)μg/L, 治療后為(349.11±1.98)μg/L;對照組血漿D-二聚體數值為(125.16±
10.40)μg/L;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數值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數值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的統稱, 是一種常見病癥, 多集中為中老年患者, 由于其病情復雜, 對人體危害極大, 因此在治療初期如何準確診斷心腦血管疾病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在治療過程中準確的診斷患者病程和恢復情況對于患者恢復有著重要意義[4-9]。
人體的腦內血管一旦出現梗死情況, 會導致血液循環受到阻礙, 血管壁也會出現不同情況的損傷、纖溶的活性功能也會開始降低、腦內及皮下組織出現損傷, 致使內膠原等情況就會造成腦梗死或者血小板開始聚集導致腦內血管產生血栓癥狀[10]。臨床上有研究將血漿 D-二聚體作為診斷心腦血管疾病的預測因子, 是因為患者血液一旦出現溶解異常或沉積的情況, 血漿 D-二聚體的水平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急速增高, 在這種情況下, 對血漿 D-二聚體的檢測就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極重大的意義[11, 12]。
初始臨床上檢測血漿 D-二聚體多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或者是膠乳凝集法等檢測方法, 這些檢測方操作簡單, 但對于血漿 D-二聚體的數值檢測會出現敏感度較低的問題, 這會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確診帶來一定問題[13-15], 因此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近幾年來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臨床上使用較多的免疫比濁法對血漿 D-二聚體進行檢測, 以保證研究數據準確。
本次研究中, 對觀察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了血漿D-二聚體的數值檢測, 治療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數值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 將觀察組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數值與對照組的數值進行比較, 治療前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數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血漿D-二聚體數值的檢測有助于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檢測和病程的判斷, 避免誤診和耽誤就診時間, 且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后續恢復治療也有著極大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 血漿D-二聚體數值的檢測有助于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和觀察, 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治療和后期恢復監測,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合珍, 張慶亭, 張蘭軍. 免疫比濁法檢驗血漿D-二聚體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價值. 中國醫藥科學, 2014, 6(9):148-149, 152.
[2] 曹在新. 血漿D-二聚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臨床價值. 臨床醫學, 2014, 7(11):47-48.
[3] 康利根, 羅志強, 朱麗娟. 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D-二聚體水平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意義.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4, 22(9):126-127.
[4] 李劍. 心腦血管疾病中免疫比濁法檢驗血漿D-二聚體的臨床價值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4):32-34.
[5] 劉翠華. 心腦血管疾病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 2(3):135.
[6] 仇愛民, 陶章, 祁風亮, 等. 血漿D-二聚體和血氣分析測定在肺栓塞中的臨床價值. 臨床肺科雜志, 2015, 3(7):518-520.
[7] 高玉芳, 趙聯營, 王敏, 等. 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急性腦出血中的臨床價值.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5, 6(21):721-722.
[8] 鄒惠鋒. 免疫比濁法檢驗血漿D-二聚體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意義.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2, 11(4):2021.
[9] 侯振江, 張宗英. 血漿D-二聚體測定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01, 9(2):125-126.
[10] 劉靜華. 血漿D-二聚體及纖維蛋白原測定在肺部疾病中的臨床價值. 中國醫療前沿, 2013, 3(10):12-13.
[11] 任靜, 姚朱華. 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臨床價值. 臨床檢驗雜志, 2013, 5(15):328-331.
[12] 張文靜. D-二聚體檢測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意義.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A02):114-115.
[13] 薛興翠, 趙新衛. 超敏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聯合檢查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臨床意義.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3, 21(5):68-69.
[14] 陳金之. 游離脂肪酸、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檢測在心腦血管病變的早期診斷價值.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2, 14(27):208-209.
[15] 葉曉芳, 劉雙, 楊京華. 血漿D-二聚體水平測定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臨床意義. 心肺血管病雜志, 2009, 28(1):7-9.
[收稿日期: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