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摘要】 目的 對腹腔鏡下根治術與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在大腸癌治療中的療效進行比較, 為臨床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方法 87例擇期手術治療的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44例)
和對照組(43例)。觀察組予以腹腔鏡下根治術, 對照組予以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切口長度、術后疼痛指數、淋巴結清掃數目、并發癥及生存質量。結果 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為(6.8±2.3)cm, 短于對照組的(10.5±2.6)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035, P<0.05);觀察組術后疼痛指數為(4.3±1.2), 低于對照組的(6.8±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950, P<0.05); 觀察組淋巴結清掃數目為(15.5±3.6)個, 對照組為(15.8±3.5)個,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94, 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1%(4/44), 低于對照組的25.6%(1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45, P<0.05)。觀察組生存質量評分為(125.6±4.3)分, 高于對照組的(113.5±3.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4.055, P<0.05)。結論 在大腸癌的治療中腹腔鏡下根治術較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痛苦度小及術后生存質量高等優勢,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腹腔鏡下根治術;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大腸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1.020
大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且會危及其生命。雖然現階段治療方法較多, 放化療的療效也有顯著的提升, 但外科手術依舊是現階段治療早期大腸癌, 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法[1]。腹腔鏡下根治術與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是臨床治療大腸癌常用的手術方式, 而有關二者臨床價值的研究尚未獲得一致的結論, 進而影響其臨床應用[2]。本研究對腹腔鏡下根治術與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在大腸癌治療中的價值進行比較性研究, 旨在為臨床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簡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按研究需求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擇期手術治療的大腸癌患者87例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43例)。觀察組男26例, 女18例;年齡36~69歲, 平均年齡(45.8±12.3)歲;病程3~28個月, 平均病程(9.6±6.2)個月。對照組男25例, 女18例;年齡37~68歲, 平均年齡(45.6±12.5)歲;病程3~27個月, 平均病程(9.8±5.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均經病理診斷為大腸癌, 且為早期。排除嚴重心、腦、腎、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等手術禁忌證[3], 且自愿參與研究, 符合醫學倫理學原則。
1.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擇期腫瘤根治術, 且臨床手術的麻醉及手術醫師均為同組人員。術后治療及護理內容一致, 均未行輔助的放療或化療治療。
1. 2. 1 對照組 采用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 患者予以全身麻醉聯合連續硬膜外麻醉后, 以腫瘤大小及位置選取手術部位, 行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腫瘤根治原則予以操作。
1. 2. 2 觀察組 采用腹腔鏡下根治術予以治療, 具體操作如下:①患者取仰臥位, 行全身麻醉聯合連續硬膜外麻醉;②根據腫瘤位置和大小確定為切孔位置, 先于臍周做觀察孔, 置入腹腔鏡并對腫瘤及腹腔情況予以觀察;③根據腫瘤下緣與肛緣間距離確定手術方式:a.距離在5 cm以上者行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 于左下腹作一造瘺口, 拖出乙狀結腸, 切除腫瘤后, 常規行乙狀結腸造瘺;b.距離在5 cm以下者行非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 在相應位置作約4 cm 的保護切口, 拖出直結腸, 切除腫瘤;④常規縫合創口, 并予以術后治療和護理。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客觀指標:統計兩組手術切口長度、術后疼痛指數、淋巴結清掃數目、并發癥作為研究的客觀指標比較內容;②生存質量:術后1個月采用消化病生存質量指數(GLQI)調查表對其生存質量進行評估, 包括疾病及治療相關癥狀和體征、生理功能、社會活動及心理情緒狀態4個方面36項內容, 總計144分, 評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客觀指標 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為(6.8±2.3)cm, 短于對照組的(10.5±2.6)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035, P<0.05);觀察組術后疼痛指數為(4.3±1.2), 低于對照組的(6.8±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950, P<0.05); 觀察組淋巴結清掃數目為(15.5±3.6)個, 對照組為(15.8±3.5)個,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94, 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1%(4/44), 低于對照組的25.6%(1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45, P<0.05)。
2. 2 生存質量 觀察組生存質量評分為(125.6±4.3)分, 高于對照組的(113.5±3.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4.055, P<0.05)。
3 討論
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 腹腔鏡下手術的應用率顯著增加, 其以療效顯著, 安全性高, 創傷小, 康復快, 痛苦度低等優勢, 得到了臨床醫患的認可。但其在大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和推廣尚需研究數據支持[5-7]。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是臨床常用的大腸癌手術方式, 其價值已得到研究和臨床的證實[8, 9], 因此對腹腔鏡下根治術和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在大腸癌治療中價值的比較對大腸癌手術方式的選擇和腹腔鏡下根治術的推廣均具有重要價值。
腹腔鏡下直腸根治術源于1990年, 而真正的發展和應用卻是在21世紀以來, 隨著腹腔鏡設備和手術技術的發展, 該手術方式的療效顯著的提升, 其生存率及轉移率與開腹手術幾乎沒有差異, 且其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 使得其成為臨床治療腸道腫瘤常用的手術方式[10-13]。但其在大腸癌中應用的研究及臨床數據缺乏, 尚無法支持其廣泛使用,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數據顯示, 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為(6.8±2.3)cm, 短于對照組的(10.5±2.6)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035, P<0.05);觀察組術后疼痛指數為(4.3±1.2), 低于對照組的(6.8±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950, P<0.05); 觀察組淋巴結清掃數目為(15.5±3.6)個, 對照組為(15.8±3.5)個,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94, 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1%(4/44), 低于對照組的25.6%(1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45, P<0.05)。觀察組生存質量評分為(125.6±4.3)分, 高于對照組的(113.5±3.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4.055, P<0.05)。證實了腹腔鏡下根治術在治療大腸癌中的價值, 為其應用和推廣提供了數據支持。本研究在相關研究對并發癥和生存率等常規數據比較的基礎上增加了疼痛指數、淋巴清掃數和生存質量的比較, 更客觀的對手術質量和患者手術及術后的生活質量予以評價和比較, 進而更全面的反映了腹腔鏡下根治術的價值, 不僅增加了研究結論的科學性, 而且提升了研究的創新性, 且研究采用了隨機分組, 統計學分析等措施, 確保研究結果的有效性, 因此本研究結論科學有效, 對大腸癌手術方式的選擇具有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 在大腸癌的治療中腹腔鏡下根治術較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痛苦度小及術后生存質量高等優勢,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俊, 李德寧.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效果.中國當代醫藥, 2015, 22(32):265-267.
[2] 袁趙, 王建, 王陸本.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臨床效果比較.北方藥學, 2014, 23(11):123-125.
[3] Sigmarsdóttir M, Thorlacius O, Gu?mundsdóttir EV, et al.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of PMTO for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in Iceland: Child Outcomes in a Nationwid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amily Process, 2015, 54(3):498-517.
[4] 陳嵩, 李錚宇, 陳超群.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分析.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1):16-17.
[5] 郁飛, 馬俊, 穆四清, 等.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效果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5, 23(29):48-50.
[6] 任屯薏. 經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的近期療效比較.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3, 22(3):374-376.
[7] 溫學文, 張彤, 羅勁根. 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的療效比較. 廣東醫學, 2011, 32(10):1304-1306.
[8] 于曉強, 何和平, 沈澤旭. 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的臨床療效比較. 西部醫學, 2015, 27(6):911-913.
[9] 付敬偉, 秦曉青, 儲憲群, 等. 腹腔鏡直腸根治術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直腸癌的近期療效對比.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3(24):2475-2479.
[10] 李明江, 馬森, 王瑞. 腹腔鏡手術和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左、右側大腸癌的臨床療效分析.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2, 29(11):
867-869.
[11] 張仁漢, 佘軍軍. 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短期療效的比較.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35(6):862-864.
[12] 葉明. 腹腔鏡下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的療效分析. 臨床軍醫雜志, 2014, 42(3):248-250.
[13] 曹廣, 梁杰雄, 王曉東. 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的療效比較.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6, 16(7):581-585.
[收稿日期: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