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順元 王彩平 李騰云
【摘要】 目的 探討阿格列汀聯合艾塞那肽對2型糖尿病(T2DM)伴肥胖患者脂糖代謝的影響。方法 200例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1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降糖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阿格列汀及艾塞那肽治療, 兩組均治療12周,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脂糖代謝水平, 檢測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及體質量指數(BMI), 并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結果 經治療, 兩組FBG、2 h PBG、HbA1c、BMI等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5), 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 兩組TC、TG、LDL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 HDL明顯上升, 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TC為(5.48±0.83)mmol/L、TG為(2.45±0.54)mmol/L、LDL為(1.32±0.08)mmol/L、HDL為(3.85±0.36)mmol/L, 與對照組的(6.57±1.12)、(3.58±0.86)、(1.05±0.07)、(5.13±0.54)mmol/L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阿格列汀聯合艾塞那肽治療2型糖尿病伴肥胖臨床療效顯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脂糖代謝情況, 并且降低患者BMI, 有效避免心血管事件, 臨床療效較好。
【關鍵詞】 阿格列汀;艾塞那肽;2型糖尿病;肥胖;脂糖代謝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1.076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 需終身服藥治療, 如不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隨著病情發展, 患者可出現眼、腎、心血管及神經系統損傷, 嚴重者可出現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昏迷[1]。臨床對2型糖尿病治療多采用藥物降糖、飲食控制、適量運動, 常用降糖藥包括胰島素、磺脲類、格列奈類、雙胍類、二肽基肽酶-4(DPP-4)、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等降糖藥, 阿格列汀為DPP-4型, 艾塞那肽為首個GLP-1受體激動劑, 因臨床多采用聯合用藥[2], 本研究即分析阿格列汀聯合艾塞那肽治療T2DM伴肥胖患者, 療效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2016年5月本院內分泌科收治的200例T2DM伴肥胖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100例。對照組中男68例, 女32例, 年齡35~64歲, 平均年齡(45.8±6.7)歲, 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4±0.5)年。觀察組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齡32~73歲,
平均年齡(42.3±10.2)歲, 病程1~3年, 平均病程(2.2±0.3)年。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確診為T2DM型伴肥胖患者, 確診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擬定標準[3], 肥胖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中國肥胖工作組建議:BMI≥24 kg/m2為肥胖;②服用二甲雙胍≥1500 mg/d, 單藥治療12周以上, 但血糖控制不佳者;③未使用胰島素治療, 且無影響糖代謝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庫欣綜合征等)。排除標準:①糖尿病急性發病, 合并嚴重感染、創傷、肝腎功能不全者及1型糖尿病;②長期未遵醫囑用藥者及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 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降糖治療, 阿卡波糖片(德國 Bayer Vital GmbH, 批準文號:H20130033, 規格:50 mg)
50~100 mg/次, 3次/d, 三餐時嚼服+瑞格列奈片[Repaglinide Tablets (NovoNorm), 注冊證號H20080126, 規格:1.0 mg]1~4 mg/次, 3次/d, 三餐前15 min口服;觀察組采用苯甲酸阿格列汀(日本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 注冊證號H20130548, 規格:25 mg)25 mg/次, 1次/d+艾塞那肽(美國 Eli Lilly Nederland B.V., 注冊證號:H20090382, 規格:0.25 mg/ml, 2.4 ml/支)5 μg, 早餐前、晚餐前60 min皮下注射, 連續治療1個月, 第2個月改為10 μg。兩組均治療12周。
1. 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檢測兩組FBG、2 h PBG、HbA1c、BMI等糖代謝水平及TC、TG、HDL、LDL水平, 并進行比較。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糖代謝指標變化比較 經治療, 兩組FBG、2 h PBG、HbA1c、BMI等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5), 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脂代謝比較 經治療, 兩組TC、TG、LDL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 HDL明顯上升, 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高脂血癥、肥胖、高血壓是T2DM發生的三個獨立高危因素, 也是臨床公認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預測因子, 因此臨床在治療糖尿病同時還應注意降脂、降壓等治療, 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預后、延緩病情發展[4]。現常用的糖尿病治療方案雖能有效改善血糖, 但隨著病情進展, 胰島B細胞功能仍在逐漸衰竭, 如何有效的增加胰島B細胞分泌、增值并延緩衰老是糖尿病領域研究的熱點[5]。近年來有研究顯示[6], 腸促胰酶素可作用于胰臟腺泡細胞, 可有效促進淀粉酶和胰蛋白酶分泌, 包括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分泌多肽(GIP), 當機體血糖濃度升高或正常時, GLP-1、GIP可通過環磷腺苷細胞內信號途徑增加胰島B細胞合成并釋放胰島素, 艾塞那肽則是臨床首次公認的GLP-1受體激動劑;DPP-4是傳統的降糖藥, 其低血糖事件發生率遠遠低于磺脲類, 阿格列汀是一種新的DPP-4, 一般在生活干預或二甲雙胍治療失效后與其他降糖藥聯用, 效果顯著[7, 8]。本研究通過對觀察組采用阿格列汀聯合艾塞那肽治療, 對照組予以常規降糖藥治療, 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糖代謝指標均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 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 說明此兩種藥物聯合用藥, 降糖效果顯著;比較兩組脂代謝指標顯示TC、TG、LDL均顯著下降, HDL明顯上升, 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 表示兩種藥聯合治療, 在降糖同時還有效降低血脂, 避免心血管不良事件。但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尚未與其他降糖藥效果比較, 且未統計兩組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在治療期間中, 患者的生活方式也會對試驗造成一定的干擾, 下次研究可繼續擴大樣本, 抽取不同治療方案患者進行對比。
綜上所述, 阿格列汀聯合艾塞那肽治療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 可有效控制血糖, 并避調節脂代謝, 避免心血管事件, 臨床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 劉鍇, 宋海燕, 劉姝, 等.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SPARC表達差異性研究.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4, 30(5):388-392.
[2] 易波, 李鵬洲, 朱利勇, 等. 重度肥胖癥合并2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5, 14(7):590-592.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4, 22(8):447-498.
[4] 常琳, 葉山東, 陳超, 等. 高血壓與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關系的臨床研究.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4, 22(9): 804-807.
[5] 牛力, 洪畋, 趙湜. 艾塞那肽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3, 33(17): 1418-1420.
[6] 陸菊明. 基于腸促胰素治療藥物在中國或亞洲患者中的應用比較.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4, 22(5):476-480.
[7] 周巖, 姬秋和. 阿格列汀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4, 30(10):868-871.
[8] 童強, 王慧, 管凌志, 等. 艾塞那肽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影響及療效觀察.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4, 36(15):1604-1606.
[收稿日期:2017-0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