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哲范
[摘要] 目的 對比應用兩種不同膽囊切除術對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44例伴有糖尿病(含應激高血糖)患者作為糖尿病組,44例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非糖尿病組,分別行開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對比組間及不同術式療效。結果 與非糖尿病組比較,糖尿病組患者術后感染性并發癥、水電解質紊亂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糖尿病組中,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切口感染率顯著低于開腹手術,平均住院時間顯著短于開腹手術(P<0.05)。結論 對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膽囊切除術治療時,必須高度重視在圍術期加強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嚴格控制,在無禁忌證情況下,選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該類患者進行,可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糖尿病;膽囊切除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5(a)-0044-02
在膽囊炎、膽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選用治療方式主要為膽囊切除術。糖尿病患者為膽囊炎或膽結石的高發群體,與正常人比較,其患病概率要高出2~3倍[1]。選用手術方式對合并糖尿病的膽囊炎或膽結石患者進行治療,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術后感染、并發癥發生率有顯著提高。因此,在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必須高度重視手術方式的選擇。該研究對糖尿病、非糖尿病膽囊炎或膽結石患者行兩種不同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期間在該院治療的88例膽結石或膽囊炎患者作為對象。合并糖尿病(含應激高血糖)的44例患者作為糖尿病組,入選者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2]。未合并糖尿病的44例患者作為非糖尿病組。入選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完整且有效。對2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入選患者的原發病均為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入院時,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部觸壓痛,同時還伴有發熱、寒戰、白細胞升高等癥狀及體征,少數患者出現膽囊壞疽、化膿,并伴有黃疸。88例患者均經CT檢查、彩超檢查得到確診,入院后均接受隨機血糖測定或空腹血糖測定。糖尿病組性別:男25例,女19例;年齡43~70歲,平均(56.4±2.5)歲,均為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組性別:男26例,女18例;年齡44~69歲,平均(57.6±2.1)歲。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構成上,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圍術期處理,均行擇期手術方法。對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區別在于合并糖尿病者以及應激高血糖者,在圍術期以患者血糖水平檢測結果作為根據,給予合理胰島素,加強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控制,使患者血糖能夠維持在正常水平,進而保證手術治療能夠完成并使患者能夠順利渡過圍術期。行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操作取右上腹,經過腹直肌切口,實施常規手術操作,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選用標準四孔操作法。糖尿病組44例患者中,31例于24 h內實施急診手術,13例患者于術前4 d內對血糖水平進行嚴格控制,將血糖控制后實施手術治療。在手術方式上,28例為開腹膽囊切除術,16例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44例非糖尿病患者均是在48 h內行手術治療,30例為開腹膽囊切除術,14例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水電解質紊亂、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發生情況,不同手術方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情況。
1.4 統計方法
研究中數據資料均行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組間療效比較
糖尿病組、非糖尿病組患者接受相應治療后,水電解質紊亂發生率分別為45.45%(20/44)、11.36%(5/44),肺部感染發生率分別為25.00%(11/44)、2.27%(1/44),糖尿病組水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發生率均顯著高于非糖尿病組(χ2=4.724,P<0.05)。
2.2 不同術式治療糖尿病患者療效
患者開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分別為28.57%(8/28)、6.25%(1/16),腹腔手術發生顯著低于開腹手術(χ2=5.329,P<0.05);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11.5±1.4)、(7.2±1.3)d,腹腔手術顯著短于開腹手術(t=6.033,P<0.05);平均術中出血量分別為(130.5±24.5)、(76.4±22.4)mL,腹腔手術顯著少于開腹手術(t=5.732,P<0.05);患者發熱時間分別為(2.2±0.2)、(1.0±0.5)d,腹腔手術顯著短于開腹手術(t=4.497,P<0.05)。
3 討論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機體基礎條件相對較差,與無糖尿病患者相比,應用手術方式對該類患者實施治療時,治療效果相對較差,且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也更大[3]。因此,對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手術治療時,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以及圍術期血糖水平的控制尤為重要。
急性膽囊炎病理改變體現為急性炎癥以及結石或(和)膽道梗阻,炎癥嚴重的患者可并發敗血癥、腹腔內感染等。該類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時,患者機體狀況往往較差,手術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方式,可導致血糖出現應激性升高[4]。因此,對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手術治療時,術式應力求時間短、操作簡單,最大限度減少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刺激,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當機體中的血糖水平升高時,往往會引發低血鉀、低血鈉等水電解質紊亂,會導致手術風險增加。該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接受膽囊切除術治療時,水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率顯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對合并糖尿病者行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時,需行常規血電解質檢測,并積極給予對癥治療。高血糖狀態可使機體機體免疫力降低,進而為相關病原體的生長、繁殖創造更好條件,因此會大大增加感染性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此外,高血糖水平可導致機體分解代謝速度增加,導致負氮平衡出現,組織蛋白合成發生障礙,使患者傷口難以愈合,進而增加感染風險[5]。給予患者適量胰島素,可有效降低感染發生風險。因此,對合并糖尿病者行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時,需加強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嚴格控制,降低感染發生率,術后,使患者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范圍內科促進蛋白合成以及脂肪代謝,使患者術后得到更快恢復[6]。endprint
有部分2型糖尿病者在接受治療時,可能不清楚自身是否存在糖尿病史,也未表現出明顯的糖尿病癥狀,但是可能已經表現出血糖水平明顯升高現象。在該類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如在圍術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較多并發癥,影響手術效果及預后。目前,糖尿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在對患者行膽囊切除術治療,尤其是對中老年人實施治療時,術前需行常規查空腹血糖檢測或隨機血糖檢測。當檢測結果顯示患者血糖水平有明顯升高時,在圍術期需高度重視實施血糖控制,使患者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范圍內,只有這樣才能降低手術風險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此外,多數急腹癥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過程中,往往因生理疼痛、情緒緊張、麻醉實施、手術操作等處于較為嚴重的應激狀態,該種應激會引起應激反應,進而導致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等調節激素的平衡發生變化,進而導致機體出現暫時性的血糖水平升高。處于該種應激狀態下所引起的高血糖被稱為應激性高血糖,往往會隨著應激狀態的解除以及外周胰島素的改善能夠逐漸得到有效緩解。因此,在對急腹癥患者行膽囊切除術治療時,必須加強血糖水平檢測,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嚴格控制,將患者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水平合理范圍內。在患者入院之后,對其實施2次以上的隨機血糖水平測定,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隨機血糖水平能夠維持在>11 mmol/L便可診斷為應激性高血糖。
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囊炎、膽結石患者進行治療。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更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因此,在患者無禁忌證情況下,應該優先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在該研究中,糖尿病組16例患者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后,患者平均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發熱時間均顯著優于接受開腹手術治療患者,且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也顯著低于開腹手術患者。
綜上所述,對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膽囊切除術治療時,關鍵在于提高療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在圍術期需高度重視血糖控制,使患者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在術式的選擇上,應該力求操作簡單、時間短、創傷小。患者無禁忌證時,應首先腹腔鏡手術。
[參考文獻]
[1] 曲洪力.糖尿病并膽囊結石的患者行腹腔鏡及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臨床對比[J].糖尿病新世界,2017,14(1):524-525.
[2] 侯湘德,謝開漢,鄧中軍,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合并糖尿病59例[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 9(4):88-89.
[3] 伍雋華,鄺乃樂.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合并糖尿病[J].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2017,15(2):105-106.
[5] 徐運榮.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預防性膽囊切除的效果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6,18(1):115-116.
[6] Yu-Pei Li,Shen-Nien Wang,King-Teh Lee.Robotic versus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dic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J].2017,1(10):1142-1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