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強



[摘要] 目的 比較常規西藥、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虛兼證型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抽取該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脾虛兼證2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以臨床用藥方式分組:西醫組41例主要采用西藥多潘立酮、治療,中醫組41例采用中藥升陽益胃湯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①中醫組治療后FPG(7.38±1.24)mmol/L、2 hPG(8.94±2.77)mmol/L、HbA1c(7.25±1.07)%顯著低于西醫組(9.93±1.75)mmol/L、(11.35±3.62)mmol/L、(9.42±1.26)%(P<0.05);②中醫組治療后癥狀總積分(3.26±0.5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77±0.84)分(P<0.05);③中醫組治療總有效率95.12%顯著高于西醫組78.05%(P<0.05)。結論 相較于常規西藥,升陽益胃湯在脾虛兼證2型糖尿病胃輕癱治療中效果更佳,值得推廣。
[關鍵詞] 2型糖尿病胃輕癱;脾虛兼證;升陽益胃湯;多潘立酮;二甲雙胍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5(a)-0063-02
糖尿病合并癥較多,胃輕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胃腸動力障礙癥狀,具體表現為食后飽脹、惡心嘔吐、腹瀉等[1]。西醫治療2型糖尿病胃輕癱多采用促胃動力藥,但毒副作用較多,且停藥后極容易出現復發情況,整體療效差強人意[2]。近年來,祖國醫學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學者重視,中醫藥在脾虛兼證2型糖尿病胃輕癱治療中取得重大進展。為了比較西藥多潘立酮、中藥升陽益胃湯的治療效果,該次抽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2例脾虛兼證2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82例脾虛兼證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采用的治療方案對其進行分組:采用多潘立酮治療的西醫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45~78歲,平均(61.8±14.6)歲,糖尿病病程1~14年,平均(7.8±5.3)年,胃輕癱病程1~6個月,平均(3.2±1.6)個月;采用升陽益胃湯治療的中醫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44~79歲,平均(62.3±14.3)歲,糖尿病病程2~15年,平均(8.2±5.1)年,胃輕癱病程2~7個月,平均(3.6±1.4)個月。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疾病診斷標準》[3]中2型糖尿病胃輕癱診斷標準及《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4]中脾虛兼證診斷標準;②經B超、胃腸透視檢查證實胃排空延遲;③知情同意;④基線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器質性疾病;②合并有消化系統疾病;③合并有感染性疾病;④存在胃部手術史;⑤存在精神病史;⑥過敏體質;⑦近期內服用過影響胃腸動力的藥物。
1.2 方法
醫師給予所有患者降糖治療,即口服0.5 g/次二甲雙胍,2次/d。西醫組:醫師給予患者10 mg/次多潘立酮口服治療,3次/d。中醫組:醫師給予患者升陽益胃湯治療,基本處方為:白術15 g,黨參35 g,黃芪60 g,茯苓12 g,半夏、澤瀉、陳皮、獨活、柴胡各10 g,黃連3 g。隨證加減:針對早飽者,加中藥神曲、雞內金各10 g;針對腹脹者,加郁金、木香各10 g;針對惡心嘔吐者,加枳實、竹茹各10 g。用水煎煮上述諸藥至400 mL,取汁服用,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均連續治療1個月,評估療效。
1.3 觀察指標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血糖指標進行檢測。
1.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制定癥狀計分標準,主要癥狀包括早飽、腹脹、惡心嘔吐、乏力,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總分12分。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根據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情況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康復:患者治療后癥狀總積分至少減少95%;緩解:患者治療后癥狀總積分至少減少70%;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總積分至少減少30%;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減少程度低于30%。有效、緩解、康復患者所占比例表示治療總有效率。
1.5 統計方法
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情況觀察
治療前,兩組血糖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FPG、HbA1c、水平均下降,西醫組下降程度明顯比中醫組低(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情況觀察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接近(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均好轉,積分均降低,西醫組下降程度明顯比中醫組低(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效果觀察
西醫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05%,中西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長期高血糖會影響胃運動,胃固相-液相排空延遲,進而引發胃輕癱。據流行病學統計,糖尿病患者中約有75%合并有胃輕癱[6]。胃輕癱不僅會降低胃消化功能,引發惡心、早飽、腹脹等癥狀,而且會影響降糖藥吸收性,降低整體治療效果。目前,西醫治療糖尿病胃輕癱主要采用藥物療法、胃起搏療法,前者所用藥物較多,然而長期用藥會引發多種毒副反應,患者難以耐受,且停藥后有復發風險;后者雖能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治療費用昂貴,難以在基層醫院推廣。endprint
祖國醫學將糖尿病胃輕癱歸于“痞滿”“消癉”“胃緩”等范疇內,脾胃虛弱、食積氣滯是該病的基本病理。古籍《素問·本臟篇》中有言:“皮脆,善病消癉。”《東垣十書》曰:“脾氣不濡,……,為消渴之源。”現代醫學表明,中氣虛弱、脾胃升降失調是誘發糖尿病胃輕癱的主要原因[7]。宋郁珍等[8]通過調查發現,糖尿病胃輕癱中脾虛兼證者所占比例約為85%,表明脾虛是糖尿病胃輕癱的病因病機。升陽益胃湯具有促胃動力的功效,方中黃芪具有和氣生津的效果,白術、黨參可益氣健脾,獨活、柴胡具有升陽祛濕之效,黃連可斂陰生津,茯苓、澤瀉具有降濁清熱的功效,半夏、陳皮可化痰降逆,諸藥合用可發揮和胃升陽、除滿消痞的效用。該研究結果顯示,中醫組治療后癥狀積分及總有效率優于西醫組,表明升陽益胃湯加減可調節患者胃腸動力功能,有效緩解胃輕癱癥狀的作用。中醫組治療后血糖指標優于西醫組,這主要是因為升陽益胃湯中重用黃芪,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雙向調節血糖水平。
綜上所述,升陽益胃湯對改善脾虛兼證2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臨床癥狀、提高降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卓冰帆,劉曉偉,周迎春,等.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糖尿病胃輕癱73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4(6):35-37.
[2] 王孝東.李東垣升陽益胃湯在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中的臨床運用[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7):532-533.
[3] 貝政平.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 沈自尹,王文健.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10):598.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6] 梁勇.升陽益胃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4,29(8):1127-1129.
[7] 王孝東.李東垣升陽益胃湯在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中的臨床運用[C]//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內分泌代謝學術會.2012:133-136.
[8] 宋郁珍,李琳,杜鴻瑤,等.從脾虛論治初發2型糖尿病[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9):2326-23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