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柱
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創造精神的民族,在長達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史過程中,中華民族以剛毅、果敢、智慧、進取、無畏的精神凝練了自己的共同價值觀。歷史發展到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支撐中華民族的強大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追求卓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精神的具體體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更應是高校立德樹人、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
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德者才之帥,才者德之資。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性、技術素養是當代大學生個人素質成長的根莖。如果說千年大計、百年樹人,其樹干就是核心價值觀,樹枝就是“工匠精神”;樹干壯則枝繁葉茂,樹干不壯,枝葉萎縮,則朽木不可雕也。
堅守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源于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勢,并對文化轉型具有自主能力,進而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堅守文化自信就是在高度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高度信賴,并以此形成文化定力。我們黨在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上是高度文化自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專政服務,要求人才必須“思想掛帥”;號召廣大青年要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特別是強調“又紅又專”的人才培養模式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注重工具性的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內容上表現為,往往圍繞黨和國家的發展任務、發展目標來設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開始了從工具性到以人為本的偉大轉折。從“四有”新人目標的確立到“以人為本”價值目標的提出,實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上的歷史性轉變。今天,我們黨進一步強調人才培養的德才兼備標準;如果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多強調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理想信仰要求,那么“工匠精神”則主要偏重大學生技能水平和技術內涵素養標準。堅守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為目標,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指導,在大學生人才培養方面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耳、入心;成人才匠心所具,成人才匠心獨運,成人才匠心迸發,砥礪前行,達到格物致知、大器早成。
凝聚中國力量:今天中國人民正在圍繞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凝心聚力去努力完成“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偉大征程中;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加斗志昂揚,中華民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強團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明確自己所肩負的重任,培養高質量大批人才,出好人才,就是中國力量的堅實基礎。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是一國政治力、經濟力、軍事力、外交力、國防力、文化力、教育力等綜合實力的競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成為凝聚、提升中國力量的現實基礎和重要保障。只有培養大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國工匠,才能為中華民族上檔提質,才能為中國力量的凝聚產生強大的磁力、向心力和牽引力。
凸現中國特色:長期以來,我們黨堅持把立德樹人、以德為先放在重要位置。高校人才培養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我國高校高度重視學習借鑒西方辦學經驗,開啟了建設中國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但是在高等教育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重智輕德,重理論研究、輕實踐應用;從課程設置到崗位適應上,都不同程度出現“高分低能,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會做、不想做”的局面。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將以嶄新的視角和大膽革故鼎新的思想指明我們高校人才培養之路,既是“紅與專”關系問題更深刻的認識和提高,更是彰顯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使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制度和機制不斷走向創新和發展。
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工匠精神”教育的特征
“中國制造2025”實施以來,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工業基礎得到加強,智能制造加快發展,高端裝備不斷突破,制造強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有力促進了制造業平穩增長、轉型升級和效益回升。在201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據相關權威部門發布,高校科研成果已占到整個國家科研成果的70%以上,這足以說明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發揮了重要促推作用。
目的性:高校的核心職能是育人,是培養“德、智、體”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對于實現高校的育人目標關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就是說立德樹人永遠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必須深入持久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教材、進頭腦、進課堂,實現與“工匠精神”一齊納入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工程;一起計劃,一起協同,一起完成;開展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為提升中國制造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興旺發達奠定可靠基礎。因時而進,面對世界市場經濟挑戰和人才國際化的挑戰,必須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有四個自信,大學生才會排除噪音,與祖國共命運,把自己的人生前途,寄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過程中。因勢而新,就是引導大學生看清世界發展大勢,充分認識堅持中國道路的重要性;在當代中國,我們既不走傳統封閉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樹雄心、立壯志,努力學習、增強本領,攻克一個個科學技術難關,勇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康莊大道。
科學性:高校人才培養必須尊重科學規律,科學是嚴肅的,科學是講究方法的。“以人為本”即把人的需要和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即要求通過評價活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為主體和目的,而不是客體和對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如何培養人、造就人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并使之納入人才培養的正確軌道;既遵循大學使命,又遵循人才培養的層次性和成才規律。錢學森同志生前曾說過“中國缺乏一流大學”,這句話引人深思,筆者認為錢老此句話并不是說中國大學的水平不夠高,而是我們未能找到成為一流大學的規律性認識,人才培養制度、機制還存在問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是當代大學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進行綜合改革,在人才培養計劃、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科學研究等多方面重點突破,以樹立新觀念,解決新問題,實現新的目標跨越。endprint
實踐性:“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和永恒主題。但由于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教育性質的不同和實踐需求的不同,不同社會所需要培養的人才性質和類型也迥然相異。“中國制造2025”是邁向中國現代化工業大國的雄偉綱領和目標,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加強高校人才培養的可行性、準確性,特別是實踐性研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實現說做統一,理論與實踐統一,目的和手段統一,表象與結果統一;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方法論來檢驗我們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實施教育的方法途徑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準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是高校當前與長遠的重要任務,必須科學研究高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加強系統設計;政府、社會、行業、學校形成全價值鏈、同向同行,高校內部各個部門通力協作,各自“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鞏固發揮主陣地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必須共同發力,必須聚焦大學生普遍關注一時難以解開的思想“疙瘩”和理論“扣子”,講深、講透、講明白;為廣大青年學生排除“理論之憂”,解除“思想之難”;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引領學生的根本要求,把大學生最關注、最有興趣的問題攤開來,并貫穿于工作過程落深、落透、落細、落小、落實。重點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為大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進而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把大學生個人的理想前途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我國唯一的“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自幼受中華傳統文化熏陶,深知東西方文明各自的劣勢和局限性,回國后在黨的領導下創立了我國航天事業,他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科學技術的發展問題,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多個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新理論。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杰出建筑大師魯班,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創造多個第一,被譽為中國建筑的“開山鼻祖”。通過課堂理論教育,使學生懂得僅有報國之志是不夠的,應自覺培養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的修養精神,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極致精神;從而激勵自身、超越自我、真正感悟人生、培育操守、發奮讀書、努力成才。
運用現代科技多種形式: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全球化時代加劇,新技術、多媒體、互聯網等多種技術手段集成,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傳播媒介的迅速高效使遠距離傳輸“天地從此不再遙遠”。大學生是高校最少保守思想,最易接近和掌握新技術的人群。“與天地對話”,“與真理面對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北航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我為什么入黨》的文章,互聯網成功點擊率超過50萬人次。這些足以說明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仍然可以輔助現代技術手段,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實際,啟迪大學生思想上的共鳴。2016年10月,由相關部門組織的“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正式拉開帷幕。2016年10月10日,在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報告會現場,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211廠高級焊工高鳳林和中國南車青島四方股份公司首席研磨師寧允展兩位大國工匠講述了自身敬業、精業、奉獻的事跡和感悟,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用滿腔的熱情激勵大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報國奉獻。大國工匠精湛的技藝贏得同學們陣陣掌聲。在場大學生們深受感動和鼓舞,表示大國工匠們刻苦鉆研、技術報國的精神是他們畢生學習的榜樣和力量的源泉,要以此為動力,刻苦鉆研練就過硬本領,為“中國創造”作出貢獻。
創設全面育人格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要著力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形成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實行“三轉”(轉思想、轉機制、轉作風);轉思想即更新教育理念;轉機制即建立高效靈敏的思政調度系統;轉作風即領導干部、教授深入第一線。首先,要建立健全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全校各部門緊密配合,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全員育人格局。既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功能,同時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實現自我發展。其次,要注重在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勤于思考、思想觀念趨于成型,但仍然具有較大的可塑性;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勇于創造,但鑒別仍有缺陷;他們有干勁,但是缺乏深厚的鉆研精神;他們有熱情,但持久堅持精神不夠。這些都需要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循循善誘、加以合理引導。再次,大力提倡志愿者行動,奉獻知識、服務社會。大力倡導政府、企業、行業、學校相銜接、交流互動;向大國工匠學習,大興鉆研科學技術之風;大力弘揚正能量,樹立典型、推廣先進經驗、標新立異、鼓勵創新。在高校形成濃郁的發明創造氛圍,舉辦科技活動周、召開科學家、大國工匠座談會;大力宣傳和展示在我國各條戰線杰出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領軍人物、科學家、專家的光輝業績;相關部門經常舉辦全國性、地區性、行業性各種技能大賽,形成在高校“比、學、趕、幫、超”的良好風氣。重構校園文化,創制大國工匠茁壯成長的體制機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成為高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并使大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學、真懂、真信、真做,高校真正成為卓越人才培育的搖籃。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學教育的價值目標愿景追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是創建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大學生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的必要途徑。堅持不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大膽突破陳規,敢于走出一條人才培養的新路;必須以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放眼世界,加入國際化人才競爭的行列;必須以腳踏實地、勇于探索的精神,持之以恒、歷久彌新推動此項教育任務向縱深發展,以實現教育強國之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