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長榮

[摘要] 目的 觀察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評價其效果。方法 將該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設為研究對象,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抗病毒治療,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意愿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8例,對照組給予傳統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傳統護理基礎上行綜合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各項指標改善情況。結果 干預后,通過對兩組患者隨訪統計顯示,較之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自我癥狀感受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對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療效確切,可有效減少患者住院時間,降低血糖指標,安全性更高,有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應用與推廣價值。
[關鍵詞] 肝源性糖尿病;綜合性護理干預;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5(a)-0123-02
肝臟屬機體內代謝器官,同時也是消化系統最大的消化腺,位于人體腹部位置,主要作用于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合成等作用,此外,肝臟也具有維持人體體內血糖穩定的功能。但當肝功能出現異常后,如肝硬化疾病、病毒性肝炎等,特別是當肝臟炎癥明顯時,可發展至肝源性糖尿病[1]。該病于臨床中表現與普通糖尿病癥狀差異不大,無特異性,起病隱匿,期間可伴有口渴、飲水增加、尿多、口干、食欲增加等,但體重呈逐漸減輕趨勢[2]。在患者發病期間,隨著體內肝臟病毒與糖尿病相會作用,為患者日常生活與精神狀態帶來嚴重影響。相關報道中指出[3],在治療肝源性糖尿病中,介入正確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心理、精神健康。鑒于此,該研究將該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設為研究對象,觀察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評價其效果,為臨床肝源性糖尿病護理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設為研究對象,納入該研究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嚴重精神疾病者、伴有重度臟器疾病者、伴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根據患者意愿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8例,其中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0.20±12.24)歲,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24±3.59)年齡,根據患者癥狀分為: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者17例,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者5例,慢性中毒肝炎合并糖尿病者6例;研究組男14例,女14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49.9±11.08)歲,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33±3.87)年齡,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者15例,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者4例,慢性中毒肝炎合并糖尿病者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護理干預,即遵醫囑給藥護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常規健康宣教等內容。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為:①心理疏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因癥狀特點,長期受到病痛折磨,加上由于療程時間較長,為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因此患者入院后常見表現焦慮、抑郁、煩躁等負性心理情緒,對治療均帶來嚴重影響,病情改善效果不理想,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此時護理人員需以親切、積極、樂觀、開朗姿態介入,主動與患者交流,為其普及疾病相關知識,糾正其錯誤認知,強調負性心理對該病的惡劣影響。同時通過交流掌握患者心理情況,根據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愛好、文化程度、家庭條件等)綜合分析,制定針對性心理疏導計劃,使其心理不良情緒得以改善,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②飲食指導護理:由于該病療程較長,部分患者可伴隨終生,因此出臨床藥物治療外,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口味偏好、癥狀病理、治療原則等為基礎,為患者制定營養均衡的飲食方案,其中對日常飲食注意事項等均給予正確、科學指導,如對于該病而言,清淡高蛋白、易消化的時候有助于消化,提升機體免疫與抗病毒能力,因此日常建議多食此類食物。此外日常飲食應避免過量攝入辛辣、冷食、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日間攝食以少食多餐為宜;③常規護理:患者在院期間應注意病房地面、室內衛生,空氣質量等指標,地面可行早晚消毒液擦拭,輔助紫外線燈進行室內消毒。此外,患者住院期間應注重患者日常生活娛樂性,如室內布置電視機,根據患者喜好播放幽默、滑稽、勵志等電視或影片,或為患者準備相關雜志、書籍、音樂等。此外日間可組織病友開展棋類、牌類游戲,使患者積極、面對生活;④普遍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于臨床治療后均可取得較好臨床效果,同時又出現部分患者因出院回家后諸多因素導致病情加重、復發等。因此根據此特點,科內可設置專業家庭護理教育小組,由科內職業技能、基礎知識優異者帶隊,對患者日常生活結構(作息時間、飲食、健康鍛煉等)給予指導,期間定時測量患者血壓、血糖等指標,遵醫囑正確用藥。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等指標進行統計,患者自我癥狀感受指標中包括納差、胃腸不適、乏力3個項目,每個項目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示自我感受越好。此外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住院時間。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對收集的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期間住院時間、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自我癥狀感受等計量資料均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數據統計顯示,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為(28.1±5.7)d,對照組為(39.3±5.3)d,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77,P<0.05);且兩組患者癥狀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自我癥狀感受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與工作結構變化較大,隨著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也呈現上升趨勢[4],而此病又缺乏特異性,故常被誤診或漏診。此外本病的治療在臨床中較為棘手,因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多對肝功能造成損害,現目前臨床中[5]胰島素是主要治療手段。
相關研究顯示[6],在治療肝源性糖尿病中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護理干預輔助調控,包括飲食控制、適度的健康鍛煉、心理疏導等措施,使患者對疾病認知度有所提升,機體抵抗能力、免疫能力有所提升,進而提高患者癥狀改善效果。從該研究結果處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數據統計顯示,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為(28.1±5.7)d,對照組為(39.3±5.3)d,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77,P<0.05);且兩組患者癥狀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自我癥狀感受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提示,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在治療肝源性糖尿病中療效確切,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對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療效確切,可有效減少患者住院時間,降低血糖指標,安全性更高,有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應用與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進.銀屑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3):205-206.
[2] 陳軼慧,程玉鳳.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護理體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8(11):110.
[3] 蔣再靜.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14(6):220-221.
[4] 葉方英,羅小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糖尿病新世界,2016,18(31):152-153.
[5] 于晶波.60例糖尿病合并腎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糖尿病新世界,2016,22(13):149-150.
[6] 高紅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干預的工作體會[J].糖尿病新世界,2016,23(8):15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