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和
《供應鏈管理》課程改革初探
◎陳鳳和
《供應鏈管理》課程是高技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具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但由于供應鏈管理所覆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具有跨組織、復雜性、動態性的特點,學習者往往覺得課程難學而影響學習興趣。本文從《供應鏈管理》課程設計思路、課程內容設計和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建議,針對高技學生的學習特點提出課程改革方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企業競爭的加劇,供應鏈的管理和優化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并逐漸成為了許多優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供應鏈管理》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具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旨在幫助學生樹立從生產到最終產品和服務交付的全局觀念;使學生掌握供應鏈管理涉及到的供應與需求,搜尋原材料、零部件,生產和計劃,倉儲與庫存追蹤,訂單輸入與管理,分銷及交付到最終消費者等過程管理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成本意識以及抗壓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為學生物流管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但由于供應鏈管理是個綜合的管理思想,所覆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具有跨組織、復雜性、動態性的特點,加之現行教材多偏重理論與案例,缺乏實踐性的實訓,對于沒有實踐工作經驗以及對企業運作缺乏感性認知的在校學生來說,往往覺得課程難學而影響學習興趣。因此對課程進行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本文從《供應鏈管理》課程設計思路、課程內容設計和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建議,針對高技學生的學習特點提出課程改革方案。
我校的供應鏈管理課程主要在高技層次學生中開設,針對高技學生專業理論基礎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動力不足的特點,課程設計的思路主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完整工作過程業務流程為主線穿插供應鏈理論教學為教學方法,以供應鏈管理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為學習情境,貫徹“學生為中心、行動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依托校內供應鏈實訓室和校外合作企業資源拓展教學環境,將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作為課程評價體系。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幫助學生樹立從生產到最終產品和服務交付全程管理的全局觀念,培養學生對供應鏈采購、運營和物流管理各個環節的操作和管理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成本意識以及抗壓能力、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課程實施的先修課程是《物流基礎》、《采購實務》、《倉儲實務》、《運輸實務》、《企業物流》等課程,因此進入供應鏈課程的學習者應該已經具備一定的物流管理專業基礎知識的人。結合高技學生的學習特點,供應鏈課程內容應主要圍繞供應鏈管理經典理論和實際供應鏈工作職業領域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務及管理重點難點進行,具體如下表:

表1-1 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內容
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高技大專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堅持“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摒棄過去以理論教學和案例分析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理實一體化進行教學組織,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并用保障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實現“教學做”有機的結合。
理實一體化進行教學組織。理實一體化教學是職業院校在專業教學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通過整理和融匯教學環節,把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實踐作為整體進行考慮,以教師講解和學生技能訓練交替進行來完成一體化教學。供應鏈管理課程涉及面廣,學生缺乏企業運作相關經驗和感性認知,課程實施可采用通過供應鏈小游戲導入供應鏈理論的學習,引導學生對供應鏈管理中的現象進行思考;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和分享;最后進行以真實企業案例和數據為背景的供應鏈管理實戰項目典型工作任務實訓,實現活學活用。例如講信息共享規避牛鞭效應的內容時,可先組織學生分組模擬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最終客戶)進行啤酒游戲,通過游戲感悟各個角色職業特點,熟悉供應鏈業務流程,體會企業間不合作信息不共享的惡果,引出供應鏈信息與協調管理、供應鏈風險和績效管理等相關知識點并進行研究和學習,最后在供應鏈實訓室使用模擬供應鏈管理系統完成以某制造企業為核心的全程供應鏈實戰實訓練習,體驗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共享規避牛鞭效應的過程;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帶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現場教學,接觸到企業真實的業務環境和情景。
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并用保障教學效果。由于供應鏈管理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培養學生供應鏈管理的全局觀,對應的崗位都是各個企業的管理崗位,對于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和企業管理經驗的學習者來說是無法真正體會到供應鏈管理的要求的。因此教學過程中采用分組教學、案例分析、實驗模擬、現場教學多種教學方法與通過互聯網收集資料、微信群和qq群共享最新供應鏈咨詢、視頻播放等教學手段,還原供應鏈管理真實的場景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認識很重要。比如在課程剛開始時可以布置學生分小組收集常見消費品(如:服裝、電子產品等)的資料,具體資料包括:1.產品品牌信息;2.品牌制造商合作伙伴資料;3.產品物流、商流通路、銷售渠道等資料(如該品牌產品全國代理、大賣場、運營商、省級代理、區域強勢經銷商等銷售渠道情況);4.產品市場銷售情況資料(以所在地區、城市為主)。然后根據收集到的背景資料畫出供應鏈網絡結構圖并在課堂上展示,提高學生對供應鏈的認知形成供應鏈管理源于生活的認識。又比如在講授供應商管理庫存時,可以播放上海貝爾電子商務管理的案例視頻;講授精益生產時,學生不太理解看板管理,可播放國網洛川供電公司啟動看板管理確保“兩化”建設的視頻;講供應鏈供應商選擇重要性時,播放豐田汽車剎車門導致大面積召回事件的視頻等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將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供應鏈課程教學的效果。
本文指的課程評價是對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由于供應鏈管理課程在進行整體設計時采用的是面向工作工程的項目式課程,因此課程的評價既要有過程性監控,又要有成果輸出,對整個學習效果的終結和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掌握水平的評價,二是對學生學習方法、態度所反映的學習效果的評價。因此教師在對學生每次學習任務進行評價時都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及時知道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評價的方式可以采用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并合理分配各種評價方式的比例最終形成學生的總評成績。如:
課堂表現 10%
項目實訓 40%
小組作業(成果展示、情景模擬、課堂討論) 20%
期末考試 30%
這種綜合性考核評價的方式較好的反映了學生課程學習的水平和學習的效果,能確保對學習者進行較為客觀和多元化的評價。
課程改革對于教學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由于時代的變遷,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技術應用和管理思想層出不窮,作為職業教育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結合學校軟硬件教學環境以及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主動更新教育理念,更新課程內容,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推動課程的改革,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能夠契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作者單位:廣東省輕工業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