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眾海 徐婷貞
自發性縱隔氣腫15例臨床分析
王眾海 徐婷貞
目的 分析自發性縱隔氣腫的臨床特點,以提高自發性縱隔氣腫的診斷治療水平,減少誤診。 方法 回顧15例自發性縱隔氣腫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住院時間、胸部CT表現、就診時主要癥狀、既往基礎疾病狀況及治療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歸納其臨床特點。結果 15例患者平均住院時間(4.4±0.6)d,胸部CT表現為縱隔積氣合并頸前間隙積氣者多見(12/15,80%),下縱隔積氣以食管周圍積氣者多見(6/15,40%),心前緣積氣少見(2/15,13.3%),CT觀察平均吸收時間(3.1±0.2)天。常見就診癥狀主要為胸悶、胸痛及咳嗽,大部分患者無基礎疾病,伴發基礎疾病者以支氣管哮喘、肺大泡最常見,經吸氧、臥床休息等保守治療縱隔積氣即可消失。結論 自發性縱隔氣腫呈良性經過,青年人群好發,保守治療多可治愈,需手術干預者極少見。臨床可見復發病例多與基礎疾病,尤其是支氣管哮喘控制不佳有關。
自發性縱隔氣腫 臨床特點 文獻回顧
自發性縱隔氣腫是一種臨床少見疾病,由非外傷、縱隔產氣菌感染及縱隔鄰近臟器損傷貫通導致的縱隔內積氣,青年人群為主要發病群體,其臨床預后多良好。由于發病率低,目前尚無關于該疾病的診療規范。本文回顧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自發性縱隔氣腫患者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齡12~34(18.2±5.5)歲;從發病至就診時間6~48(25.3± 2.4)h。入選標準:(1)排除因外傷、呼吸機通氣過程中發生的縱隔氣腫等繼發性縱隔氣腫;(2)排除新生兒縱隔氣腫。回顧個人史發現吸煙患者1例(吸煙10支/d×10年),有二手煙接觸史3例,自發性氣胸手術史1例,住院期間病史回顧及新診斷哮喘3例,診斷呼吸道感染2例,近期蕁麻疹病史1例。就診首要癥狀以胸痛、胸悶最為常見,胸痛11例,胸悶10例,伴有頸部不適感4例,咳嗽、咳痰3例,伴有咽部疼痛感1例,1例兒科患兒除咳嗽、咳痰外伴有喘息癥狀。
1.2 輔助檢查情況 15例患者肺部CT均表現不同程度縱隔積氣,氣腫伴隨頸前間隙積氣者12例;伴隨下縱隔積氣者8例(心前緣積氣2例,心臟后食管周圍積氣6例);伴有氣胸表現1例;心電圖異常者1例,表現為竇性心律不齊。
1.3 診治經過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胸部CT檢查確診,治療上予以常規吸氧、臥床休息。4例血WBC升高伴有咳嗽、咳痰癥狀者加用抗生素及化痰藥物;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予以霧化吸入激素及平喘藥物治療,其中1例靜脈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所有患者均經保守治療出院,未出現需手術干預患者,出院后門診及電話隨訪6個月。
2.1 預后 所有患者均經臥床休息、吸氧等保守治療治愈出院,住院時間3~6(4.4±0.6)d,CT復查(3.1±0.2)d縱隔積氣消失。1例20歲男性患者出院1周后縱隔氣腫再發,經二次住院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并自發性縱隔氣腫,經積極治療后積氣吸收,出院予以按標準方案控制哮喘,患者隨訪6個月,縱隔氣腫未再復發。
2.2 胸部CT表現 15例患者胸部CT圖像可見6種影像學表現:(1)單純表現為肺門旁少量積氣1例(圖1a)。(2)心緣前、上縱隔合并頸前間隙積氣2例(圖1b-d)。(3)上縱隔積氣合并頸前間隙積氣10例(圖1c、e)。(4)縱隔氣腫合并氣胸者1例(圖1f)。(5)肺門旁積氣合并心緣后食管周圍積氣6例(圖1e、g)。(6)單純表現為心緣后食管周圍積氣1例(圖1g)。
自發性縱隔氣腫臨床并不常見,自1937年Hamman報道第1例臨床病例以來,目前主要以病例個案報道及小規模臨床病例回顧分析為主。自發性縱隔氣腫好發于青壯年人群。1944年Macklin通過動物實驗闡明發生機制為肺泡壁在短時內肺泡壓力升高的過程中發生破裂,自肺泡溢出氣體沿支氣管血管束漫延至縱隔,從而出現縱隔內積氣,稱之為Macklin效應。Romero等[1]分析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和自發性縱隔氣腫的關系指出,哮喘發作時,氣道廣泛炎癥充血,分泌物增加,氣道平滑肌痙攣造成遠端終末細支氣管肺泡內空氣潴留,壓力升高,相當于形成內源性呼氣末正壓,當咳嗽等癥狀出現時肺泡破裂,氣體蔓延至縱隔所致,符合Macklin效應。

圖1 15例患者胸部C T圖像所見(a:肺門旁積氣影;b:上縱隔合并頸部軟組織積氣;c:頸部軟組織積氣;d:心包前積氣;e:上縱隔合并肺門旁積氣;f:縱隔氣腫合并氣胸;g:心緣后食管周圍積氣)
本研究顯示自發性縱隔氣腫常見臨床癥狀以胸悶、胸痛為主,這與Vivek等[2]報道一致。肺部CT檢查可獲得及時確診,自發性縱隔氣腫經保守治療大多可以治愈,張雪雅等[3]、閆慶賀等[4]報道亦未出現手術干預患者。自發性縱隔氣腫常見的治療方法為臥床休息及氧療,有呼吸道感染時合理應用抗生素,同時治療基礎疾病。本研究顯示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是本病發病的常見誘因,在復發患者中支氣管哮喘未得到有效控制是常見的原因[5]。
綜上所述,自發性縱隔氣腫并不常見,臨床工作中需警惕首發癥狀為胸悶氣急伴胸骨后或頸部不適的青壯年患者,及早行肺部CT檢查是早期診斷的主要手段。本病呈良性疾病經過,經保守治療后多可自行吸收,臨床上有一定的復發率,多和基礎疾病控制不佳有關,尤其是支氣管哮喘患者。
[1]Rom ero K J,Trujillo M H.Spontaneous pneum omed iastinum and subcutaneous emphysem a in asthm a exacerbation:The Macklin effect[J].Heart Lung,2010,39(5):444-447.doi:10.1016/j.hrtlng. 2009.10.001.
[2]Vivek N,AvniY,Jay H.Spontaneous pneumom ed iastinum:analysis of62 consecutive adultpatients[J].Mayo Clin Proc,2009,84 (5):417-421.doi:10.1016/S0025-6196(11)60560-0.
[3]張雪雅,張維溪,盛安群,等.兒童自發性縱隔氣腫18例診治及預后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3,11(11):849-851.
[4]閆慶賀,張鵬,宋世輝,等.自發性縱隔氣腫24例臨床診療分析[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4,30(1):42-44.
[5]Park S J,Park JY,Jung J,etal.Clinica lm anifestations o f spontaneous pneumom ed iastinum[J].Korean J Thorac Card iovasc Surg,2016,49(4):287-291.doi:10.5090/kjtcs.2016.49.4.287.
(本文編輯:陳麗)
《浙江醫學》對醫學論文中有關實驗動物描述的要求
在醫學論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實驗動物者,在描述中應符合以下要求:(1)品種、品系描述清楚;(2)強調來源;(3)遺傳背景;(4)微生物學質量;(5)明確等級;(6)明確飼養環境和實驗環境;(7)明確性別;(8)有無質量合格證;(9)有對飼養的描述(如飼料型、營養水平、照明方式、溫度、溫度要求);(10)所有動物數量準確;(11)詳細描述動物的健康狀況;(12)對動物實驗的處理方式有單獨清楚的交代;(13)全部有對照,部分可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
本刊編輯部
2017-03-13)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6.2017-536
310018 杭州,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省中醫院呼吸內科
徐婷貞,E-mail:x t z11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