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與居民儲蓄率

2017-09-08 06:49:22趙昕東
中國軟科學 2017年8期
關鍵詞:影響模型研究

趙昕東,王 昊,劉 婷

(華僑大學統計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21)

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與居民儲蓄率

趙昕東,王 昊,劉 婷

(華僑大學統計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21)

本文首先構建了人口老齡化條件下包含中國現收現付模式與個人賬戶模式相結合的社會保險制度的OLG模型,并利用2001-2014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對居民儲蓄的影響是顯著的。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將導致儲蓄率的下降。同時,社會統籌模式的養老保險將較大程度的擠占消費,原因是當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還不夠健全,并不能提供很好的保障,人們即使繳納了養老保險仍然缺少安全感。最后本文提出了靈活延遲退休、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等對策建議。

老齡化;養老保險;居民儲蓄;OLG模型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增長,高增長的源泉主要是投資。投資來自儲蓄,過去三十年中國的高儲蓄率為經濟高增長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投資,而高儲蓄率與我國比較高的勞動人口比例有密切關系。

然而,中國正經歷著人口年齡結構持續而深刻的變化,變化的程度和速度已全面超越世界各國,以“未富先老”和“快速老齡化”為主要特征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的一種新常態。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達到2.12億,占人口總數的15.5%;65歲及其以上人口數為1.37億,占比是10.1%,首次突破10%。根據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時,通常認為這個國家進入老齡化。正如經典的生命周期理論(Modigliani等,1954)所闡明的那樣,人們根據一生預期的總收入來平滑自己的消費,在退休前儲蓄,退休后使用這些儲蓄,從而實現生命周期中的效用最大化[1]。從人的一生來看,個體的儲蓄傾向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對一國來說,加總的儲蓄率取決于人口年齡結構及其變化,老年人比重上升,國民儲蓄率隨之會降低,資本積累率下降和人均資本增長率下降。可見,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和年輕人口比例降低的直接結果是儲蓄率將呈下降趨勢。儲蓄是投資的基礎,儲蓄率下降會帶來投資率和資本積累率的下降,資本積累率的下降會降低勞動人口的人均資本的增長速度,進而降低長期經濟增長率。

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退出勞動力市場,由原來的生產者變為消費者,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老齡化的同時伴隨著少子化,越來越多的老齡人口將依賴社會保障體系養老。這也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體現。這意味著在工作期間,拿出一部分收入繳納養老保險。這必將對消費與儲蓄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研究清楚老齡化背景下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重要內容的養老保險,如何影響人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跨期消費決策,如何影響儲蓄行為,是否真正解除了人們養老的后顧之憂。

根據現有文獻,大量研究都集中于考察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儲蓄的影響或者是養老保險對儲蓄的影響,卻鮮有文獻同時考慮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對儲蓄的影響。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這兩個因素對我國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對此問題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清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對于我國儲蓄的作用機制和影響程度,另一方面為制定相關人口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文獻回顧

(一)人口年齡結構與儲蓄率

關于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儲蓄關系的研究頗多,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實證研究。當前有三個理論被大家所接受:一是Modigliani等(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說;二是Friedman(1957)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說;三是家庭儲蓄需求模型(Samuelson,1958)。生命周期假說以微觀經濟學為理論依據,從個人消費行為出發,認為消費者是理性的,能以最合理的方式分配自己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費和儲蓄,實現效用最大化[1]。持久收入假說理論則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是持久收入決定的,不是現期收入決定的[2]。相比之下,家庭儲蓄需求模型認為孩子是儲蓄的替代物,當家庭孩子數量較多時,作為養老保證的家庭儲蓄可以相應的減少[3]。

實證研究方面,使用宏觀模型和宏觀數據的研究支持生命周期理論。Guest等(2000)研究發現2040年后澳大利亞將發生老齡化導致的財政收支失衡,支出大幅增加和儲蓄大幅下降[4]。Rios-Rull(2001)使用一般均衡分析研究發現,如果人口的生育模式維持在低水平,那么嬰兒潮一代的老齡化的影響非常大,將加劇儲蓄的減少,因為人口老齡化往往使勞動力相對稀缺,因而降低資本回報率,從而進一步降低儲蓄率[5]。Fehr等(2008)通過模擬計算得出歐洲和日本的低生育率將導致勞動供給下降,將引起稅收增加以應對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從而減少儲蓄[6]。Leff(1969)通過74個國家的跨國時間序列數據對人口結構變化與儲蓄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都與儲蓄率存在著明顯負相關關系[7]。Loayza等(2000)利用1965年至1994年150個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計量檢驗,結果顯示人口年齡結構與儲蓄率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老年撫養比與少兒撫養比的提高都會使私人部門儲蓄率降低,且老年撫養比的影響更大。如果老年人撫養比率上升3.5%,儲蓄率將會下降2%[8]。Bloom等(2003)認為預期壽命的增長會引起儲蓄率的增加,并且在人口年齡結構分布處于穩態時,儲蓄額的增加會被處于負儲蓄狀態的老年人口數的增加所消耗[9]。使用國家間截面數據的研究也支持生命周期理論。來自微觀數據的實證結果則不確定,既有支持生命周期理論的結果也有不支持生命周期理論的結果,而且不支持生命周期理論的文獻占大多數。Horioka(2010)使用2000年之后的統計數據,研究發現日本2000年之后退休人口的儲蓄急劇下降,他指出這與政府減少社會保障支出和增稅有關[10]。與此相反,Dekle(1990)年的研究發現日本人的財富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表明老齡人口仍在進行儲蓄[11]。

針對基于宏觀數據與微觀數據得到的相反的結果,Weil(1994)指出實際二者并不矛盾,微觀數據得到的結果也是正確的,老年人確實可能減少支出,但是他們的子女因為有更多的遺產可以繼承,可能增加消費,因此從宏觀的角度看,老齡化全社會的儲蓄減少[12]。

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與國外反差較大,基于微觀和宏觀數據的研究大多認為老齡化會增加居民儲蓄。如袁志剛和宋錚(2000)研究發現人口老齡化會激勵居民增加儲蓄,由于人口老齡化是計劃生育政策的自然結果 ,它很可能是造成中國城鎮居民儲蓄傾向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13]。劉雯和杭斌(2013)基于緩沖儲備的儲蓄理論,對養老金"多軌制"進行量化,利用連續追蹤的微觀數據,建立平衡面板模型做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會提高居民儲蓄率[14]。同時也存在相反的結果,范敘春和朱保華(2012)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發現,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提高了我國國民儲蓄率,幼年人口撫養比增加會增加國民儲蓄率,而老年人口撫養比增加會減少國民儲蓄率[15]。馬樹才等(2015)通過擴展連續世代交疊模型構建居民內生儲蓄函數,分析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居民儲蓄的影響,發現老年撫養比與居民儲蓄存在倒U形動態關系[16]。

(二)養老保險與居民儲蓄率

發達國家實行養老保險政策歷史較久,對養老保險與居民儲蓄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早。美國經濟學家Feldstein(1974)將養老保險對儲蓄的影響歸結為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是使居民減少儲蓄的“資產替代效應”,人們既然可以從公共養老基金計劃中獲得養老收益,就可以減少為了退休期的消費而在工作期的財富積累;另一種是使居民增加儲蓄的“引致退休效應”,公共養老制度的給付機制可能誘使人們提早退休,而這就意味著工作期的縮短和退休期的延長,因此這就會使得居民在工作期保持較高的儲蓄水平,用以滿足退休后的生活需要,而儲蓄的變化就是取決于這兩種效應的強弱[17]。Feldstein和Liebman(2002)認為養老保險和儲蓄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在沒有借貸約束和不確定性的前提下,私人儲蓄和養老保險之間存在替代關系,也就是說養老保險會替代私人儲蓄[18]。國內學者結合中國國情對養老保險如何影響儲蓄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彭浩然和申曙光(2007)利用中國31個省區數據進行的經驗研究表明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會降低居民儲蓄率[19]。黃瑩(2008)利用戴蒙德模型分析現社會統籌的收現付制和基金制對儲蓄影響,發現現收現付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儲蓄,而基金制則不會造成影響[20]。胡穎和齊旭光(2012)通過建立了一個現收現付制與基金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障制度的OLG模型分析了社會保險的儲蓄效應,結果表明社會保險對居民儲蓄存在擠出效應,但是影響程度缺乏彈性[21]。田玲和劉章艷(2017)研究發現基本養老保險顯著增加了居民在服裝和食品等當期消費項目的壓力感知[22]。與此相反,張士斌(2009)基于面板數據的分析表明養老保險對儲蓄的影響并不顯著[23]。李雪增等(2011)使用2001-2008年的省際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基本養老金收入的變動對我國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并不顯著[24]。

(三)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與居民儲蓄率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研究養老保險如何影響儲蓄的文獻相對較少。Li等(2013)采用面板數據研究多國的養老保險、預期壽命對儲蓄的影響,發現養老保險對儲蓄具有負向影響,而預期壽命具有正向影響[25]。楊繼軍和張二震(2013)利用1994-2010年中國省際數據進行動態面板回歸,結果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為負,而養老保險覆蓋面、養老保險繳費水平則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為正,進而證實了養老保險制度并不會給儲蓄造成降溫[26]。

(四)文獻評述

發達國家社會保障體制比較完善,而中國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消費習慣消費心理與發達國家不同,儲蓄行為與資本積累有特殊的規律,因此基于發達國家得出的結論在中國不一定成立,有必要利用中國數據進一步研究。國內學者雖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是分別研究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對居民儲蓄的影響,同時研究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影響的文獻較少,且所得結論并不統一,需要進行更精確和深入的研究。

與已有的文獻進行對比,本文有三個重要擴展:一是使用世代交疊模型將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結合起來分析它們對于居民儲蓄率的影響;二是在理論模型中結合中國養老保險的實際,分析現收現付制與完全基金積累制相結合的混合模式下社會保險和人口老齡化的儲蓄效應;三是在實證分析時,本文構建了同時考慮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兩個因素的計量模型。

三、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影響居民儲蓄的理論模型

(一)基本模型

本文依據生命周期理論,構建了一個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下的三期世代交疊OLG(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模型,分析人口年齡結構和養老保險在個人生命周期決策時對儲蓄率的影響機制。OLG模型是為宏觀經濟模型建立微觀基礎的兩大基本模型之一。楊再貴和曹園(2015)使用OLG模型研究了養老保險與養老金待遇問題[27]。張士運和楊茜淋(2015)研究了人口結構影響消費、儲蓄和勞動力供給[28]。李靜(2015)利用OLG模型研究了社會保障預期對出生率和人力資本的影響[29]。

為了簡化模型,本文首先假設行為人不留遺產給后代,并在生命終結時儲蓄為0。其次,由于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經歷了從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的轉變,目前正處于“統賬結合”的混合模式,因此在這種模式下,我們設定行為人在老年期養老金給付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社會統籌部分和個人賬戶的積累部分,基于此本文在OLG模型中增加這樣的約束。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所考察的代表性個體行為如下:假設代表性行為人經歷少年期,成年期以及老年期,并且t期成年人以p的概率進入老年期,那么1-p就是t期成年人的死亡率,并有N2t=pN1t-1。由于有計劃生育政策的約束,所以假設代表性行為人不能選擇生育數量,生育率外生給定,人口出生率(增長率)為nt=N1t+1/N1t。這里C0t、C1t和C2,t+1分別表示代表性行為人在少年期、成年期以及老年期的消費決策,s1t為行為人在成年期的儲蓄。其中在t期行為人無彈性的提供一單位勞動工資設為wt,由于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因此,依據這種情況,假設代表性行為人在成年期向政府交納社會保障金,其工資收入以一個固定比例τ進入個人賬戶,以比例η進入所謂的統籌賬戶(m=τ+η),而余下的則用來消費和儲蓄。若設rt+1為物質資本租金率,套利理論表明儲蓄的回報率要等于資本的租金率,則老年期的儲蓄回報為(1+rt+1)s1t。這里還假定進入個人賬戶基金的總收益率為r(199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規定,個人賬戶儲蓄額每年參考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因此個人賬戶基金的總收益率r等于利息率rt+1)。并且如果行為人老年期依舊存活,那么當代表性行為人進入老年期后,其老年期依賴個人的養老儲蓄回報和社會養老保障福利來維持生活。

代表性行為人生命周期的預算約束為:

c1t+ntcot+s1t=wt-τwt-ηwt=wt-mwt

在約束下,行為人生命周期預算約束最大化為:

此時得到消費和儲蓄:

(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

由最優儲蓄s1t可得t期最優儲蓄率sr為:

社會統籌賬戶反映著居民私人儲蓄和社會承諾之間的替代關系,它能夠減少居民在工作期間進行儲蓄用于退休后在老年期用于消費動機,即對儲蓄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但是“擠出效應”大小不確定,需要通過實證檢驗確定。

(三)老齡化的影響

在生產技術方面,為簡化起見,假定技術進步是外生的,生產函數是規模報酬不變的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符合凹性和稻田條件。

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資本和勞動獲得其邊際產品,rt為t時期的物質資本租金率,wt為t時期勞動的價格即工資率。由于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資本和勞動獲得其邊際產品,通過最大化一階條件可得各要素邊際產品獲得的報酬有:

如果經濟處于封閉狀態,根據資本的均衡條件Kt+1=N1ts1t可得經濟達到均衡時的勞均資本存量水平為:

經濟中的儲蓄率為:

因此,為了更好地研究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的儲蓄效應,詳細探索分析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險對居民私人儲蓄的宏觀影響,我們首先通過建立基本計量模型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入養老保險,進一步研究社會養老保險對居民私人儲蓄的擠出影響以及人口老齡化對居民儲蓄的影響變化,通過對比,分析其變化原因,并給予合理的解釋。

四、實證檢驗

(一)計量模型設定

根據理論模型,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是影響居民儲蓄的重要原因,本文建立面板數據模型研究人口年齡結構和社會養老保險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被解釋變量為居民儲蓄率(s)。解釋變量包括兩類:首先是人口因素變量,本文選取老年撫養比(odep)、人口出生率(birth)以及預期壽命(life);其次是養老保險因素,本文使用每年的實際繳費率(tax)表示;解釋變量還包括以下控制變量:第一類是經濟因素變量,包括人均收入增長率(g)和利率(r);第二類是反映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居民儲蓄的影響,本文采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urinc)。綜合以上因素,本文的面板數據模型最終設定為以下方程:

si,t=α0+α1si,t-1+α2odepi,t+α3birthi,t+α4lifei,t+α5taxi,t+α6urinci,t+α7gi,t+α8ri,t+ui+εi,t

(1)

其中i代表各個省的截面單元,t代表年份,si,t-1為滯后一期的儲蓄率,用來體現消費的慣性,ui表示不可觀測的地區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二)數據處理

(1)居民儲蓄率。本文的居民儲蓄率是居民人均儲蓄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居民人均儲蓄是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與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的差額。其中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用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以及相應的人口數加權計算得出,人均年收入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以及相應的人口計算得出。

(2)人口因素。老年撫養比用65歲及65歲以上人口占15-64歲人口的比重表示。出生率用人口出生率表示,單位是千分之一。

(3)養老保險。根據理論模型這里我們采用養老保險的平均實際繳費率來表示:

每年的實際繳費率=當年養老基金支出/(參保職工年末人數*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4)經濟因素變量。收入增長率由各年份的人均收入計算得到。為了得到收入的實際增長率,本文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平減。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的存在,本文的利率為實際利率,即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的差額。名義利率選取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表示,若某年實行多個利率,則按時間長短進行加權,通貨膨脹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率表示。

(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計算。

樣本為2001-2014年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面板數據。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金融統計年鑒》以及《中國人口就業統計年鑒》和《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經濟增長率和實際利率以外的變量取自然對數。

(三)數據的平穩性的檢驗

面板單位根檢驗分為同質面板和非同質面板兩種檢驗方法。所謂的同質面板,就是各個面板單位根的自回歸系數相同,具體的檢驗方法包括:LLC檢驗、Breitung以及HT檢驗;異質面板就是它們有著不同的單位根,檢驗方法包括IPS、Fisher—PP、ADF-Fisher檢驗。

為了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選擇綜合檢驗的方法,即同質面板單位根檢驗的LLC檢驗和異質面板下的Fisher—PP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從P值可以看出,對于所有變量,無論是LLC檢驗還是Fisher—PP檢驗,都在5%的水平下拒絕了有單位根的原假設,這表明變量是平穩的。

(四)模型估計與檢驗

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可能導致解釋變量與隨機擾動項相關,造成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在這種情形下,使用傳統的固定效應或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會造成解釋變量估計值有偏。為了克服以上問題,本文采用系統GMM(SYS-GMM)估計方法進行估計。當時間跨度比較小時,變量的過去值對于未來只能傳遞較少的信息,用水平滯后值作為工具變量,會產生弱工具變量問題,導致有效性較差,系統GMM在差分的基礎上增加了水平方程,使用了更多的矩條件。

在以上的所有動態面板估計中,本文將滯后一期的儲蓄率和經濟增長率作為內生變量,人口因素和其它的相關變量作為外生變量,并采用二階段GMM估計結果。

表2中的模型1是系統GMM估計。從模型1的檢驗結果來看,Wald檢驗結果的p值均為0.0000,說明各模型中的解釋變量是聯合顯著的。對于動態面板估計,應進行過度識別的檢驗和干擾項序列相關檢驗。AR(1)的p值均小于0.001,說明干擾項存在一階序列相關,AR(2)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殘差項不存在二階或更高的序列相關。Sargan檢驗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即工具變量集是聯合有效的。

表2 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與穩健性檢驗

(五)穩健性檢驗

本文采取兩種方法來檢驗估計結果的穩健性(見表2中的模型2和模型3):第一,加入影響儲蓄率的一些其他相關變量。具體做法為:加入財政支出、收入增長率的波動率、養老保險覆蓋率這三個變量。收入增長率的波動,它是收入增長率的方差,用于反映居民收入的不確定因素對居民儲蓄的影響;財政支出,它是各地區的財政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養老保險覆蓋率,用分地區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占總人數的比值計算。通過加入以上變量再次回歸得到模型2。第二,剔除極端值。將老年撫養比、預期壽命和實際繳費率這三個變量的樣本值中落于(5%,95%)之外的觀察值分別替換為5%和95%分位上的值,重新回歸得到表2中的模型3。結果顯示,老年撫養比、預期壽命、實際繳費率、宏觀經濟變量和其他變量的系數符號和顯著性水平保持一致,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這反映各個變量有很強的獨立性,模型對不同變量以及不同樣本來說是穩健的。因此,總的來說,本文估計結果的穩健性較好。

五、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分析

首先分析三個核心變量——老年撫養比、預期壽命和實際繳費率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

老年撫養比與居民儲蓄率之間呈現負相關,并且在1%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表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會抑制居民儲蓄率。這也符合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而且與國外基于宏觀數據得到的實證結果一致。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工作的人口變少,進行純消費的人口增多,必然導致儲蓄率的下降。從長期看,資本積累速度下降,進而導致人居資本增長緩慢,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

預期壽命的回歸系數為1.320,在1%顯著水平下顯著,說明預期壽命的延長能夠增加儲蓄。由于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使得個人的退休期延長,對于理性的消費者,由于要保持老年時期的消費水平,勢必要加大成年時期的儲蓄。但是,由于預期壽命的延長是緩慢的,預期壽命對儲蓄的影響是緩慢發生的。

實際繳費率對居民儲蓄率的回歸系數為-0.090,具有負向影響,并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說明隨著實際繳費率的上升,我國居民儲蓄率下降,養老保險對居民儲蓄存在擠出效應。而這也與本文在理論模型中推導的結論一致。存在擠出效應的原因是,我國目前實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現收現付與基金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具體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在個人賬戶模式下,以強制的形式讓居民在工作期為以后退休生活進行儲蓄,本質是強制性儲蓄和自愿性儲蓄的替代。而現收現付模式代表了居民儲蓄和社會承諾之間的替代關系,等同于向居民做出退休后可以獲得養老保險金的承諾,從而使居民在工作期間降低用于退休后消費的那部分儲蓄。因此,總的來說,無論哪種形式的替代,實際繳費率都會削弱居民的儲蓄動機。實際繳費率對儲蓄的影響系數為-0.090,小于1,即缺乏彈性。可能的原因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不夠完善,養老保險供給不足并且覆蓋面過窄,這些因素使得居民面臨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導致儲蓄動機的加強,從而弱化擠出效應。儲蓄的另一面是消費,上述結果表明社會統籌模式的養老保險將較大程度的擠占消費,而個人賬戶模式的養老保險則完全擠占儲蓄。

下面繼續分析其他控制變量的影響。受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慣性因素對中國居民儲蓄具有統計意義上顯著的長期影響,居民在當期選擇消費和儲蓄的行為會受到前期消費和儲蓄行為習慣的影響,符合習慣偏好的儲蓄理論。人口出生率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并且不顯著。居民收入增長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而且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為正,符合經濟常識。實際利率會抑制居民儲蓄率,并且在1%水平下顯著,可能的原因是實際利率上升,收入效應的效果超過替代效應的效果。城鎮收入差距對居民儲蓄率的顯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將提高居民儲蓄。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對居民儲蓄的影響是顯著地。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將導致儲蓄率的下降。為了解決老齡化帶來的資本積累速度下降,人均資本增長緩慢,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的問題,延遲退休是短期即可見效的政策。我國目前的退休年齡基本沿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規定,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人均壽命較短,當時的政策是符合國情的。然而現階段,隨著老齡化的加劇,人均壽命的延長,現行的退休年齡規定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對人力資源的浪費。研究老年就業政策的國際知名專家、英國學者Taylor(2008)提出,青年員工和老年員工混合的模式是有商業利益的,年老員工積累的隱性知識可以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行業中最棒的隊伍并不一定是最年輕的[30]。我國可以首先嘗試彈性退休制度,彈性退休制度允許勞動者在退休年齡、退休方式和退休后收入等方面有某種彈性,是一種較為靈活的退休制度。這種退休制度可以兼顧各群體的利益,給與他們一定自主選擇的空間,避免一刀切的退休年齡政策造成的代際之間、職業之間和性別之間的不公。

本文的研究還表明,社會統籌模式的養老保險將較大程度地擠占消費,原因是當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還不夠健全,并不能提供很好的保障,人們即使繳納了養老保險仍然缺少安全感。消費反映的是消費者實際獲得福利,也是拉動需求的重要部分,因此應盡快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地域特點建立成熟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在發展城鎮社會保險的同時也要發展農村養老保險,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率使得更多居民享有養老保險。此外還可以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做實個人賬戶等等,這樣才能使居民無后顧之憂,更好地面對風險,是養老保險真正解決人們的后顧之憂。

對于個人賬戶模式的養老金,是通過擠占儲蓄得到的,對于這部分資金要保證保值增值。但在在以往的相關政策規定中,個人賬戶基金只能存銀行和購買國債,銀行存款和國債無法提供較好的收益率,個人賬戶資金應改變投資模式,效仿企業年金的運作方式,委托專業機構進行資產管理,資金投資工具將適當拓寬,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可以成為新的投資渠道。

[1] MODIGLIANI F, BRUMBERG R.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 section data.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franco modigliani[M]. The MIT Press. 1954, Chapter 1: 3-45.

[2]FRIEDMAN M.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3]SAMUELSON P A. 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8, 66(6): 467-482.

[4]GUEST R, MCDONALD I. Population ageing and projections of government social outlays in australia[J]. 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 2000(33): 49-64.

[5]RIOS-RULL J. Population change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aging of the baby boom,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ebruary 9, 2001.

[6]FEHR H, JOKISCH S, KOTLIKOFF L. Fertility, Mortality and the developed world’s demographic transition[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8(30): 455-473.

[7]LEFF N H. 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5):886-896.

[8]LOAYZA N, SCHMIDT H K SERVEN L. What Drives private saving across the world?[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82(2):165-181.

[9]BlOOM D E, CANNING D, GRAHAM B. Longevity and life-cycle savings[J].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319-338.

[10]HORIOKA C Y. The (dis)saving behavior of the aged in Japan[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10(22): 151-158.

[11]DEKLE R. Do the Japanese elderly reduce their total wealth?A new look with different data[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0, 4(3): 1045-76.

[12]WEIL D N. The saving of the elderly in micro and macro dat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1): 55-81.

[13]袁志剛,宋 錚. 人口年齡結構, 養老保制度與最優儲蓄率[J]. 經濟研究, 2000(11): 24-32.

[14]劉 雯,杭 斌. 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城鎮居民儲蓄行為研究[J]. 統計研究, 2013(12): 77-82.

[15]范敘春, 朱保華. 預期壽命增長、年齡結構改變與我國國民儲蓄率[J]. 人口研究, 2014(4): 18-28.

[16]馬樹才,宋 琪,付云鵬.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居民內生儲蓄的影響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 2015(6): 56-68.

[17]FELDSTEIN M. 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5):905-926.

[18]FELDSTEIN M, LIEBMAN J. 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19]彭浩然,申曙光. 現收現付養老保險與經濟增長:理論模型與中國經驗[J]. 世界經濟, 2007(10): 67-75.

[20]黃 瑩. 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轉軌的經濟學分析:基于儲蓄和經濟增長的研究視角[C]. 經濟改革與發展論壇文集,2008:249-260.

[21]胡 穎,齊旭光. 中國社會保險與居民儲蓄關系的實證研究[J]. 廣東商學院學報, 2012(3): 41-47.

[22]田 玲,劉章艷. 基本養老保險能有效緩解居民消費壓力感知嗎?: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經驗證據[J]. 中國軟科學, 2017(1): 41-40.

[23]張士斌. 年齡結構、社會保險與城鎮居民儲蓄—基于分省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9(3): 78-83.

[24]李雪增,朱崇實. 養老保險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儲蓄—基于中國省際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3): 24-31.

[25]LI H, ZHANG J. Effects of longevity and dependency rates on saving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cross countr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3, 84(1):138-154.

[26]楊繼軍, 張二震. 人口年齡結構、養老保險制度轉軌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J]. 中國社會科學, 2013(8): 47-66.

[27]楊再貴,曹 園. 農村養老保險、養老金待遇與最優政策組合[J]. 科學決策, 2015(6): 49-64.

[28]張士運, 楊茜淋. 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研究[J]. 科學決策, 2015(6): 65-75.

[29]李 靜. 社會保障預期、出生率與人口質量[J]. 中國軟科學, 2015(2): 85-95.

[30]TAYLOR P. Aging labor forces promises and prospec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8.

(本文責編:海 洋)

Population Aging, Endowment Insurance and Household Saving Rate

ZHAO Xin-dong, WANG Hao, LIU Ting

(TheSchoolofStatistics,Huaqiao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

This paper firstly established an OLG model of endowment insurance including Pay-as-you-go model and individual account mode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n conduc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2001-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pulation aging and endowment insurance affect household saving rat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degree of aging in China,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will rise, which will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household savings r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 pooling of endowment insurance will greatly occupy the consumption. The reason is the current endowment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 is not perfect, and can not provide good protection. Even if people pay endowment insurance they still fell lack of security.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flexible retirement and perfect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population aging; endowment insurance; household saving rate; OLG model

2017-01-20

2017-08-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71573093)。

趙昕東(1968-) ,男,吉林長春人,華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

C812

A

1002-9753(2017)08-0156-10

猜你喜歡
影響模型研究
一半模型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婷婷色在线视频| 午夜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午夜a级毛片|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乱人伦99久久|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2020极品精品国产|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免费激情网址|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最新地址|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国产一级小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97综合久久|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亚洲美女一区|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草逼视频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一二三|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AV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