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翹楚
劉玉梅:當工作填滿了生活
文/牛翹楚

每每旭日從城市的滿目蔥綠中冉冉升起,有一種笑容便點燃了每一抹朝霞,她不畏料峭春寒、赤日炎炎,也不懼蕭瑟秋風、歲暮天寒,日復一日揮舞著手中的掃把,蕩滌城市的污穢,又悄無聲息地隱沒于每一條街頭巷尾……
他們被贊譽為“城市黃玫瑰”“馬路天使”和“城市美容師”,主要負責街道衛生保潔工作——百度百科上這樣描述環衛工人。眾所周知的最辛苦職業排名中,環衛工人必然占有一席之地,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最臟累辛苦,也最容易出“勞模”。
哈爾濱市南崗區城管局廣場家政作業隊隊長劉玉梅,就是這光榮隊伍中的一員。自工作以來,她先后榮獲南崗區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市人大代表、市第33屆勞動模范、市優秀城市美容師、市優秀共產黨員、黑龍江省勞模、全國五一巾幗建工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稱號。
從事環衛工作23年的劉玉梅,還有半年就退休了。看著自己攢雜物換來辦公室的冰柜、煮鍋、綠豆和大棗,想到多年來一起打下無數場硬仗的環衛隊友,迎著朝陽送走夕陽地清水除雪掃垃圾,一樁樁,一件件,往事歷依稀在目,她心里的不舍又多了一分……
1986年剛參加工作的劉玉梅還是水產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勤勤懇懇地工作了8年,因為單位解體,不得已下了崗。本以為生活就此蹉跎,不曾想,1994年那改變她一生的決定,引她走向人生新的曙光。
“沒有了工作,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重擔不能讓丈夫一個人扛著,‘掃大街’就‘掃大街’吧!”很多人都覺得做個環衛工人并不是件‘光彩’的事,劉玉梅起初也覺得特別不好意思。“那時候口罩,帽子,眼鏡,手套,我全都‘武裝’上,特別怕看見熟人,干活時頭埋得低低的,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想起第一次上崗的場景,劉玉梅也覺得哭笑不得,“現在嘛,現在我反倒覺得很光榮,習慣了,大家對環衛工作也越來越理解,都叫我們是‘城市的美容師’!”
劉玉梅所負責的轄區背街巷道多,污染量大。每天凌晨3時,她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為了確保工作質量,她早來晚走,每天一干就是十五六個小時。哪里最臟、最累、最辛苦,哪里就一定有她的身影。
春掃花,夏排雨,秋撮葉,冬清雪。季節不同,劉玉梅的工作重點也不同。夏季雨水多,她和隊友在清掃的同時還要清理路面積水。秋季落葉不斷,往往是剛清理完一個路段,風一吹就又是一地樹葉。冬季下雪要保障除雪速度,再大的雪也要在3天之內除凈。春節期間就更不用說了,爆竹殘留的爆皮炮紙都是不小的工作量。
社會分工千千萬,行行業業出狀元。很快就到了2000年,由于工作成績出色,劉玉梅被任命為革新保潔小隊副隊長,走上新工作崗位后,她更是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積極主動配合正隊長工作。每天她騎車巡視的身影遍布轄區的大街小巷,隨時隨地解決街路出現的問題,由于她勤于鉆研、吃苦耐勞很快就熟悉了業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開始獨立跟班作業。兩年后,劉玉梅被調至到蘆家保潔一隊任隊長,2010年又被調回革新保潔小隊的擔任隊長。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對于劉玉梅來說,只要能把工作做好,這些都不算什么。
2012年,南崗區提出實現“城市管理潔凈如家”的目標,編制了《“家庭式作業法”圖則》, 將環衛作業流程細化分解,實施標準化、規范化作業。建立了目前由86人組成的廣場家政作業隊,在果戈里教堂等10處開放式廣場、游園建立“清掃、沖洗、擦拭、維護”一條龍作業機制。劉玉梅迎難而上,擔任了廣場家政作業隊的隊長,負責花園街與阿什河街至龍江街口一帶。
“當時我們就想,把廣場當做家一樣,按照做家務的理念去搞衛生,使用的工具由大掃把變為小抹布、地板擦、玻璃水,廣場的清潔標準是能席地而坐。”
她的工友們都說,劉玉梅一天到晚最擔心的就是街上不干凈,最開心的就是街上干干凈凈。無論何時,只要發現我們的心情不好或有什么情緒時,她都想辦法逗我們開心,還說“沒有我們哪有城市的清潔美麗!”從而使他們個個都得了不管在哪里看見垃圾都要掃的“職業病”。
凌晨4時,天還沒亮,大部分人都還在夢鄉,就要出發去清掃街道。在寂靜的夜色中,嫻熟地揮舞著手中掃帚,穿梭于大街小巷,昏黃的路燈下,只聽見掃帚與地面摩擦發出的“沙沙”聲,單調而溫馨。早上6時,掃路車正在清掃主要道路;城鎮街道已清掃干凈,平板車按照各自路線進行垃圾清運,壓縮中轉站進行壓縮作業,小型自卸式垃圾車開始收集垃圾和清洗垃圾桶放置點,大型鉤臂車將壓縮的垃圾運往垃圾綜合處理基地無害化處理。早上8時,簡單休息一個小時后,又要對街道進行保潔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這是廣場家政作業隊每一個清晨的縮影,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沒有怨言。隊員們都說劉玉梅是他們一心為公任勞任怨且極有人情味的“主心骨”。
一提到隊長,劉桂芝就滿含熱淚;“玉梅不愛說話,但一直在做實事,她真的是好隊長。你看我們辦公室這些綠豆、酸梅,都是她早早購買好的。”劉桂芝指了指辦公室的冰柜,接著說:“這樣的冰柜我們在革新教堂也放了一個,這些都是隊長賣掉平日里積攢的舊物、飲料瓶和紙箱給我們買的,就怕我們工人中暑,這幾年東北的夏天越發難熬了,可是有了她,我們就都能挺得住!”
劉玉梅說自己從來沒有住過院,雖然一身的毛病,她也不敢去住院,不然這么大的隊伍沒人帶,那么多廣場沒有清理干凈,她不放心。脈管炎、背痛、足跟痛發作能忍就忍,忍不了,就瞞著大家偷偷到醫院打封閉針,一針不頂用就打兩針,再一分鐘也不耽誤地回到崗位。唯一的幾次請假,她不是陪隊員去看病,就去探望住院的隊員。
“我的父親是一名黨員,他雖然什么都不說,但一直在默默地影響我。我能做一名環衛工人,他覺得很驕傲,希望我能堅持下去,一直在幫我帶孩子、照顧家里。”劉玉梅總覺得很虧欠家里。
節假日這個詞,對于劉玉梅來說意義非凡。“越是到節假日,越是我們忙的時候。節假日期間,市民樂于外出,人流量大,我們就得加班加點保障市區的環境衛生。”劉玉梅說,她把日歷上的每個法定假期都標紅,在假期之前,都要提前安排好隊員的工作,開動員大會,給大伙鼓勁兒,“各方面都不能有紕漏,一個角落照顧不到都不行”。
20年前,劉玉梅的丈夫尹建證還是一名環衛工家屬,那時大年三十兒晚上放鞭炮慶祝新年的人很多,午夜十二時后路上的鞭炮屑鋪天蓋地。尹建證見妻子忙不過來就幫她一起上街掃碎屑,經常有未燃完的鞭炮冒著煙或噼啪作響,有時還會突然炸裂崩到臉上。
劉玉梅成為南崗城管局家政作業隊隊長后,就說服尹建證賣掉車成為她手下一名環衛臨時工。20年過去了,他們沒在家看過一次春晚直播,更沒閑暇時間陪家人守歲。
整個廣場家政作業隊要清掃12個廣場、7條街路30多萬平方米的面積。大年初一的早飯他們經常是在環衛工休息室吃的。劉玉梅大年三十兒那天帶著面條和凍餃子放到辦公室,初一一起煮好,把餃子讓給其他環衛工人,自己吃面條。中午,第一批隊員下班,尹建證與劉玉梅卻走不了,他們擔心街周邊商家會放鞭炮,總是多守一會兒。午飯就去休息室吃方便面對付一口——他們在辦公室備了很多方便面。
“我在外面清雪,經常一宿都不回家。建證不放心,一兩個點就過來看我一次,送點熱乎吃的,幫我掖掖圍脖。”劉玉梅說,夫妻倆所有溫馨的回憶似乎都與掃街有關。“2008年特大暴雪,區里的清雪任務特別重,我連著四天沒有回家,建證來看到我因為一直沒休息身體僵硬,臉都腫了,特別心疼,也說了不要再做下去的狠話,但是說完他卻轉身拿起了掃帚,幫我掃雪去了。”說起這些的過往時候,劉玉梅很激動:“我特別感謝建證這么支持我工作。”
當我們每天不停地“生產”垃圾的時候,環衛工人卻在垃圾中轉站里呼吸著污濁的空氣。當我們路過垃圾“嫌棄”地掩鼻而過的時候,往往忘卻了這些無言地為城市的環衛工作默默付出著辛勤的黃玫瑰。
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個城市,確實因為他們而變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