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魏霞(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 內三科 河南 漯河 462300)
阿司匹林在有腦出血史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中的預防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吳魏霞
(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 內三科 河南 漯河 462300)
目的 探討阿司匹林在有腦出血史缺血性腦卒中(IS)患者復發中的預防效果,并觀察其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于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43例有腦出血史IS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43例無腦出血史IS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均接受基礎治療和阿司匹林治療。比較兩組1 a后IS復發率、腦出血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IS復發率為6.98%(3/43)、腦出血發生率為4.65%(2/43)與對照組的2.33%(1/43)、2.33%(1/43)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1.64%)與對照組(6.98%)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初發IS患者相比,對有腦出血史IS患者應用阿司匹林,不會增加IS及腦出血發生風險,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阿司匹林;不良反應
目前腦卒中已成為影響傷殘調整壽命年的第3大原因,在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有150萬,而復發腦卒中占據了可預防腦卒中的30%左右[1]。對于有腦出血史缺血性腦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而言,IS復發風險較高,并可產生較高病死率、致殘率及醫療花費。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是預防IS復發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因腦出血治療后患者同時面臨著IS發病和再次腦出血兩種高危風險,是否應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在臨床上尚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選取43例有腦出血史IS患者,與無腦出血史IS患者相對比,評價阿司匹林在有腦出血史IS復發患者中的預防效果,同時觀察其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于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43例有腦出血史IS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43例無腦出血史IS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53~73歲,平均(63.05±5.26)歲;合并高血壓8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癥12例;體質量49~78 kg,平均(67.72±4.17)kg;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55~72歲,平均(63.48±5.22)歲;合并高血壓9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癥13例;體質量48~77 kg,平均(65.82±4.07)kg。本研究經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IS診斷標準[2];無消化道出血或潰瘍;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加入本研究;無惡性腫瘤;無相關藥物過敏史。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精神異常者;伴有嚴重出血性疾病者;納入研究前3個月接受過相關治療者;重要器官功能異常者;合并嚴重抑郁癥,可能出現自殺傾向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基礎治療,如神經保護、調脂等,對于伴有基礎疾病患者,接受基礎疾病相關治療,并接受阿司匹林(江蘇平光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2026317)口服治療,第1周給予200 mg/d強化治療,第2周起給予100 mg/d維持治療,共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 隨訪1 a,統計兩組IS復發率與腦出血發生率,將IS發病后原有體征、癥狀好轉或基本痊愈后,再次出現原有癥狀或新的體征,影像學檢查提示原有病灶擴大或存在新發病灶定義為IS復發。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進行數據分析,定性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IS復發率與腦出血發生率 觀察組IS復發3例,復發率為6.98%(3/43);腦出血2例,發生率為4.65%(2/43)。對照組IS復發1例,復發率為2.33%(1/43);腦出血1例,發生率為2.33%(1/43)。兩組IS復發率、腦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2、0.000,P>0.05)。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8,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IS發病早期腦卒中復發率較高,1年內復發率約為11.1%,即使對于相對年輕(18~50歲)腦卒中患者,20年內再發IS風險仍高達19%。而IS復發可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造成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因此預防IS復發顯得尤為重要。
血小板在誘發IS的血栓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蝕過程中,過多激活的血小板能夠誘發大量凝血酶,血小板聚集在斑塊破裂位置導致血栓形成,故抑制血小板凝聚可降低IS復發風險。王天瑤等[3]指出,在IS發作48 h內應用阿司匹林,連續2~4周,可使IS復發率降低23%。蒲明軍等[4]指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機制是通過不可逆地抑制環氧合酶實現的,在阿司匹林作用下,絲氨酸殘端的羥基發生乙酰化,使血栓烷轉化過程被阻斷,使血小板凝聚受到抑制。在IS一級和二級防治中,阿司匹林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對有腦出血史IS患者而言,阿司匹林被稱為“雙刃劍”,原因在于其有可能增加患者出血風險,所以評價阿司匹林風險和收益意義重大。朱新華等[5]指出,阿司匹林會增加腦出血后急性腦梗死患者出血概率。而張博等[6]研究顯示,阿司匹林可降低腦缺血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但其未對腦出血風險進行評估。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1 a后,觀察組復發率、腦出血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初發IS患者相比,對有腦出血史IS患者應用阿司匹林,治療效果好,不會增加IS及腦出血發生風險。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將阿司匹林應用于有腦出血史IS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口服阿司匹林患者仍然會發生腦缺血事件,這與阿司匹林抵抗現象有關,臨床可將其與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聯合使用。
綜上所述,與初發IS患者相比,對有腦出血史IS患者應用阿司匹林,不會增加IS及腦出血發生風險,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1] 鄧小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預防腦缺血事件復發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1):80-82.
[2] 宋海英,牛向宏.阿司匹林在有腦出血史缺血性腦卒中復發患者中的預防應用[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13(4):133-135.
[3] 王天瑤,代大偉,范宇威,等.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療及其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4,22(5):573-576,593.
[4] 蒲明軍,陳軍,楊偉業,等.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對缺血性輕度頸動脈狹窄患者腦卒中二級預防的作用[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5,37(9):925-929.
[5] 朱新華,王恰如.阿司匹林治療腦出血后急性腦梗死的利弊與展望[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5,8(12):1213-1216.
[6] 張博,張國鋒,王桂英,等.阿司匹林預防腦出血后遺癥患者腦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0):108-109.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59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