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莉彬(濮陽市油田總醫院 急診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
崔莉彬
(濮陽市油田總醫院 急診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16年2—6月濮陽市油田總醫院收治的25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25例無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在1周內完成頸動脈血管超聲檢查,觀察對比兩組的檢查結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頸動脈硬化斑塊發生率為72%高于對照組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梗死側的斑塊發生率高于非梗死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患者的梗死側與非梗死側的斑塊性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頸動脈硬化患者其腦梗死發病風險更高,對于可能患有該病的高危人群開展頸動脈超聲檢查,可為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頸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超聲檢查;相關性
頸動脈粥樣硬化在全身性動脈硬化中占重要比例。數據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與急性腦梗死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是造成急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1-3]。對于高危人群進行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的檢查與篩選,對于急性腦梗死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關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相關性的研究對臨床的篩查、診斷、預防及治療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為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6月濮陽市油田總醫院收治的25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25例無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58.24±1.22)歲;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齡(60.13±1.53)歲。觀察組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疾病會議所修訂的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均采用CT及MRI檢查進行確診。排除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超聲檢查兩組患者的雙側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分支及頸總動脈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及其類型。檢查儀器為北京歐瑞瑞鑫公司所生產的經顱多普勒超聲儀,所有患者均在1周內完成檢查。
1.3 判定標準 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標準以智光診斷為依據:患者的頸動脈內膜光滑且完整則判斷為無斑塊,當IMT>1.2 mm時,則判斷為斑塊已形成。依據形態學和病理學將頸動脈斑塊劃分為穩定型斑塊和不穩定型斑塊。頸動脈粥樣斑塊同周圍的組織質地比較,有較強回聲且表面較光滑的將其判斷為穩定斑塊。有下列表現之一的則將其判斷為不穩定性斑塊:①與周圍組織表現出較低的回聲或呈現出不規則回聲;②斑塊表面不光滑,且伴有火山樣龕影出現;③偏心指數>2;④檢查中的斑塊內顯示有血流信號出現。若穩定型與不穩定型斑塊同時存在則將其劃分為不穩定斑塊。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頸動脈硬化的檢出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頸動脈硬化斑塊發生率為72.0%(18/25),高于對照組28.0%(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80,P<0.05)。
2.2 腦梗死患者中梗死側及其非梗死側頸動脈硬化斑塊檢測結果 腦梗死患者梗死側的斑塊發生率69.2%高于非梗死側2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患者的梗死側與非梗死側的斑塊性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梗死患者梗死側及非梗死側頸動脈硬化斑塊檢查結果比較
數據顯示,在中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發病的原因為頸動脈顱外段狹窄所誘發的占20%~30%[4]。研究指出,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首先侵犯的是人體動脈內膜,使其逐漸形成斑塊并進入人體管腔內,由于斑塊自身原因或是受到管壁應力的影響,導致其破裂,暴露在外的管壁脂質與膠原纖維對于血小板的凝血反應具有刺激性作用,形成血栓,導致腦梗死的發生[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頸動脈硬化斑塊發生率為72.0%高于對照組2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梗死側的斑塊發生率高于非梗死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患者的梗死側與非梗死側的斑塊性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影響腦梗死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穩定型斑塊是患者梗死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類型,而關于斑塊性質與腦梗死之間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頸動脈硬化患者其腦梗死發病風險更高,對于可能患有該病的高危人群開展頸動脈超聲檢查,可為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1] 于峰,姚曉霞,韓伏蒞.頸動脈、股動脈粥樣硬化及其相關因素與腦梗死的關系[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7(1):43-45.
[2] 王蘭琴,魏秀娥,榮良群,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穩定性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4):17-19.
[3] 宋保玲.彩超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6):79-80.
[4] 李俊榮.彩超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2):1469-1470.
[5] 劉靚,黎東霞,葉昌遠.彩超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相關性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2):102.
[6] 吳麗珍.高頻彩超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研究中的價值[J].中國衛生產業,2013,(4):152-154.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83
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