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先寶
淺談“低血壓”
文/劉先寶
高血壓大家廣為熟知,而對于低血壓,可能有所耳聞,但卻知之甚少。那低血壓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該怎么處理呢?
顧名思義,低血壓,與高血壓相對應,是指動脈壓力低于正常的狀態(tài),在診斷上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一般認為成人上肢動脈血壓低于90/60mmHg即為低血壓。低血壓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平時說的低血壓主要是指慢性低血壓,當血壓由正常或較高的水平突然下降,明顯低于正常范圍時,稱為急性低血壓。慢性低血壓發(fā)病率為4%左右,而在老年人群中可高達10%。本文僅就慢性低血壓進行深入探討。

劉先寶
男,醫(yī)學博士,副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心內科副主任。擅長高血壓、冠心病和心臟瓣膜病的診治工作,在冠心病和心臟瓣膜病的介入治療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主要學術兼職有: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結構性心臟病學組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心血管病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低血壓可分為體質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和繼發(fā)性低血壓3種。
1.體質性低血壓:發(fā)病原因不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女性較多,多無自覺癥狀,僅在體檢中偶然發(fā)現低血壓,部分病人出現疲乏、健忘、頭暈、頭痛、心慌甚至暈厥或有心前區(qū)壓迫感等癥狀。
2.體位性低血壓: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位,3分鐘內收縮壓降低超過20mmHg,舒張壓降低超過10mmHg,稱為體位性低血壓。嚴重者可引起腦缺血癥狀或暈厥,若取平臥位,血壓回升,癥狀可消失。原發(fā)性體位性低血壓病因未明,一般認為可能是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導致血壓控制異常。
3.繼發(fā)性低血壓:由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低血壓,大致有:(1)神經系統(tǒng)疾病,如腦部缺血、腦部腫瘤、脊髓結核、脊髓空洞、多發(fā)性神經炎、多系統(tǒng)萎縮等;(2)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如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愛迪生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嗜鉻細胞瘤等;(3)心血管疾病,如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二尖瓣重度狹窄、縮窄性心包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等;(4)慢性營養(yǎng)不良,如營養(yǎng)吸收不良綜合征、重度貧血、慢性胰腺炎、嚴重肝病、惡性腫瘤、尿毒癥等;(5)藥物性,如某些降壓藥物、血管擴張劑、利尿劑、鎮(zhèn)靜藥、抗抑郁藥等;(6)其他如妊娠晚期、長期臥床等。
病情輕者可無任何癥狀,輕微癥狀包括頭暈、頭痛、食欲不振、疲勞、臉色蒼白、記憶減退、視物模糊、消化不良、惡心、暈車船等;嚴重癥狀包括直立性眩暈、四肢發(fā)冷、心悸、氣短,甚至暈厥等。上述癥狀主要因為血壓下降,血液循環(huán)緩慢,器官組織缺少了氧氣和養(yǎng)分的供應,同時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的排泄可出現障礙,當影響到了大腦和心臟的血液供應時就會出現嚴重的癥狀。
長期低血壓可使機體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包括:視力和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誘發(fā)或加重老年性癡呆,發(fā)生頭暈、暈厥、跌倒使骨折的發(fā)生率大大增加。亦可出現長期精神疲憊、心情壓抑,嚴重者可導致抑郁癥。嚴重的低血壓還可能導致腦梗死和心臟梗死。直立性低血壓病情嚴重的病人可出現每當變換體位時血壓迅速下降,發(fā)生暈厥,以致被迫臥床不起。

1.病史:青年女性,血壓低于正常,但無任何不適,尤其有家族遺傳背景者體質性低血壓的可能性大;與體位變化相關的頭暈、黑矇,在排除頸椎病或心律失常后常考慮腦供血不足表現的體位性低血壓;黑(皮膚效膜色素沉著)、瘦(消瘦)、低(低血壓、低血鈉)是愛迪生病的特征;女性患者、怕冷、脫發(fā)、面色蒼白、體溫偏低、脈率緩慢同時伴有低血壓者提示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此外,詢問近期用藥史非常關鍵,重點關注鎮(zhèn)靜劑、降壓藥、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史。
2.體格檢查:準確測量對于低血壓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至關重要,通常對因血壓低就診的患者需要分別測量臥位與立位的血壓,最好能進行雙上肢以及上、下肢間血壓的比較測量,以排除多發(fā)性大動脈炎所致的動脈狹窄。此外,還需觀察患者面容、皮膚色澤、毛發(fā)分布、胖瘦、有無水腫等一般表現;心臟查體關注心音和心臟雜音的變化;神經系統(tǒng)檢查觀察患者肢體感覺、運動以及共濟運動功能等。
3.實驗室及特殊檢查:醫(yī)生根據病史和查體可以獲得患者低血壓病因診斷的線索,但若確立診斷尚需依靠必要的實驗室或特殊檢查。如懷疑糖尿病者需進行血糖測定;心血管疾病需進行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甚至心血管造影檢查,必要時行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有創(chuàng)性電生理檢查、直立傾斜試驗、經食道超聲心動圖等檢查;內分泌疾病的診斷需進行垂體、腎上腺或甲狀腺的功能測定。若懷疑顱內病變或局灶性神經病變,則要進行腦電圖、頭顱CT及磁共振檢查。

臨床上醫(yī)生主要根據病人低血壓的類型及嚴重程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旨在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同時糾正低血壓原因。
1.一般治療:每餐不宜吃得過飽,適當增加鹽分攝入量及飲水量,適量飲茶和咖啡,避免飲酒;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jié)功能;由臥位、坐位改站立位時動作需緩慢,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的繼發(fā)性損害;避免長時間站立、情緒波動、用力排便等誘發(fā)因素;穿戴彈力襪,增加回心血量。
2.對因治療:生理性低血壓狀態(tài)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定期隨訪即可;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yǎng);對患有腫瘤、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積極治療;因藥物引起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有原發(fā)疾病的需至專科積極治療。
3.藥物治療:對于上述治療效果欠佳,且臨床癥狀嚴重者,可酌情使用小劑量激素如氟氫可的松,或者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如米多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