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個學校都有各自的特點,也都存在各自的困惑。如何幫助學校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校健康持續發展,是每一個責任督學的工作目標。因此,在工作中,督學要善于發現問題,為學校的發展把脈、確診、開藥方。
在督導中,我來到了我負責的一所小學。在與教學副校長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研究一直困擾著他們。學校確定了“構建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主題,在開學初召開了構建“自主·合作”課堂文化學習交流會,但是在之后的課堂研究中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把理念落實到課堂當中,轉化成為教師的課堂行為。面對學校的困惑、教師的疑問,我結合自己從事教學管理的經驗,通過與干部、教師進行交流、深入課堂聽課,在分析學校實際和教師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制定自主課堂的標準。基于教師的實際情況,在制定課堂標準時不宜過多,可以先從可操作、可測量的指標入手。如對課堂講授的時間和形式做出規定:教師讓出時間(教師講授不超過15分鐘);教師讓出空間(讓學生站上講臺)等。通過這樣的硬性規定,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然后,引入課堂觀察技術,對教師行為進行分析統計,用數據說話,讓教師發現自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提供了我所在學校的課堂觀察量表,如《課堂提問的觀察量表》《教師行走路線量表》《教師上課時間觀察量表》《學生小組合作效率觀察量表》等,供學校參考使用。第三,引入連環跟進的教研模式,在一輪輪同內容的反復研討過程中,讓教師不斷發現、修正、反思,獲得提升。
聽完我的建議后,學校的副校長表示,這些建議給了他們很好的啟發,也讓他們思考如何在學校課堂教學研究中尋找可操作的具體的點。學校在后續的工作中也采納了我的建議,教學研究在有條不紊地開展著。
這次督導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讓每一所學校都有進步”是每一位責任督學的工作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責任督學就要善于發現、指導、服務。在學校督導工作中,不要抱著去“挑刺”“找茬兒”的心態,或者只做一個冷冰冰的打分者,而是要正確定位,要以專業、平等的身份與學校溝通。對發現的問題要像醫生一樣“把脈確診”,開出“藥方”,這樣才能助推學校科學、內涵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