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始終是一個重點。歷代詩人留給我們無數的文化珍寶,然而如何讓學生真正聽懂祖先的訴說,細品經典的韻味,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在古詩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根據教材中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風格的方法,在課堂上帶領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精心推敲——錘煉美
著名的畫家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于小學生無論是學識、生活經驗,還是社會閱歷等方面都有欠缺,他們的審美能力也相對較低,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在課堂上揭示古詩的美,帶領他們從詩句入手,在品嘗詩句的過程中發現美。
記得我在執教《詠柳》一詩時,我抓住“萬條垂下綠絲絳”中的“垂”字,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你覺得這個“垂”字還可以換成什么字呢?詩人為什么不用那些,而單用一個“垂”字?通過討論學生分別想到可以用“放”“吊”“掛”等字,再次想這些字與“垂”有什么區別,哪一個字更好?學生再次討論,最后在我的指點下,達成共識。“放”“吊”“掛”3字,只表示動作,沒有把柳枝下垂時候的動態美體現出來。可見詩人賀知章在藝術手法上擅長翻新出奇,富有獨創性,看得出作者是通過細心觀察,反復推敲才寫出了春天的柳樹的美。
二、品讀詩句——感悟美
《山亭夏日》這首古詩是描寫夏季景色的,文辭優美,瑯瑯上口,韻律十分美。在教學時我抓住這個特點運用“詩、書、畫、讀”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我介紹了古詩的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接著我聲情并茂地讀起古詩來。當我讀到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時,全班學生竟然鼓起了掌。這掌聲讓我一驚,覺得意外,更是一種驚喜,這說明學生已經通過我的閱讀懂得了如何讀古詩才會讓詩更美。我抓住時機問:“你們為什鼓掌啊?”學生回答:“因為老師讀得好,很有感情!”“因為老師讀得像個詩人。”是啊!只有走進詩境將自己當成是作者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讀出詩的意境美。
接著我又在黑板上給詩配上圖畫。濃濃的樹蔭,漂亮的樓臺倒映在水中,輕風吹過,滿院的薔薇花隨風拂動。金黃的梅子,雪白的菜花,舞動的蜻蜓。好一個美麗的畫卷。接著我又鼓勵學生看著我的配畫朗讀古詩,學生很輕松地背會了這首詩。就連平時背得最慢的學生都能流利地背誦下來。
我慶幸我的古詩配畫奏效了。學生動情地說:“老師,您畫得真美,讀得也很美!”我順機說:“其實古詩都很美,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讀、去體會,那么你就會在學習中享受美,享受古人留給我們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有些教學內容不是學生學不會,而是老師不會教。過去我上古詩課只是讀讀詩句,翻譯一下句子,理解字面意思,忽略了古詩的韻律美。只要抓住古詩韻律美的特點,運用讀、畫的方法給學生創造一個詩境,將學習者當成是詩人去理解詩意,就會輕松很多。
三、大膽開拓——創造美
古詩教學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美,帶著學生在學習文本的同時去創造美,才會讓語文學習更加充滿趣味性。讓學生把學習語文當作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這正是我在教學中追求的目標。
在教學《小池》時,新課之初我先讓學生朗讀兩遍古詩,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一幅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初夏的小荷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對古詩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理解。
之后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荷花池的視頻,讓學生把荷花的美形象化,然后回過頭來再充分閱讀詩句。抓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的“才露”體會出此時的荷花還沒有盛開,還含苞欲放,讓學生修改自己之前的畫。這樣一來學生對古詩的意思理解得就更透徹了。我還鼓勵他們把自己的畫加上周邊的場景,充分發揮想象完成自己的畫作。學生畫的有泉水、樹蔭、村落、河水、果園等。可以說學生進行畫作創造的過程就是理解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
教師只要用心教,用心去領悟、去發現,古詩教學就不再枯燥,而是充滿活力、充滿生機的。這樣做不僅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更增長了師生的文化底蘊。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我們只有在忠實于文本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審美能力水平,創造性地引導學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馳騁于教材,只有持之以恒地去錘煉、鑒賞與創造,才能在審美的發展中繪就正確的審美觀念,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我們的任務是把學生領進“美”的大門,使教學超越應試的狹隘功利觀,還語文課以本來面目。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能煥發出它所特有的魅力。
(作者單位:穆棱市實驗小學)
編輯/趙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