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梅
教材分析:《飲湖上初晴后雨》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詩人抓住夏季時晴時雨的天氣特征,描繪了西湖的風采神韻, 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寫出了晴天的西湖在陽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則描繪出在雨霧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緊接著詩人用了一個奇妙的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寫出了西湖的神韻。這個比喻既傳神又巧妙,令人拍案叫絕,并且得到了后世的公認,因此“西湖”又稱“西子湖”。
學情分析:經典古詩中蘊含著古代詩人的智慧與情感,學生如能仔細閱讀、層層深入,便能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學生進入五年級以后,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五年級學生已積累了較多古詩,但對于古詩的理解比較膚淺。教學時對于生澀難懂的詞語通過看注釋、課件演示幫助理解,同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幫助他們體會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古詩,理解詩句意思,自然成誦。用心品讀詩文,體悟“水光瀲滟”“山色空濛”構筑的畫面與意境,讀出詩的韻味與美感。
2.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以讀為主,讀中悟情。
3.感受詩人眼中的西湖,對西湖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產生向往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水光瀲滟”“山色空濛”構筑的畫面與意境,讀出詩的韻味與美感。
2.通過詩文對比,體會詩文的寫作方法,并在生活中嘗試運用。
教學理念:
對于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點的確立,主要依據的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希望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的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讀為基本方法,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解釋題意
師:同學們,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過或課外閱讀過很多的古詩了,我們也了解到,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寄情于山水,來表達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我們就曾讀過:(課件展示相應圖片)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天門中斷楚山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安徽天門山,更有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美景……
師:這些美景無不讓我們神往,今天我們就跟隨宋代的大詩人蘇軾一起走近西湖,去欣賞那里奇妙的景色。
(師生齊讀課題。)
師:讓我們先來試著分析古詩題目的意思。這里的“飲”指的是什么?
生:飲酒。
師:誰飲酒?
生:蘇軾。
師:在哪飲酒?
生:在西湖上。
師:那初晴后雨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蘇軾在湖上一邊飲酒,一邊欣賞湖上的美景,最開始天氣是晴朗的,后來又下起了雨……
師:誰能連起來把題目的意思再解釋一遍?
生:蘇軾在湖上飲酒,先是欣賞了晴天時的景色,然后又欣賞到了雨天時的景色。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我們解讀了古詩題目的含義,就能了解到蘇軾在寫這首詩時的情景了,就好像我們和蘇軾一起面對面地喝酒聊天,共賞西湖美景了。
二、整體感知,讀通古詩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試讀一下古詩,讀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一下書下注釋,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律感。
(生自由讀古詩。)
師:誰來為大家展示一下?
(找兩三名學生朗讀古詩。提醒學生注意瀲滟、空濛、淡妝濃抹、相宜的讀音。)
師:同學們讀得真不錯,已經很有韻味了!那老師想請同學們找一找這四句詩中哪句是描寫晴天的西湖,哪句是描寫雨中的西湖的。
生:第一、二句。
師:你是從哪知道的?
生:第一句詩中有一個“晴”字,第二句詩中有一個“雨”字。
師:同學們很會讀書!描寫晴天的西湖是——(引學生讀: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雨天的西湖是——(引學生讀:山色空濛雨亦奇。)
三、細讀詩句,想象美景
(一)學習“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好,那我們來看一看晴天的西湖是怎樣的。
師:“水光瀲滟晴方好”這句詩中,你覺得哪個詞比較陌生?
生:瀲滟。
師:知道“瀲滟”是什么意思嗎?
生:形容水波蕩漾。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書下注釋。
師:對啊!看書下注釋是我們了解古詩的重要方法。
師:那波光瀲滟的湖面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圖片。
師:大家看這晴天的西湖,日照湖水,水映陽光,真是清亮亮的,你還能用別的詞語來形容一下嗎?
生:碧波蕩漾、波光粼粼、像沒有打磨的鏡子、像一塊無瑕的翡翠……
師:那作者說水光瀲滟,難道僅僅是說湖面美嗎?
生:不是。
師:水光瀲滟晴方好,還好在哪呢?下面請同學仔細觀察晴天西湖的景色,用你優美的語言來表達一下。(課件出示晴天西湖的風光片。)
(生看完短片后匯報。)
生:水光瀲滟晴方好,還好在滿池的荷花,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水光瀲滟晴方好,還好在堤邊的柳樹,真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endprint
…………
師:晴天的西湖就在這一抹陽光的照耀下格外燦爛,所以作者說——(引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一個“好”字道出了西湖全部的美,真是一字千金,這也正是古詩的魅力所在!
師:晴天的西湖碧波蕩漾,波光粼粼,誰來讀出陽光燦爛的感覺?
(生試讀。)
師:如果你是蘇軾,你看到這樣的美景,又會用什么樣的語氣讀?
(生試讀,讀出贊嘆的語氣。)
師:不同的感覺會讀出不同的味道。如果你覺得西湖最美的地方是湖水,你可以把表示湖水的“瀲滟”重讀,如果你想說晴天的西湖美景不可缺少那一抺燦爛的陽光,你可以讀時強調“晴”字,如果你覺得所有的美景都可以在這個“好”字上體現,也可以重讀這個“好”字。我們在讀詩時,結尾的那個字音可以稍拉長一下,能給人一種“余音繞梁”的感覺。大家試試看。
(生試讀古詩,展示。)
(二)學習“山色空濛雨亦奇”
師:正當蘇軾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景時,不知不覺天空下起了蒙蒙細雨,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色呢?請大家欣賞雨中西湖的美景。(課件播放雨中西湖的風光片。)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有什么感受?
生:整片山籠罩在雨霧當中,給人很朦朧的感覺。
生:雨中的西湖,看上去似真似幻,如仙境一樣!
師:那詩人看到了是怎樣評價的?
生:山色空濛水亦奇。
師:哪個詞較陌生?
生:空濛。
師:這個詞什么意思?
生:形容景物迷茫。
師:迷茫是種什么感覺?你能換個詞來理解一下嗎?
生:朦朧、縹緲……
師:是呀!雨中的西湖一切都是朦朧的,請讀出朦朧的感覺。
(生試讀。)
師:雨后的青山云霧繚繞,就像童話中的仙境一樣,真是太神奇了!誰能讀出“奇”的感覺?
(三)對比讀一、二句,體會什么是“對仗”
師:看到這樣的美景,誰能模仿蘇軾的語氣來讀?
(生試讀。)
師:晴天的西湖是——引讀:水光瀲滟晴方好,雨天的西湖是——引讀:山色空濛雨亦奇。
師:風和日麗,當我們漫步湖邊時,我們會贊嘆——引讀:水光瀲滟晴方好;微雨蒙蒙,當我們泛舟湖上時,我們會贊嘆——引讀:山色空濛雨亦奇。
師:古人在寫詩的時候,非常講究工整,對稱,上下兩個句每個詞甚至每個字都很相似,并有相對和相襯的作用,這在古詩里稱作“對仗”。下面我們來試著對一下。
師:水光對——
生:山色。
師:瀲滟對——
生:空濛。
…………
師:大家明白“對仗”的含義了吧。
(四)學習“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抺總相宜”
師:一天中,詩人欣賞到了西湖晴天的美景和雨天的美景,這時候,他想到了誰?
生:西施。
師:知道西施是誰嗎?
生:春秋末期越國的美女。
師:她有多美知道嗎?相傳她在湖邊洗紗的時候,魚兒看見她那么美都不好意思游上來,沉到水底下去了!后人稱贊美女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里面的“沉魚”指的就是西施。
師:那蘇軾是怎樣贊美西施的呢?
生: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這里“妝”指的是什么?
生:化妝。
師:(課件出示西施淡妝和濃妝的圖片)你們看西施是淡妝好看,還是濃妝好看?
生:淡妝好看,自然。
生:濃妝艷麗多姿,讓人眼睛一亮。
師:每個人的審美不同,但蘇軾卻認為——引讀: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總相宜什么意思?
生:無論淡妝濃妝都好看。
師:那詩人在這里僅僅是要贊美西施嗎?
生:不是,是贊美西湖。
師:從哪可以看出?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師:(課件展示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圖片)我們不妨來想象一下,晴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濃妝的女子,燦爛的陽光是她美麗的頭紗,兩岸的紅花綠樹是她漂亮的花裙子。雨天的西湖是一位淡妝的女子,穿著薄薄的朦朧的輕紗,你們說美嗎?
生:美!
師:這個比喻得到了后世的認可,所以現在人們也把西湖稱為“西子湖”。
師:古詩學到這,大家能背下來嗎?那我來為你們配上音樂,我們來試背一下好嗎?
(生試背古詩。)
(五)“以詩帶詩”,學習蘇軾的《望湖樓醉書》
師:詩人蘇軾曾兩次到杭州為官,這首詩是他第一次到杭州所作,當他來到這里時一下子就被這西湖美景吸引住了,于是經常和朋友去西湖邊上飲酒賞景。后來,他又到西湖去,欣賞到了另一種美的景色。
(課件出示古詩《望湖樓醉書》。)
師:你讀懂了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后說古詩的意思。)
師:你們發現《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湖樓醉書》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嗎?
生:都有描寫天氣變化的景色,不同的是《飲湖上初晴后雨》寫的是先晴后雨。《望湖樓醉書》寫的是先雨后晴。
師:在詩人眼中,不管是晴天的濃妝,還是雨天的淡妝,西湖都是那樣的美,也正是由于蘇軾對西湖的喜愛,才讓他留下了這美妙的詩篇。
(六)體會家鄉美
師:其實有人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有一顆追求美的心,我們身邊的美景也時時存在。
(課件播放家鄉美的風光片。)
四、布置作業
1.將這首古詩背會。
2.感受家鄉美,寫一段文字及感受!
(作者單位:富錦市第六小學)
編輯/趙卓然endprint